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變動中世界的對話:傅瑩《看世界》發佈會舉行

与变动中世界的对话:傅莹《看世界》发布会举行

傅瑩在發佈會現場

傅瑩曾任外交部副部長,前駐英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大使,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至第五次會議發言人。《看世界》是傅瑩的第二部文集,彙總了她過去幾年公開發表的演講、文章和國際場合對話實錄。該書於5月底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會上,傅瑩介紹了《看世界》的成書過程,並與大家分享了她從事外交工作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體會。傅瑩說,在全球化的世界裡,一個大國成功的戰略,必然是順應潮流、為其他國家和人民所能夠認同的。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就是一個充滿中國大智慧的戰略,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年輕一代人去體會和實踐。

傅瑩表示,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都是從觀察者的角度去看世界,但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後,世界開始很注意地在看中國,對中國的關注和研究越來越廣泛和深入。2010年之後,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戰略透支嚴重,面對反恐戰爭、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損耗,開始反思和調整。而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顯著,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接連開創新的局面,外部世界對中國有欽佩、羨慕的成分,也有一些焦慮和擔憂的情緒。

傅瑩說,她面對外國的議員、官員、學者和媒體,總在不斷地回答這樣的問題:中國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中國向世界要什麼?能給世界帶來什麼?外界之所以這樣問,首先是因為中國成功了。人們想知道:中國何以成功?中國的政治制度是怎樣保障這種成功的?中國的人民怎麼想?第二是,外部世界對中國的瞭解很不充分。在國外傳播渠道里,對中國的評論往往也是比較片面的。因此,當中國成長起來,在世界上開始承擔更大責任的時候,外界自然想了解中國,想知道中國是怎麼想的,將來要做什麼?第三是,我們自己的傳播意識和能力需要提升。直到現在,在國際信息庫裡源自中國的一手信息仍然是不夠充分的。

傅瑩說,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中國人不斷去認識世界的過程,那麼今後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我們幫助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外界希望中國人多向世界提供令人信服的資訊,減少誤解和誤判。

傅瑩勉勵與會年輕同學,研究世界的變化,既需要預判未來,也需要探討中國如何去影響世界的未來。在國際政治的歷史當中,中國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世界變化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對世界的未來有如此大的影響。今天中國的選擇,中國人的言論和行動,已經開始塑造明天的世界。但是這個塑造不會是單向度的,因為中國再怎麼重要,我們也只是塑造未來世界的諸多力量之一,會受到其他力量的影響和牽制。因此,我們需要對外部世界的變化有更加敏銳的感知。

与变动中世界的对话:傅莹《看世界》发布会举行

傅瑩與王緝思、楊斌、喬衛兵、李稻葵和周慶安(從左往右)在活動現場

出席研討會的其他嘉賓也分享了有關體會。周慶安說,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世界是一個既熟悉又新鮮,既複雜又深刻的概念。也正是在看世界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全面學習和逐漸掌握了與世界對話的能力。一個大國的發展,不僅要有綜合實力,更要有這種對話的能力。在傅瑩大使的諸多身份中,我想歸納的是三個關鍵詞:觀察者、思考者和對話者。她的觀察、思考和對話就濃縮在《看世界》這本書中。

王緝思和大家分享了自己所觀察的世界政治發生的變化:一是民粹主義跟民族主義在世界範圍內同時上升,導致一些排外情緒,將問題歸咎於外部因素。二是對於西方民主制度的幻滅感。三是地緣戰略競爭的局面開始重現,世界各地軍備競賽某種程度上開始加劇。這與我們所處的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或者說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相違背。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繼續遵循中國外交的總體方針,保持我們的外交定力,這點在傅大使的書裡面講得很明確。

楊斌從教育如何適應多變環境的角度講到,在培養工程師科學家公共服務人才之外,培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思想領導者是清華大學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和使命。楊斌說,傅瑩大使豐富、寬厚的知識背景和專精、審辯式的思維能力以及讓人認同信服的人格特質,應該成為同學們努力的方向。

李稻葵對過去十年全球經濟發展兩個出乎意料的變化進行了總結,一是美國經濟很快地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霾;二是虛擬經濟沒有被金融危機所拖累,房地產和金融甚至大幅度回升。但是這也埋下了矛盾加劇的種子。從國際關係角度來講,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矛盾似乎正在成為當前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

喬衛兵則從出版社的角度,介紹了本書的源起和理念。

會上,嘉賓們還回答了同學們的踴躍提問。有同學問到中國對外傳播方面的問題時,傅瑩認為,講真實的故事最有說服力。李稻葵說,核心在於“理”和“情”這兩個字,把這兩點講清楚了,外界才能理解。

有外語系的學生問到學習外語專業有什麼優勢和體會?傅瑩結合自身的經歷說,外語作為一個工具,在接觸外部世界和對外交流中是非常有益的。但外語專業的學生尤其要注重學習中國文化,多瞭解自己的國家和國情。

有同學問到,外交中是否有什麼遺憾?一個逐漸強起來的中國該怎樣界定和維護自己的利益?傅瑩說,外交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在一場外交談判中,不可能指望對方接受自己的所有要求,總是有所爭取有所放棄,有所得有所不得,很難簡單地衡量外交的輸贏。如果總是強求全得,那樣就是零和了,成功的外交還是要爭取互利共贏。就國家利益而言,一個國家在由弱變強時,其利益的外延也會拓展,而與此同時,自身利益與他國利益的交叉甚至是衝突也會增加。尤其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之下,世界各國的利益更多地交織在一起。對中國而言,在努力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考慮當我們的利益訴求和別人的利益發生交叉或者衝突時,應該如何妥善應對和處理。

針對美國是否存在戰略焦慮的問題,王緝思回應,美國的焦慮在於當前收入不平等加劇,白人藍領等部分階層的生活水平沒有提高,這時候很容易把問題歸咎於國外因素。

針對當前的中歐關係,傅瑩認為,中歐的共同點在增加,但分歧也沒有減少。總體上看,中歐在維護自由貿易體系和全球化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我們相信和倡導世界走向多極化,歐洲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中歐有條件加強對話與合作。李稻葵認為,中歐政治精英理念比較接近,但民間層面的誤解還比較嚴重。王緝思認為,我們要平衡且全面地看待世界問題,不能忽略歐洲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