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強村新跨越 興隆村裡更興隆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紮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指明瞭方向,又指明瞭路徑。

【鄉村振興新實踐(17)】

富民強村新跨越 興隆村裡更興隆

富民强村新跨越 兴隆村里更兴隆

前興隆村社區居民樓

前興隆村不靠廠、不臨礦,是個僅有2000畝耕地的純農業村。近年來,該村通過優化重組土地、人力、資金等生產要素,實現了建設新村騰土地、三大合作社促增收、立體農業助轉型“三級跳”。2017年,該村實現集體收入322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6460元,比7年前翻了兩番,並先後榮獲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山東省生態文明村、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

支部黨員引領 新村建設拓展發展空間

沒有資源優勢,不佔區位優勢,欠債300萬多元,村級無產業,人心渙散,曾經的前興隆村似乎找不出發展出路。1999年賈愛雲臨危受命當選為前興隆村黨支部書記,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村,她心裡也是矛盾重重,要想轉變村風民風,帶領全村走向正規,這不是一件容易事兒。“村支書換了三茬了,老爺們都治不了,別說是老孃們了,得有迴天之術啊,等著吧,幹不了三天就回家看孩子去。”村民在她背後議論紛紛。面對質疑和困難,賈愛雲沒有退縮。

富民强村新跨越 兴隆村里更兴隆

前興隆村黨支部書記賈愛雲

上任後,賈愛雲雷厲風行,她開始盤點三資(資產、資源、資金),走訪入戶調查民情,聽取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

村裡的熱點難點,首當其衝的就是人地矛盾,亂圈亂佔,原承包經濟田不履行合同、不交租金等問題。通過摸底核查,賈愛雲將所有拖欠戶的名字和欠款金額張榜公佈。公佈出去後仍沒有人響應,她就挨家挨戶上門清收,“一次不行去兩次,兩次不行去三次,連續一週我天天去做思想工作,最終說服了堂哥第一個交上了承包費,其他欠款戶看著這次動真格的了,在一個月內都交齊了欠款。”賈愛雲回憶說。

通過這一舉動,村民看到了賈愛雲做事的決心和魄力,其他問題也迎刃而解。村裡利用徵收上來的欠款修路、打井、架線、治水、上項目,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前興隆村的各項工作逐漸步入了正軌。

2010年,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政策出臺,賈愛雲意識到這是村裡發展的絕好時機。她算了筆賬,舊村佔地500畝,如果搬遷建社區,可騰空土地376.8畝,復墾出來的地可以上項目發展集體經濟,絕對不能錯過這個發展的好時機。她找到胡屯鎮黨委政府,把前興隆村爭取到舊村改造名單之中。

為搶抓機遇,賈愛雲帶領支部黨員打頭陣。舊村搬遷既能讓群眾住上新樓安居,也能騰出土地發展,還能把支部的威信樹起來、黨員群眾的心聚起來,是一舉三得的“大好事”。召開村民大會、講政策、算清賬、學先進、廣交流,從達成新村建設共識、到方案確定、到落地建設,每一環節全都徵求群眾意見,每項支出都張榜公佈,打消群眾疑慮,堅定發展信心。拆舊建新,黨員房子帶頭拆;資金鍊斷裂,黨員帶著群眾“五戶聯保”貸款500餘萬元……最終24棟居民樓全部開工,實現整村搬遷。

10天時間完成7000餘間舊房拆除,20天時間完成選樓入住,40天時間完成舊村復墾,居民樓從開工到入住僅用了13個月,前興隆村成為肥城市搬遷建設最短、入住最快、過程最順利的村,並且配備供熱、供氣、供排水、道路、綠化、汙水處理、通訊等基礎設施,幼兒園、便民中心、衛生室、娛樂、體育休閒、購物等服務功能也配套建立。

舊村搬遷搬出了黨支部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拓展了村莊發展空間,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積聚了力量、奠定了基礎。

支部領辦合作社 群眾分紅奔小康

家底厚才能實力強。全村搬遷住進樓房後,能否找到一條適合本村發展的致富路子,使絕大部分村民得到實惠成了村裡下一步工作的關鍵。作為一個不靠礦、不臨廠的純農業村,單靠種糧食村民收入甚微,怎麼讓村民致富,給前興隆村“正名”,是前興隆村面臨的又一難題。

前些年,村黨支部帶領群眾先後嘗試過種玫瑰、養奶牛,但僅夠“年吃年穿”,一直沒有摘掉“窮帽子”。一家一戶的種地模式難成氣候,土地流轉規模化發展勢在必行。在參加了一次肥城市組織的蘇南學習活動後,賈愛雲與浙江滕頭園林公司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浙江滕頭園林是一家集園林苗圃建設,苗木產銷與服務,植物科技研發應用,風景園林設計、施工養護於一體的綜合性園林企業。“上工業項目我們沒資金,但是我們有地、有勞動力,要能把滕頭園林引進來,村民的生計可就有了依靠。”從蘇南學習回來後,這一想法就縈繞在賈愛雲心頭。

富民强村新跨越 兴隆村里更兴隆

村民在給滕頭園林內的苗木打農藥

然而直接把土地流轉給企業,村民不放心。村黨支部立即領辦成立匯隆土地股份合作社,將村民的1700畝耕地,以及村集體復墾的326畝土地,以一畝地一股,每股年分紅800元,三年提一檔的標準納入其中。同年4月,合作社與浙江滕頭園林公司簽約建起2000畝苗木花卉基地。以土地入股的農戶,優先到基地打工。合作社日常管護土地,獲得每畝60元的服務費,加上土地分紅,年收益38萬元。

為解決用工問題,匯隆勞務股份合作社應運而生。村民以勞動力入股,一個勞動力為一股;村集體以變壓器、機井、大型農機具等公共資產和集體信譽等無形資產入股,收益與社員四六分成。該合作社為公司提供勞工、技術培訓、生產資料購銷、機械耕種等服務,2017年盈利61萬元,村集體分紅26萬元。此外,合作社還拓展業務,對外承包垃圾清理、河流清淤等工程,村集體分紅38萬元。

一業興百業活。按照“集體出地票、群眾出資金、合作搞開發、效益按股分”的原則,前興隆村又成立匯隆置業股份合作社,承擔本村和對外投資開發工程,產生的效益30%歸村集體,其餘部分再由村集體與股東四六分成。近年來,合作社通過對外招標建設商業沿街樓,與企業合資建設商業樓,助力村集體年增收70多萬元。

前興隆村緊緊抓住浙江滕頭園林落地的機遇,探索實施了三大股份合作,走出一條“支部領辦合作社、群眾分紅奔小康”的雙增收路子,拉開了前興隆村跨越發展的序幕。

探索三產融合 在動能轉換中實現共同致富

隨著村集體的經濟收入有了提升,向空間要效益,搶抓環境資源優勢,促進三產融合提上日程。為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多元化、可持續化和資源效益最大化,村黨支部緊跟上級政策導向,著眼培育村級發展新動能。

2016年,前興隆村引進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農業產業園項目,在通過土地租賃和提供勞務服務年增收100萬元的基礎上,進一步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提升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質效,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富民强村新跨越 兴隆村里更兴隆

華盛綠能光伏農業科技產業園項目

目前,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7億元的一期10兆瓦光伏工程建成併網發電。與此同時,農業園內建成了智能溫控展示館和130個光伏農業科技大棚。其中,30個大棚為創客孵化平臺,重點為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等提供創業支持;光伏農業園設立創客服務中心和農業創客大學,提供人力資源、工商稅務等多項服務,目前已有22個創業項目進駐。村集體承包40個大棚發展特色種植,打造“興隆莊”區域特色養生產品,以品牌效應增加集體收入,去年增收12萬元。

集體致富不忘群眾脫貧,前興隆村黨支部牽頭,光伏農業黨支部配合,吸納周邊13個村,創新發展“1+1+N”梯級扶貧模式,即1個企業支部黨員+1名村支部黨員+N個貧困戶,結對幫扶指導,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貧困戶通過到園區務工掙取工資、邊務工邊學習大棚種植技術、企業給予技能培訓,引導貧困戶承包大棚自主創業,推動集體增收和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機統一。

富民强村新跨越 兴隆村里更兴隆

村民在光伏農業科技產業園幹活

“前興隆村的華麗嬗變,關鍵在於村黨支部把握政策、搶抓機遇,以堅強組織力團結帶領黨員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實現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富民強村跨越發展。”賈愛雲感悟道。

從當時的爛攤子到如今的蒸蒸日上,前興隆村實現了讓群眾居住在社區、工作在園區“兩區同建”,居住環境、經濟收入、為民服務“三個提升”,由亂變治、由窮變富、由舊變新、由散變合“四個轉變”,完成了由弱到強的華麗轉身。前興隆村的每一步發展,都是一次跨越,凝聚著村黨支部的大膽實踐,贏得了快人一步的先機,放大了政策疊加效應,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徵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