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视机上的电视剧不再是年轻人的喜爱了,中老年成为传统电视剧的主要受众。而抗战题材电视剧受到中老年全体的喜爱,各种“抗日神剧”层出不穷,各种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包子炸弹奇葩情节,令人目瞪口呆。

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曾经看到一个冷笑话,说日本人在哪里死的最多,不是抗日战场,不是太平洋战场,也不是广岛长崎。而是中国的横店影视城,在这里每年生产的抗日神剧,多达上百部,而每一集,都有成群的日本人被各种打死,炸死,秀死。

在这些抗日神剧中,日本侵略者被无限弱化,无纪律无智力无战斗力。除了欺负平民百姓,大喊花姑凉,一无是处,战斗力渣渣,一打仗不是被秒杀就是投降逃跑。

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而相对的我军人员,个个身怀绝技,飞檐走壁,百步穿杨,八百里外一枪毙敌,射出去的子弹能转弯等等,牛顿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令人哭笑皆非。

抗日神剧也受到各界的批评,被批判为侮辱先烈,引导观众错误的价值观,使精神文明建设出现危机。连人民日报都发文声讨:别让“神剧”消费抗日史。

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这些抗日神剧,连我们国人都看不下去的抗日神剧,要是日本人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想法呢?

毕竟这般视战场如儿戏,恶意美化战争的残酷,“欺负”日本侵略者。作为日本侵略者的后代,看到想必会是不一样的感触?

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其实日本是很少进口中国的影视剧的,所以说,绝大部分日本人是不知道抗日神剧的存在的。

然而近期,抗日神剧在日本也火起来了,起因是一个日本人写了一本畅销书《抗日神剧读本》。

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作者叫做岩田宇伯,此人是个历史战争的爱好者,在意外看到中国抗日神剧后,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完了21部中国的抗日神剧,并找出其中的夸张、荒诞、穿帮镜头,集结成书出版,并说道“怪不得当年侵华战争那么难”

在《抗日神剧读本》一书的开篇,介绍的就是著名的《抗日奇侠》,也就是手撕鬼子的出处。

各类武林绝学统统上阵,铁砂掌、鹰爪手等等武功悉数登场,里面的各位主角们各个轻工了得,飞檐走壁如履平地。柔弱的女主角在面对一群荷枪实弹的鬼子的包围的时候,用轻功、点穴神功、太极神功穿梭在鬼子中间,徒手把那些带枪的鬼子全部干掉了。

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当然里面最引人注意也同样是最受质疑的就是电视剧中的男主角之一徒手撕鬼子的剧情,当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日本观众看了也都大呼“四高一,四高一”

然后书中还讲述了服装问题,剧中日军衣服的左右衣襟都是反的,审问犯人,用的竟然是sm道具。

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在剧中涉及的日本高层机密文件,日本人发现自己竟然看不懂,里面的额日语根本读不通,竟然都是用网上翻译软件翻译的。组织人员的名单上,不仅有日本前首相还有嫌疑的a※v女优。

剧中的各类穿越机车道具,高科技扫描设备等,令日本人都诧异,原来自己还用了这么超前的装备。

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然后最搞笑的,在某部神剧中,日军队伍中竟然有个黑人叔叔,大写的懵逼。

这本书在日本火起来之后,日本读者也都对抗日神剧表示感兴趣,甚至想法设法上网观看。

因为他们觉得这不是历史剧,而是喜剧,正经历史剧怎么可能会这样,所以,当做喜剧观看娱乐娱乐。在日本的论坛上,有人把《抗日神剧》与周星驰的《少林足球》放一起聊,认定两者都是无厘头喜剧。

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作者岩田宇伯在书的封面上,也是写着“出乎意料的反日/爱国喜剧”,划重点,也是归类为喜剧。

这本书在开售之后,引起了一大群的粉丝,他们把神剧印在衣服上,车上。有的该书粉丝的还表示,抗日神剧的脑洞太大了,足以与他们的哥斯拉,奥特曼相比,日后肯定会走向世界。

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这些神剧能不能走向世界,这些神剧编剧心里没点笔数?

抗日战争是中华儿女用血拼搏赢下来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昆仑血战、济南保卫战、南京保卫战、缅甸远征战、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战,每一场战斗,都是先烈前辈用血拼搏下来的,绝不是这些神剧里大神们那般轻松赢下来。

抗日神剧这么奇葩,日本人看了是啥感受?1位日本人为此写了1本书

日军也绝不是个个猥琐战五渣,无论是装备,人员战斗素质上,也都是厉害的,需要我军前辈殊死搏斗才能赢得。

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才是需要学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