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好不好,不是看教師怎麼教,主要看學生在怎麼學!

課好不好,不是看教師怎麼教,主要看學生在怎麼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那麼,要使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必須創設適合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如何評價一堂數學課,怎樣的一堂數學課才是好課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營造和諧氛圍,鼓勵學生敢問。

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對於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想問個“為什麼”、“怎麼辦”、“是什麼”,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決於是否有適宜的環境和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師要時時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要尊重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充分尊重愛護學生的問題意識。當教師站在講臺上的時候,要時刻不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允許學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想好的允許再想;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發表意見,因為,情不自禁發表出來的意見,往往是學生智慧火花的閃現。對於學生萌發的各種問題,或是學生提出的不著邊際、奇思異想的問題,教師應以和藹的態度積極引導,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課好不好,不是看教師怎麼教,主要看學生在怎麼學!

二、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成功的體驗。

心理學家認為: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併產生再次通過積極學習獲得成功、體驗成功的需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成功的體驗是一節好課中不可缺少的提味劑。例如,數學課中開放題的設計,由於它條件的多樣性、答案的不唯一性、策略的靈活性,為學生提供了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發揮各自想象力、展開數學思維和方法交流的機會,更為學生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獲得成功的機會,真正做到人人有所收穫。

課好不好,不是看教師怎麼教,主要看學生在怎麼學!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數學學習不應是一個簡單的個體受動的過程,而應是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更應是一個主體對自己感興趣的且是現實的生活性主題的探索與發現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例如,在《等式的基本性質》一課中,引導學生通過在天平秤兩邊加物體或砝碼來觀察變化情況推導出等式的性質,讓學生在發現信息、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和小組合作交流中,提出困惑,切磋討論。使數學學習變成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髮展和提升的過程。

課好不好,不是看教師怎麼教,主要看學生在怎麼學!

四、讓學生充分表達。

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的信息,並及時有效地處理和反饋學生的信息,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沒有問題的課就是最好的課,教師一般習慣於按照預先設計的思路展開教學,特別是在公開課教學中,怕影響過程的完整性,思考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教學計劃如何得以實施和完成。當學生提出出乎意料的問題時,尤其當不明白學生提的問題的意思時,往往會採取“把這個問題留到課後解決”的辦法。而現在的教學中應不僅留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表達、敘述問題,還就問題讓學生充分地說,說自己的想法。對學生的表達,老師不隨意地作出“對”、“好”、“是”等標準式的評價。這樣,學生在充分地表達過程中,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加速了認知的過程。

課好不好,不是看教師怎麼教,主要看學生在怎麼學!

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一堂好課必不可少的。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精神是敏銳把握機會,敢於付之探索行為的精神狀態;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趨向。它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人格特徵,一種綜合素質。因此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一堂好課中必不可少的。

課好不好,不是看教師怎麼教,主要看學生在怎麼學!

總之,只有尊重學生屬於自己的體驗,讓他們走進自己的生活,讓學生品嚐到自主學習的樂趣,使不同的孩子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創新精神、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諸多方面得到綜合發展的課,才是一堂真正的好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