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风头正劲的日本为什么打不赢诺门坎战争?

大东北的小豆包

1939年,诺门坎战役爆发的时候,其实日本关东军还没有开始关特演进行兵力大集结,关特演是1941年的事情了,在1939年日本陆军还没有开始大动员。因此,这个时候,日本陆军其实没有多少部队。

在东北的部队更少,为了守卫中俄边境,才在1939年4月成立了第23师团,结果这一年5月,第23师团就和苏军打上了。

到了6月,苏军开始增加部队,苏军集中了第36摩步师,第82步兵师,机械化步兵第5旅,装甲第7,8,9旅,坦克第6,7旅,空降第212旅,外蒙骑兵第6,8师,以及空军一部。

日军阵容是第23师团,安岗坦克支队,还有增援上来的炮兵联队一共2万人,这一阶段最出名的战斗是7月的燃烧瓶之夜。战斗一直持续到了7月底,朱可夫决心在8月给日军一个重创,于是苏联全速开通西伯利亚铁路运输武器和补给。

到8月中旬,苏军已经集结了6万吨弹药,并且成立了远东第1集团军,集合了第36摩托化步兵师,第57师,第82师,第152师,第5机械化旅,第6坦克旅和第11坦克旅,第7装甲旅,第8装甲旅和第9装甲旅,还有第212空降旅。

集合了大批空军战机,498辆坦克和385辆装甲车,发动了8月总攻。日本当时,也感觉事情不对,就报告日军大本营要求增加兵力。

日军大本营给出的意见是;对此一事件,本着局部就地解决的方针,至迟于今年冬季处理完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然后部队撤离该地,如苏军再侵入争议区,视情况进行反击。

还把第5师团,第4师团,第7师团,全部划入第6军序列,让第6军开进到诺门坎,当然了,第5师团当时在关内作战根本没有时间北上,第4师团也没时间,第7师团也很忙,就抽调了几个步兵大队当做援军。现在在诺门坎的日军,还是那个第23师团,还有几个增援来的步兵大队。

8月20日,苏军大反攻开始了,第23师团拼命抵抗,到8月28日,第23师团顶不住了,开始突围,诺门坎战役在9月1日结束,历时近4个月。

其实第23师团打的还是不错的,作为一个刚刚成立1个月的新部队,硬顶朱可夫亲自指挥的那么多苏军打了近4个月。最后伤亡19000人,苏军也伤亡25000人,还损失了近400辆坦克装甲车和207架飞机。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消耗了31000吨弹药,要知道整个抗战中国也才消耗6万吨弹药。就是在在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反攻当中,苏军也只消耗了8万吨弹药。


深度军事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逐渐发现自己的武器要落后沙俄军队许多,而到了旅顺围城时,这种落后又被残酷的攻城战无限的放大,在进攻旅顺要塞坚固的工事时,日军痛苦的发现攻城炮的缺口是那样的严重,最后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得从海军借调一批152mm加农炮和从本土海岸炮台拆下来的280mm榴弹炮才勉强攻下了旅顺。

  

  (旅顺攻城战时,一门正在装填炮弹的280mm榴弹炮)

  根据日旅顺围攻战时缺乏攻城炮的教训,日本陆军决定开发新型武器弥补缺口,随后在1912年开发了第一种管退式150mm加农炮,命名为四五式十五厘加农炮,最大射程达到了惊人的22千米,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武器,但所谓人无完人,对于器物来说也是有着同样的道理,尽管射程优秀,但四五式也有其不足之处,火炮的炮架采用立式设计,没有安装火炮炮轮,这样就使得火炮只能分解后再移动,因此导致无论是组装还是分解都需要大量时间,但战斗瞬息万变,野战时不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安装火炮,于是开发一种性能与机动力兼顾的火炮也就势在必行了。

  

  (四五式十五厘加农炮)

  于是在1920年7月,日本陆军开始了新型重炮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针是:机动力为主,性能为辅,新型火炮必须要保证有强大的机动能力,以此方针为基础,新型火炮于1923年竣工,在经过6年的研究,最终于1929年服役,定名为八九式十五厘加农炮,这种武器刚一服役,就被日军用于罪恶的侵略战争中,1931年,“9·18”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悍然入侵我国东北,在入侵日军的行列中,就有这种火炮的身影,“77”事变爆发后,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八九式加农炮立刻被投入到对中国的战争中,在上海,南京,华北等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八九式加农炮)

  但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八九式如此在中国横一时,也会遭到报应的,1939年6月-9月,在日伪军和苏蒙军之间爆发了诺门坎战役,而正是这场战役,让八九式十五加这个罪恶武器遭受到了空前的打击。在经过了一个月的战斗后,诺门坎地区的战斗陷于胶着,日军已难以取得决定性展,于是在7月6日,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发布了编成炮兵团的命令。动员了野战重炮兵第1,7联队在内的82门重炮,其中便有6门89式加农炮,这是日本陆军最精锐的炮兵部队,火炮全是汽车拖的,号称只要三小时就能把苏蒙炮兵全部消灭。

  

  (诺门坎的日军炮兵部队)

  但是,日军贫弱的国力难以制造出足够的炮弹供这支部队消耗,很快,关东军的精锐炮兵团因为缺乏炮弹而成为了摆设,而就在此时,苏军却准备好了一切,准备狂风骤雨般的攻势彻底消灭掉诺门坎的全部日军。

  

  (发起进攻的苏联坦克部队)

  

  (诺门坎被缴获的日军重炮)

  1939年8月20日,苏军开始了全面反攻,而日军的一切抵抗都归于无效。苏军炮兵将冰雹一样的炮弹倾泻到日军的阵地上,苏军的坦克则引导步兵如排山倒海般的冲击过来,仅仅用了数天时间,关东军炮兵团全灭,重炮的损失率超过九成,而6门八九式加农炮则全部被苏军击毁和缴获,日军在诺门坎的野心随着重炮团的覆灭而随之消失。

请支持本团队制作的《战争特典》《铁血文库》系列实体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战争史

先说说当时的日军,在内部上下都骄横的很,尤其是牛皮哄哄的关东军,还认为在哈拉哈河的这次战斗,不仅会以日军辉煌的胜利结束,甚至还可以起到练兵的作用。失败,笑话!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就连天皇的女婿,身处后方的驸马爷都怕错失良机,赶紧千里迢迢从日本跑过来参战,在日军高层的眼中,都早已经把这次战役,当做了一个镀金池。

反观苏联这方面,就完全不一样了,面对诺门坎战役,苏联红军已经输不起了。在前一年的张鼓峰之战中,日军仅仅派出二等部队的朝鲜军19师团,来应战几个师级单位的苏军,可日军仅付出微小代价后,就换来了红军的巨大伤亡,最终张鼓峰的战斗结果,基本还是一个平局结尾。

对张鼓峰的战斗,苏联表面上对外是宣布获得了胜利。可真实的情况是,斯大林对此战斗结果火冒三丈,把战斗的最高指挥官,红军远东部队的布柳赫尔元帅,一位资格老到和托洛斯基排一块的老红军元帅,直接撸到底,好像老帅最后是死在了牢里。

这张鼓峰战斗的结果,让日军马上就觉得红军很差劲,当时日军在东北,有七十万关东军,和这些关东军对恃的,只有五十万苏联红军,红军的150万主力,要留在欧洲防备德国。所以斯大林判断,如果诺门坎战役不能获胜,而且狠狠的教训一下关东军,一旦苏联西线有战事。日本人关东军就会趁机北上,事实证明,斯大林的这个判断,非常的正确。

当然,战不是想赢就能赢的。为了确保战斗胜利,红军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先是扩编在本次战役的主力部队57军,将原驻扎在蒙古的57军,扩充为集团军规模。让后集中铁路和公里的运力(前线距离最近的铁路,还有600公里),为大部队的集结和后勤,做好了充分保证。当时光是运输军火的列车,就排满了西伯利亚铁路两个月的运行表。

空军方面,也同时派出了当时红军的空军精华,派出的空军战斗部队中,集中了一大半的空军教官,几乎所有获得过英雄称号的飞行员,都被空军派到了诺门坎前线。

最后才是当时红军的指挥官人选,朱可夫在此战之前,也只是一个优秀的红军军长。斯大林为此亲自和朱可夫谈话,告诉朱可夫会得到自己的全力支持。斯大林眼光也确实不错,一代战神,朱可夫,借助此战,终于开始得以走上神坛。

在加上战斗过程中,朱可夫指挥得当,先是夺取空中优势,再借助英查岗山,拖垮日军两个主力联队。最后又欺骗日军,谎称红军只是准备防守,前期也确实是防守,但苏联红军最后的致命一击,是8月20日,一个周末时间,发动的一次全力攻击,彻底击垮了日军部队。


圆创观点

【共享军事知识,关注扶斩军事】

诺门坎战役是日军的叫法,这场发生在1939年的战争中,两军出动了除海军之外的所有现役装备,而苏联军队的战斗力一直以来都被传的神乎其神,仿佛日本军队都是待宰的羔羊一般,任凭苏联人屠杀,更有甚者传出苏军用几千人击败了日军60000余人,不过这条传言在苏联解体之后得到了否定,在当时留下的档案中记载,日军只是死伤了16000余人。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场战争是苏联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为何意气风发的日军败了,我从几个方面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首先,对于这场战争日军并没有准备充分,而且盲目自大,日军绝大部分官兵都不知道苏联军队的战斗力,指挥官更是夜郎自大的认为自己可以用一个师团对付苏联三个师,显然整个日本军队都沉浸在这种病态的亢奋之中。



其次,两国军队的差距过大,苏军当时直接参战的有5.7万名步兵、500辆坦克、350辆装甲车和500架飞机。而当时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兵力只有3个师团、1个机械化旅团、1个骑兵集团、3个独立守备队,约80架飞机,总兵力约5万人,即使加上驻朝鲜兵力,也不及远东苏军的一半。

而且在使用步枪日军面对普遍使用的冲锋枪苏军时,战斗的艰难情况可想而知,而且日军的坦克与苏军的坦克相比,薄薄的装甲仿佛一个个移动的罐头一般。



最后,日军在这场战役中丢掉了宝贵的制空权,战争初期,日本由于在国内调派了大量有经验的飞行员参战,对付苏军并不落下风,但随着苏军配备了N-16歼击机后,日军在几次空战中都败下阵来,导致战场制空权被苏军掌控,输掉了战争。


军史解码

日本在诺门坎战役的失败,恰恰正是因为它处于风头正劲时期,对自身真正战斗力的过高估计,导致对苏军实力的极度蔑视,过分强调战斗意志的作用,导致失败!


日军对苏军战斗力的判断完全是基于其在日俄战争中俄军的和“中东路事变”中苏军的表现。而对三十年代大规模现代化武装后的苏军缺乏清楚的认识。最为关键的是日军的对苏作战大纲里,一直过分强调战斗意志的作用,认为拥有坚定意志日军经过充分训练完全可以击败两倍甚至更多的苏军。

这直接导致了日军上下对苏军的轻视,使得他们在没有集中到至少同苏军一样的实力前便冒然发起进攻,而且在随后的相持阶段也没有大量的增派兵力和物资,相反苏军无论在兵力兵器还是作战物资上都大大优于日军。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日军步兵部队狂热的战斗意志,换作其他国家的部队在这种情况损失绝对要远远大于日军。



同时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作战思维也远远超过日军,苏军作战主力是大量的坦克和火炮等重火力打击,而日军仍旧停留在步兵作战为主,炮兵、坦克为辅的落后思维。典型的例子是日军居然让坦克用于正面的攻坚作战,而让行动迟缓的步兵进行侧翼迂回。结果装甲薄弱的日军坦克难以抵抗苏军阵地的重火力打击而进攻受挫,而用于侧翼迂回的步兵部队也无法及时有效的快速穿插至苏军后方,被苏军的坦克和火炮打击所阻止。

所以诺门坎战役无论就作战指挥还是部队实力,日军都远远不及远东苏军,失败是必然的!


小小狼王

实际上不能说是日本失败了,在经过诺门坎之战后,日本放弃了北上的作战方针。而日军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想的胜利,就是因为日本军队归根到底是一战水平的军队,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完全不如苏军。而苏军,当时已经简历了全面的机械化部队,要比日军战斗力高很多。

首先要说明一点,那就是在在诺门坎之战中,日军和苏军的损失大致是相当的,而技术装备上也大致如此,日军的飞机略占优势,苏军的坦克装甲兵器略占优势。而在人员阵亡数量上,双方大致相同,均在8000人左右。但是不同的是,日军出动很多都是数一数二的精锐力量,比如其坦克部队,就是日本陆军的精华。

而苏军就不同了,其出动的仅仅是驻扎在东部的部队,精锐的部队主要在西部防御德国。当时诺门坎的苏军装备的T26、BT7等坦克,在苏军中是很常见的,而且苏军还有更先进的其他坦克装备等,而这方面日军就无法与之相比了。

在诺门坎之战前,日军方面对苏军的判断是战斗力低下,主要是由于此前的张鼓峰之战中,日军损失极小,却给苏军造成了巨大损失,由此日本高层很是轻视苏军,预想能凭借这支强大的日军精锐力量歼灭苏军,然后北上,获得更多的资源等。

但是在诺门坎之战中,日军发现了苏军的真实面目,那就是苏军作为一支新的机械化军队,作战能力要比日军强很多。而苏联也意图尽可能的给日军造成巨大损失,让其失去对苏联的领土幻想,避免东部这个大麻烦,因为苏联高层已经预见到德国对苏联的威胁,而苏联自然不希望两线作战,因此斯大林对诺门坎极为重视,派遣了朱可夫前去指挥。


愤怒的子弹

我认为原因有四点,第一,双方战役战术思想不同,苏联是航空兵配合地面装甲集群冲击,分割包围;日本没有装甲集群作战的理论及装备,航空兵作战比较单一,只能事先偷袭。第二,苏联有一个叫朱可夫的人,日本没有,日本这个民族只盛产变态。第三,苏军指战员是思想得到解放和觉悟的军人,日军是愚昧狂妄残暴“武士道”精神占据灵魂的僵尸附体,作战正义性、主动性都不可同日而语。第四,战争能力日本对比苏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工业基础奠定的武器装备,苏军是轻重装甲都有,火炮及单兵装备都配置配比良好;反观日本,由于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当年还处于山寨阶段,装甲车只不过是CRV加个顶壳再插一根机枪管,陆军还处在拿根三八刺不要命地死冲战术,这样的变态兽军在苏军装甲集群、航空兵、火炮的围猎下,岂不是一锅烩。其实,日本前期是偷袭占优的,毁了苏军的重要机场和百余架飞机,但是苏联很快从欧洲调运了大量飞机、坦克、火炮,朱可夫又故意对日军示弱,迷惑日军,制造噪音,为正式打击日军时地面装甲的声音加以掩盖,最后日军等看到铺天盖地的坦克碾压过来,只有以“成为肉饼”的方式为天惶尽忠的份了。


啸峰1

抛去武器装备的因素,苏日双方对诺门坎战役的初始态度也是不同的,这是一场双方也都不愿意扩大规模的战役。

日军占领东北后,关东军把对苏防备和作战作为第一要务,小鬼子心虚啊。但是日军上下对苏军的军事实力摸不太准,一直想寻找机会试探一下,以便决定对苏战略,所以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都是关东军的试探。

诺门坎先交火的都是马仔,一边是蒙古军一边是伪满兴安军,在驻海拉尔的日军23师团准备介入之前,是请示了东京的。不过参谋总部始终拿不定主意,天皇也没有明确表态,最后还是有人吃透了天皇的想法:一个师团的小事情,何必搞的这么纠结呢?于是回电关东军自行处理。

其实就是让下面去搞,但是中央不承担责任。

苏军不敢大意,因为1939年欧洲局势已经非常紧张,斯大林为避免可能出现的两线作战,也了解日本人真正意图,就必须要打疼关东军,为此调集了精锐部队增援蒙古军队,以名将朱可夫为帅。

在朱可夫本人及增援部队到来前,日军23师团是占了上风的,苏蒙联军损失很大。后来苏德战争的战史表明,朱可夫的作战理念是高于日军指挥官一个时代的。

1.强调装甲集群突击和空地一体。

日本人坦克的劣势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皮薄馅大,火力不足,这玩意也就是用来欺负中国人的。而随着苏军空军援军的到达,战场制空权也易手了。朱可夫跟日本人打的是一场现代化战役,日军是近代化,还在强调步兵突击。

2.日军炮兵部队被彻底压制。

日军炮兵,被称作皇军之花,在中国战场上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在诺门坎反过来了,苏军火炮数量多口径大,最要命的是炮弹充足,因为苏军运输能力远超日军。以致于日军步兵不时抱怨已方炮兵别开火了,一开火就被苏军炮群完全报复性压制,倒霉的是步兵。

3.关东军先牛后怂不敢再投入大量兵力跟苏军玩命了。前面说过,没有日军大本营明确的表态,关东军在受挫后是没有脸向国内要求增援的,尤其是炮兵和空军,关东军的力量明显不足。那只能寻求体面停战,斯大林也见好就收。

日本军部其实还是没有放过关东军,23师团小松师团长被逼自杀,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被免职。


度度狼gg

日本早想打苏联,不然也不会挑衅苏联,引发诺门坎之战,可却不自量力,被朱可夫打的怀疑人生。

苏联成立后,在斯大林铁血政策下,苏联从落后国家发展成重工业国家。

德国一战战败后,不允许生产进攻武器,德国就把生产试验基地设在苏联,与苏军共同组建联合作战中心,古德里安就是在那里把闪电战成型的。

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苏联不受影响,大力收购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德国的机床设备,将苏联军工生产提升了一个垱次。

日本是一战战胜国,是英美法的小弟,得到很多好处,海军学英国,陆军学法国,所以陆军战略思想,战术思想,武器装备都师从法国。

法国二战的表现只能用打酱油来说,四十二天就战败投降,教出来的日本陆军水平可想而知。

所以诺门坎之战,肯定是一边倒的胜利,赢得朱可失回忆录都轻描淡写,不以为荣。


光芒万丈34957

诺门坎战役,又称诺门罕战役或哈拉哈河战役,是1939年日本与苏联在我国东北与外蒙古交界的诺门罕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诺门罕战役从1939年5月11日开始,到1939年9月16日结束。战事以日本关东军失败而告终。大家知道,1939年的日本侵略气焰非常嚣张,侵占了我国大片国土,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已经沦陷。当时的日本侵略势头正劲,可是为什么在诺门罕打不赢苏联呢?主要原因有:

一、战前日本关东军过于轻敌,以为此时的苏军战斗力在国内的“大清洗”有中受到严重削弱,不堪一击。为此,在诺门罕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实际投入战场的兵力、装备、弹药都很有限,只有一个战斗力在日军中属三流的边境守备师团,只有1.5万人,士兵在战役爆发前一个月才开始野外战术科目训练,武器装备也低劣,下辖的一个炮兵联队只有12门被淘汰的120毫米炮,投入的弹药也只有5个基数。反观苏军准备充分,调来了战神朱可夫任总指挥,苏军相比日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3比1的兵力优势。苏军在战役中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光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而日军在整个战役期间各种物资消耗加起来也才2000吨不到,还不到日军的一个零头。

二、当时日军的主攻方向在关内战场,并不想扩大事态。日本大本营给出的对诺门罕事件的处理意见是:局部就地解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日本大本营拒绝调关内部队增强诺门罕地区,并制止了关东军的复仇计划。

三、诺门罕战场都是大荒原,日军无险可守,地形对日军不利,而对苏军是有利的,大荒原的地形非常适合苏军装甲部队展开攻击。而日军缺乏反坦克武器,难以阻挡苏军装甲部队的推进。

四、在诺门罕战役中,日本陆军的战术思想落后,还幻想着像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那样用刺刀战胜苏军,结果遭到苏军自动武器的猛烈攻击,尸横遍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