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張獻忠攻陷興安

安康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張獻忠攻陷興安

明萬曆中期以後,陷入絕境的農民,被迫起義反抗,小規模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陝北以王嘉胤、高迎祥等為首的抗暴圖存、反抗明廷的鬥爭發展成為活動於陝北、山西的大股農民起義軍。明廷調集大軍,在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的指揮下,對陝北農民軍進行清剿,農民軍迫於壓力,紛紛紛渡過黃河,轉入山西境內活動。這時,李自成、張獻忠開始嶄露頭角,李自成號“闖將”,為“晉中十六家掌盤子”之一;張獻忠自號“西營八大王”,在農民軍中以“有力多詭”而頗著聲望。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明王朝調集重兵於晉冀陝三省交界地區,農民軍陷入困境,於十ー月二十四日,乘黃河封凍之際,自河南澠池越過黃河,進入河南,河南農民起而響應,力量迅速增大。於是橫掃河南西部各縣,繼而分頭向陝南、川北等地進擊。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正月壬辰,農民軍自鄖陽渡漢,紫陽、平利、白河、旬陽等六縣相繼被農民軍佔據。自是興安於戰火紛飛下,進入極艱難的歲月中。

安康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張獻忠攻陷興安

清嘉慶邑人董詔曰:“興安處關中之南,形勢險奧,白河尤屬襟喉,二面毗連楚境,一江直達漢中,萬山重複,隘口紛歧,實川陝之孔道,關隴之門戶,水陸兼防,最稱要地,非重兵把守難資捍衛。”戰略地位如此重要,明廷卻並未駐兵把守,孤城懸立,是以崇禎七年甲成“寇百萬騎,溯江而上,所過蹂藺,驅馬衝濤,如履坦途”(明代劉文輸《創修句陽城碑記》)。張獻忠自鄖陽渡漢以後,首先攻陷白河縣城,成為義軍往來通衢。而李自成所率義軍則沿江而上攻打旬陽,“以其地扼雍梁荊三州之要,當秦楚蜀三省之衝,形勝所在,為自古用兵者所必爭。”(清代童兆蓉《旬陽縣誌》)但旬陽縣令陳體貞卻聞變而遁,城遂不攻自破。

安康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張獻忠攻陷興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