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明白的真相:许多疾病即便看得起,依旧难治愈

今天,讲讲自己的故事。

本月上旬,一周之内,我看了三个心理医生。

主要症状如下:失眠、焦虑、时而感到绝望,时而感到愤怒,自我怀疑,情绪低落。

因为我曾用一年多时间学习过心理学相关课程,初步判断,我觉得自己有抑郁症初期症状,一向不喜就医的我,或许是求生的本能,我当即决定必须要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第一个:第一个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医生,而是心理教练,他是我认识数年的朋友,没联系也有一段时间了。

记得,那天早上,我因为碰巧遇见了一个同事,我一眼判断出她患有汗管瘤。得到她肯定的回应后,那一瞬间我的情绪有些崩溃,因为我也被诊断出有同样的疾病,而她的严重程度挑战了我的接受程度。

我由于遭遇的一些事情,导致持续了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影响了内分泌,引发且加重了病情,那天的遇见像一个导火索,我的心情像极了快吹爆的气球,像极了暴风雨前的乌云密布,像极了山洪暴发前的水库闸口,一触即发。

下班后,我去了他的工作室,因为是朋友关系,寒暄客套都免去,我直接开始了我的倾诉。

回忆到令我痛苦的问题时,我几度失声痛哭。

当我全部倾诉完成,一个多小时的过程他几乎保持沉默。

之后,他问我了一个问题,“你是为谁而活?”

我停顿了大概三四秒,回答到,“曾经我认为自己是为家人而活,现在我是为自己而活。”

听到我的答案,他的眼中突然闪耀出光亮。

他说,“你前途无量!太多人一生都不明白自己为谁而活,总觉得自己是为他人,而你现在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你是光亮的,即便在黑暗中你也不会走错路,别人也无法撞到你。”

送我下楼时,他提醒我,“既然汗管瘤跟内分泌紧密相关,而情绪又跟内分泌紧密相关。当你情绪愉悦时,我相信所谓的病,三天之内可自行痊愈”。

这次,我的能量值恢复了一些,那晚连续睡了有6个小时。

第二个:第二个是心理咨询师。七年前因为一次课程认识,之后虽一直保留有联系方式但从未联系过对方。

例如,我知道她回国了,并且从事了心理咨询师。

因为熟悉程度不如第一个朋友,所以我向她的求助过程,持续了一段时间。

几番问询之后,终于敲定了见面。

因为前一天在一位同学陪我散步了整个下午后,我感觉情绪又有了进一步的好转,所以在心理咨询师问我是需要正式的问询还是以朋友身份的见面时,我选择了后者。

我们约在了一家商场的甜品店里,这次我的倾诉变得更为简洁,更多细节忽略,只讲了一些关键事件。

她在耐心听完后,称赞我是一个感知能力非常强的人,她说自己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但从事心理咨询师要求拥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才可以更好的走进他人,服务病患,这也是她目前正在努力训练的部分。

之后,她给我讲了自己走上心理咨询师的原因和她目前的生活工作状况。

她比我大三四岁,在我认识她之后的七年间,她经历了远嫁异国、离异、放弃外国国籍、回国、生活职业一切重新开始。

她说自己三十岁那年,是非常痛苦的一年,然而也是那一年,她开始关注心理学,并且确定这就是她此生的兴趣和追求。

我们以旧相识的身份和状态聊了一个小时,我的能量状态有上升,并带来更多的思考。

因为家人医务工作者众多,自身和亲朋在就医健康方面始终享受着便捷和优待,竟从没有过自己完全以一个普通患者身份就诊的经历。

虽然带人看病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依旧每次都会禁不住的感慨,病患不易

因为是门诊,外面还有很多患者在排队等候,有些来不及说或不合适说的问题,眼看着临近下班时间也只好戛然而止。

为方便我就诊,他给我介绍了另一位离我更近的心理医生。

第三次结束。

通过三次寻医经历,我总结了以下七点:

一是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而国内目前的相关医疗机构、组织和人才等却严重不成正比,急需各个层面的重视。

三是社区医疗,全科医生急需大力推进。

五是应进一步推行医保和保险相结合的方式,以缓解患者的就诊经济压力。

六是医患矛盾的关键点,在于沟通,而沟通的关键点,在于态度。

好的医生不仅要拥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超的沟通艺术。

同理心非常重要,如果医生理解患者及家属焦急、担忧、不安、无助的心理,患者及家属理解医生也是会有情绪、会有压力、会烦躁、会疲惫的普通人而非机器,医患沟通是不是会顺畅很多?医患矛盾会不会减少很多?

七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已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充分体现了中央的顶层设计导向,正所谓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身心健康一定是保证人民幸福的首要和必要条件。那么,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应如何分配?

以下,我要告诉你三个有些残酷但无比真实的实事:

第一,遇见一个庸医,就像恋爱遇渣男(女)一样可怕且概率不低,都是要命的。

有句话如此形容医者,“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第二,除遗传,外部环境,直接创伤等因素外,你要明白情绪好坏与身体健康的正相关性非常大。

所以我觉得不应该说身心健康,应改为心身健康。

但即便你明白这一点,又有多少主客观因素限制了你的改变?

每个人的心理和身体都会在你生命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身体上的病恙,例如疼痛、眩晕等更容易发觉也更易引起重视,而心理上的疼痛和不适却常常易被忽略。

情绪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深地影响和控制着我们。

即便再猛烈的病症,你的症状也会由浅入深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你察觉到自己的症状时,你或许开始告知亲朋,或许试图用以往经验自救,或许寻求医生的帮助。

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之,一个对疾病没信心,对生命没渴望的人,即便遇见完美高超的医疗团队也无法将你治愈。

所以,希望所有人趁早明白一个关于医疗的真相:医生能做的真的只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者,患者,诸众,都应好好修心,好好修行。

祝福大家喜乐、健康、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