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稀缺时代的深度工作法

注意力稀缺时代的深度工作法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说有什么可以用金钱买不来吗?要我说比如时间和生命,时间是个人最强大的资源堡垒,由时间积累起来的个人的专业能力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能力呢?

一、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人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智能手机、电脑、各种传播媒介占据和控制了人们的心智。有社会学家提出新的概念:网络社会、消费社会、娱乐致死、后物欲时代。正如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异化”的概念,人已经非人,对于物品、娱乐、消费的狂热使人葬送了作为人的主体性。年轻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的主题大多是游戏、综艺节目、明星、八卦等等。可以说,工业化带来了物质财富,也夺走了人们的注意力,人变成工业化大机器生产中的螺丝钉,机械化的工作占据了人的大多数时间精力,仅存的业余时间用来娱乐消遣,这是当今大多数都市白领的现状。

二、深度工作的内涵

深度工作是那种需要长时间持续投入时间、精力的创造性工作,比如艺术创造、文化创造、科技发明等等。只有在深度工作中新的价值才会被创造,深度工作是贵重、稀有、有意义的。正因为现代人的注意力稀缺性,深度工作更体现出它的贵重和稀有。对于创造者而言,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又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深度工作的方法

深度工作的归宿是创造新事物、出成果、形成专业壁垒。

首要的是反复练习、深度联系、形成大脑神经回路。我曾经写过几篇文章什么人是聪明人?什么人是聪明人?(二),讨论什么是聪明人,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在先天的所谓基因要素,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的投入。有科学家将人的智力分为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专家在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上更胜一筹。

其次是形成强有力的工作节奏。即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最大的生产效率。比如说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形成固定工作的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我认为尤其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将每天的学习工作当成例行公事来做是必须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深度时间、工作程序、工作方法、高效处理人际关系和社群活动。有趣的是,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人,似乎自然就有一种专注的特质,思考、学习、构建新事物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大脑里发生,这样的人与一般人差异明显。

三是模块化自己的生活。形成强有力的工作节奏是创造者每天的写照,从长期来看,创造者的生活几乎是模块化的,在常人看来这似乎有点无趣。比如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将一年的时间多少天用于独处阅读、思考和写作,多少天用于调研,多少天用于演讲授课等等,几年之内完成某一主题的作品,几年之内实现某一主题的创造等等。

四、补充

适时地与外界脱离是必须的,这将有利于集中我们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具有惯性,一旦在某一领域深入,几乎所有的思考和行动都会围绕主题来,长期会产生惊人的效应。

关于如何与外界保持脱离,至少有几种方式:一是完全脱离或者说隐修;二是多种切换,在繁忙的生活中抓住一切独处的机会;三是形成固定的学习工作节奏,适时微调。我认为最符合知识创造者的方式是三,以创造为主,其他为辅,但是大多数人是在繁忙中度过,即使少量的深度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也难有。

另外,人毕竟是人,常时期的深度工作也需要寻找发泄的途径,需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有:一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二是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深度工作小组,比如学者建立学术共同体,相互鼓励、相互交流;三是培养爱好,比如运动健身等等;四是建立输出机制,跟对好导师、寻找好平台,不断输出成果,和外界交流互动,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