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遇冬,迷你KTV“悶聲發大財”?

一個個隨唱隨走透明隔間已經逐漸擠進了消費者購物場景,這個被稱作迷你KTV的小盒子現在已經成為了商場裡的標配。

等人、排位無聊甚至心血來潮時,消費者都可進去關門唱上幾首打發時間。迷你KTV坐鎮的地方,往往是人氣極高的地段。某綜合體負責人向科技君透露,如果現在有哪家綜合體找不到迷你KTV的,那麼這家生意一定很差。

共享經濟遇冬,迷你KTV“悶聲發大財”?

迷你KTV搭上共享經濟的班車,已經聚集了較高人氣與知名度,最近也傳出了融資的好消息。4月,唱吧麥頌宣佈完成了億元級別的A輪融資,這是連鎖KTV行業迄今為止最大單筆融資。

在共享經濟集體過冬的當下,迷你KTV作為2017年“五大風口”之一,當真是在悶聲發大財呢?

共享經濟遇冬,迷你KTV“悶聲發大財”?

傳統KTV沉寂,新型唱法受寵

大眾眼中,KTV行業看上去已經有些過氣了。

現在的年輕人出門有了密室逃脫、桌遊等新興玩意打發時間,參與性也較強,“排隊唱歌”的KTV自然變成了“夕陽紅”產業,從2012年開始,錢櫃、大歌星等人們熟知的連鎖KTV紛紛面臨關店。

但市場也在醞釀變化,新型KTV逐漸崛起。除了唱吧麥頌之外,2017年,一眾“迷你KTV”獲得融資:“咪噠minik”運營公司拿到了唱吧的千萬元投資,“友唱M-bar”也宣佈獲得友寶6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就在唱吧麥頌拿到億元融資的同月,線下KTV“K米”也獲得了由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與美團點評聯手領投的1.2億人民幣的B輪融資。

共享經濟遇冬,迷你KTV“悶聲發大財”?

這種迷你KTV到底新在哪裡?

在商業模式上,“投資小、回報快、選址靈”也是迷你KTV得以快速擴張的原因。傳統KTV面臨著租金、人工等成本不斷高企的壓力,迷你KTV則用“小快靈”模式試圖化解行業的痛點。

這樣看來,這個小盒子的確是共享經濟中的碩果僅存的“嬌子”。

共享經濟遇冬,迷你KTV“悶聲發大財”?

“天時地利人和”佔盡?且慢

乍一看,獲得了資本青睞的迷你KTV確實是門一本萬利的生意,同時也抓住了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娛樂的消費需求,這個創業方向一時間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但事實上,就連共享經濟中的頭部大哥——共享單車都生活不易,這個“小弟”這麼簡單就能獲得“穩穩的幸福”嗎?消費者一陣兒新鮮勁過去之後,行業的天花板立刻就暴露了,一系列留存的“硬傷”也值得深思。

從大方面來看,迷你KTV有別於傳統量販式KTV,它最多容納兩個人一起唱歌,關上門,戴上耳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哪怕是唱歌要命也沒人會取笑你。但是對於一些有“社交需求”的消費者來說,迷你KTV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慾望”。

共享經濟遇冬,迷你KTV“悶聲發大財”?

在社交層面上來說,迷你KTV的確不是一個好選擇,掩蓋在新鮮感之後的是社交不足的弊端,想要自己唱歌分享,手機上的APP又何嘗不能實現?

而行業較低的天花板也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問題。

共享經濟本身就是一項創新,但是迷你KTV真的很難想象有繼續創新的空間。迷你KTV的門檻的確不高,一套影音系統,一個觸摸屏,兩副耳機兩個話筒,一臺空調,裝在了一個“盒子”裡,通上電通上網這個迷你KTV就誕生了。

這個行當因此現在正上演著“百團大戰”。KTV設備從幾千到幾萬不等,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消費者對於迷你KTV又還沒有建立起品牌的粘合度與忠誠度,這便導致了有些前期投資者就吃了這方面的“暗虧”。

資本湧入、市場擴張,其實更多的是廠商的“遊戲”,更多迷你KTV的代理商和經營者,為品牌廠商鋪了路之後,大部分都面臨著“叫好不叫賣”的困境。

共享經濟遇冬,迷你KTV“悶聲發大財”?

許多經營者表示花了錢購買設備鋪設到點後,廠商變成了“甩手掌櫃”,後期設備的維修與護理都沒有及時跟進,導致麥克風無法清理,設備順壞率居高不下。有時候消費者歌都點好了,發現麥克風沒有聲音,為了十幾塊維權又覺得沒有必要,以後乾脆不來了,這又直接導致了顧客的流失。

往前一步“社交開放”是量販式KTV,往後一步“錄播分享”則成了在線K歌軟件。在部分廠商紛紛融資擴張之後,留給迷你KTV經營者和代理商的無疑是難言的困境。

除了業內的洗牌,迷你KTV也需要面對更多線下娛樂的競爭,新興的抓娃娃機、VR遊戲等都在分割大眾的空餘時間。到底誰才是共享經濟真正的寵兒,什麼又才是互聯網+娛樂產品形態落地的最好方式?還是讓消費者們來選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