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險的另一面,看到初心

从保险的另一面,看到初心

條款複雜、不說“人話”、索賠困難、變臉急速。這是在線搜索“保險”,排名最靠前的幾點評價。

於是,有人說,中國賣保險的都是騙子,買保險的都是傻子。

成見根深蒂固、行業尚未成熟、規則紛亂無章。但是,任彬還是選擇一頭紮下去,放手一搏。

“80、90後真的壓力很大,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是全家人的依靠。他們如果真的倒下了,也需要有人扶他們起來。”同為80後的任彬說到這裡,緩緩抬起頭,憨厚地笑了笑,眼睛裡卻有著至極的堅定

這樣的真誠,與保險業被外界認定的浮誇,對比鮮明。

不一樣的路

任彬在創辦保險極客前,就已在業界小有名氣。

他曾供職於陽光保險及安邦人壽等多家大中型保險公司,歷任安邦人壽產品開發負責人、產品精算部副總經理,主持開發了千餘款保險產品。

从保险的另一面,看到初心

保險極客創始人&CEO任彬

那麼,保險極客要做的事情,與這千餘款保險產品,到底有什麼不同?

“理財型保險產品,不能說它不好。但它只是理財的一個手段,和股票、基金的意義類似。但保障型產品,卻是保險的實質和初心。”他說,自己只是希望為大家提供“買得起,用得上”的保障。讓每一個收入階段的人都可以針對自己的經濟水平,配置性價比最高的產品。

“這樣,一旦真的發生了一些用戶無法自身保障的事件,這份保險能夠解決最實際的問題,讓普通家庭可以繼續維持生活。”任彬頓了頓說,“這是我們想要做的。”

“保險是大公益”

从保险的另一面,看到初心

什麼是公益?

任彬的定義是,當一個人遇到自己無法抵禦的困難時,可以從外界獲得幫助。

縱觀整個保險行業,包括眾多的保險公司,我們一向認為它們是毫無疑問的商業組織。做的事情無非是把風險收集過來,賣一定的價格,然後當風險出現時,再給用戶逐一補償。

然而,在這位“保險老兵”看來,這雖然是一種商業行為,中間渠道一定會有合理的利潤存在,但本質上來講,保險是從每個人身上,以合理的價格去收集其自身無法抵禦的風險。當風險真正發生時,保險卻可以收集全社會的力量,來幫助這個人。

這與公益的概念不謀而合。而這,“也是我們堅持做保障型產品的原因。”

任彬有條不紊地解釋道,作為一個商業組織的帶頭人,如果在過程中,他可以把效率做到足夠高,而這個商業組織又可以保留其合理的利潤。那這個事情就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形成一個共贏的循環。

“其實對於個人來說,無非是一年少跟朋友聚兩次餐,把這個錢拿來買一份給自己的保障。這樣,萬一我發生了什麼事,便可以得到一個豐厚的補償。”

他抬頭笑了笑說,“當然,最好的是我沒有發生什麼事。那麼這筆錢也可以用來幫助其他人,去解決更大的困難。”

信念的踐行

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這是任彬作為北美精算師,對於保險業內“專業”二字矢志不渝的信念。

這也是他選中“保險”這片尚待開墾教育的市場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樣一片充滿想象空間的藍海,吸引來的又何止只有任彬一位。近年來,入局者紛至沓來,其中不乏十一貝等瞄準C端用戶的優秀玩家,及保準牛等同樣to B的優質“競爭對手”。

“首先,競爭是個好事情。”任彬笑著說道。

但是對於to C保險產品來說,它的定價相較於to B產品一定是沒有優勢的。這是因為它有代理人,有個人和保險公司之間對於身體情況及風險情況的信息不對稱。

“這就是業內常說的逆選擇風險。”任彬介紹道,但以企業為投保主體時,在很多風險層面是可以降低的,因為單個個體沒有必須要逆選擇的行為。

其次,與諸多針對個人的to C的產品不同,“我們的產品也會照顧到員工的孩子和父母。這樣可以保證,員工只花上幾千塊錢,就可以給全家任配置比較完善的保障體系。”

回到保險極客的團險賽道,所謂的“競爭對手”在任彬來看,也並無實際的利益交叉。

他提到,絕大部分to B的保險企業都是在做場景化,它們會對接一個流量場景(如摩拜、ofo等),並解決流量場景中延伸出的C端需求。即在流量過程中,給到一個產品,並橫刀直入地切進去。

而保險極客做的事情卻與場景並不掛鉤。“我們只是以一個企業為主體,解決的是其中每一個人實實在在的需求。生老病死的事情,每個人都繞不開。”

同時,to B也好,to C也罷,任彬認為,拋開模式不談,保險極客作為保險業內成長較迅速的企業,其最大的優勢依舊在於“專業”。

“任何一個領域想做得好,都需要足夠深的研究。保險極客的系統研發、產品匹配及服務品牌,都花費了團隊很多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做了大量的積澱。我覺得這一塊,本身就是一個極強的壁壘”。

技術的溫暖

从保险的另一面,看到初心

技術只有落到了實處,與需求相結合,才能被用戶感知。任彬作為一個IT“門外漢”,如是總結了他的心得。

任彬通過調研發現,現在很多的用戶對保險並不是很瞭解,這時,如何給他們一個更適合的方案,來惠及其本身及整個家庭?這便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事情。

而其推出的極客+,便會首先通過幾個實際的問題(年齡、工作、愛好等),形成較為精準的用戶畫像,來供系統在數據庫中進行用戶所需頻率較高的保障搜索,並給出合適的解決方案。第一版推薦後,用戶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配置。

簡單說,“就是在一個嚴謹的框架下,推給用戶自身需要的保險服務,並保證我們所承載的責任,他們都能懂。”

但這款產品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任彬說,保險極客一直在探索,在改進。最早,他們會先讓用戶進行個性化配置,但卻發現,其實大家並不懂保險,也不會選擇最優的方案。但如果先給出推薦方案,再做個性化調整,用戶選擇方案的有效性會大大提升。

“我覺得當下大家對我們的產品還是很滿意的。”任彬的話語中難掩欣喜。“但我們依舊在繼續升級服務。現在,我們的產品還配了一些說明性的漫畫和視頻,告訴大家醫療是什麼,及這份保險未來可以做些什麼。”

也就是說,極客+推薦方案時依據的根本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這聽起來固然冰冷;但最終要讓大家理解的卻是買到的真實服務,這樣的溫暖動人至極。

寫在最後

从保险的另一面,看到初心

你有夢想嗎?

這樣一個被問濫的問題,在保險極客卻能得到真實的回答。

“我想環青海湖騎行。”於是,任彬給他報銷了路費,買好了裝備,並放了一週帶薪假期。

這就是他創立“夢想基金”的初衷所在,“每年我們會票選出10%的員工,並推著他們完成夢想。”任彬說,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會因為種種原因一拖再拖,但若真的有人推著你去做了,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這件事“哪裡有那麼難”。障礙都是自己給的。

創業亦是如此。“不需要想得太複雜,得用戶信任者方可得天下。用戶交了一筆錢,只得到一個承諾。這樣的信任,我們可不敢辜負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