法海----被誤解的真正大師!

法海----被誤解的真正大師!

關於白娘子和許仙愛情故事,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明末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史實資料),在此文中出現的法海是一個真正的得道高僧。然而真實的法海,卻不是明末年間生人,《白蛇傳》的故事也不是此時才出現。

歷史上真正的法海,出生於唐代官宦世家,世人稱裴頭陀,其父裴休曾擔任歷任節度使、禮部尚書、太子少師等職,可謂一代名臣。看到這裡,觀眾朋友又會有疑問,法海身為官宦子弟怎麼會想去出家向佛呢?

說起來,又是一樁故事,唐宣宗大中三年(849),當時擔任宰相的裴休捐款建造了密印寺,這是一座位於湖南省寧鄉縣境內的佛家寺廟。恰逢皇子得了惡疾,看盡名醫均不奏效,裴休就送自己的兒子代替皇子出家,有替人躲避病災之意。正好就在密印寺出家禮佛,被賜號“法海”。

法海在寺廟修行多年後,道德圓滿,聽從師傅建議,外出雲遊,最終來到了江蘇鎮江氏俘山潛心禪宗修道。在修道其間,法海入住的是一座被毀壞的寺廟,那是荒草叢生。而且當時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法海為此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這條白蟒趕入江裡。這便是法海和白娘子最初的淵源。後人也是據此編寫了《白蛇傳》。

據《金山寺志》等有關資料記載,法海當時駐地是東晉的澤心寺,在唐朝時就已經佛像盡毀,當法海看見殘垣斷壁後,就決心修復寺廟,並燃燒一指痛擊自己,激勵自己不負誓言。此後,法海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但他不為金錢所動,而將其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赦令將黃金髮給法海修復廟宇,並赦名金山寺。法海也在重建的寺廟裡潛心修佛,普惠大眾,此寺廟就是今天聞名海外的金山寺。

聽到這裡,想必大家就已明瞭,歷史上真正的法海並不是一個拆散別人家庭的惡僧。相反他超脫紅塵俗世,造福於民。

那為何在後來的文人畫本中,他就成了惡人了呢?宋代時期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帶來話本文學的興盛。像在勾欄、瓦肆,就是現在表演場所裡面大肆傳播。但是,俗話說的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宋元話本的捉刀人也是極盡能事的編寫故事,佛家人也不能倖免,因此有了“閉目佛前坐,罵從戲中來”的說法。法海作為禪宗大師也未能逃離魔掌。

在明末馮夢龍的白蛇傳中,還是遵循了法海禪宗大師的真正的身份。但在以後的話本中,牽涉到紅塵俗世,他被賦有了愛恨嗔痴。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法海的形象也更加具有文學性和傳奇性,逐漸被遮蔽了真實面貌。

明清時期,儒釋道三教合一,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此時的佛學更像是統治者關於禮教的化身,禁錮了人們思想自由的天性。因此逐漸激化的社會矛盾,使得底層的百姓更多將心聲寄託在民間文學上,反應在作品中就塑造成了不討喜的人物形象,法海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被醜化。

直到今天,《白蛇傳》這一具有廣泛基礎的作品,依舊被拿來商業炒作。人人都追求真善美,那麼惡當然會被大肆批判。

所以說,歷史上的法海並不是一個正邪不定的僧人,即使是在《白蛇傳》最初的版本中,也是一位真正的得道高僧。我們常說,文學來於生活,但它更高於生活。至少,在今天我們能為最初的法海正一正名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