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的八種死法!想活下來可以走這兩條路

特色小鎮,興起於浙江,壯大於長三角,早在兩年前就以燎原之勢在全國蔓延開來,逐漸成為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根據建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空間可謂十分巨大!這吸引了包括大量開發商在內的各類機構蜂擁而至。

時至今日,一些小鎮已經初具樣本意義。然而,更多的小鎮由於當初的冒進徒有虛名,從一開始就跑偏了,甚至開始走向死亡。

01

特色小鎮至少有以下8種死法

成功的企業都是類似的,失敗的企業卻各有各的不同。至今,特色小鎮至少已經有以下8種死法。

第一種 以特色小鎮為名忽悠拿地,最後發現是不行的

限價之下,不少前期高價拿地的房企十分憂傷,而拿地價格低的房企不僅銷售額猛漲,而且依舊有可觀的利潤。

可是,一二線城市優質的土地,已經越來越進入肉少狼多的局面,要拿到“低價”地談何容易。特色小鎮熱潮來襲,各地政府大力支持,拿地成本低廉,還有資金扶持和各種優惠的政策,一些房企就打著“特色小鎮”的旗號圈地,甚至到處放衛星。

最後,這些抱著僥倖心理的房企基本都懵了,因為政府管控很嚴格,沒辦法偷樑換柱搞房地產。由於當初根本就是按“拿地、開發、銷售”的心思拿的地,小鎮怎麼搞,根本就沒有任何想法,自然是趕鴨子上架。

大家熟知的萬科良渚文化村可以說是一個小鎮,作為全國房地產行業的一個標杆項目,良渚文化村一直都不缺讚美之詞。可是,良渚文化村只有一個產業——房地產。

當然,特色小鎮也需要房地產,不能將妖魔化房地產,畢竟產業也需要物理空間的承載,要“宜居、宜業”,乃至“宜遊”也需要房子,短期的資金回籠也需要一定比例的房地產,但一開始就抱著按傳統的套路玩的,肯定玩不轉。

第二種 傳統開發業務半死不活,想死馬當活馬醫的

融信第四事業部一年多的時間儲備貨值就達到2000億;剛過去的5月,碧桂園一個月拿下770億,刷新中國房企月度銷售新紀錄……傳統的增量開發領域,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特色小鎮是一種嶄新的業態,各路開發商基本還是站在比較接近的位置上,小開發商也可以做。

於是乎,一些中小房企趁著風口,也轉型幹特色小鎮。前兩年明源君就碰到好幾個這樣的中小房企,如今兩年過去了,他們啥也沒幹。

他們的失敗是可以預料的,因為在傳統增量開發市場賺不到錢,轉而想在特色小鎮上撈上一把。其實他們甚至都不清楚特色小鎮到底是什麼,還是在用過去的經驗、理念做小鎮。或者只是將原來來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冠上了一個小鎮的名號而已。有些甚至連房子都沒能夠建起來。

第三種 圈上一片風景區,就敢說自己是特色小鎮的

根據官方的定義,“特色小鎮”是“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遊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其既不同於建制鎮、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旅遊區,又不是四者的簡單疊加。

特色小鎮的八種死法!想活下來可以走這兩條路

可現有的特色小鎮,以及一些規劃的特色小鎮,不少是走旅遊觀光路線的。跟產、城、人和文融合的要求有不小的差距。

特色小鎮的八種死法!想活下來可以走這兩條路

比如綠城的農業小鎮,規劃面積是三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兩平方公里是農業,一平方公里開發建設,90%是住宅,預計售價1萬元/平方米,10%是醫療、教育、餐飲、娛樂和文化等配套設施。

農業小鎮算比較好一點的了,像上海的“一城九鎮”則是搞西化,打造意大利特色主題(浦江鎮被)、德國特色主題(安亭)等,就是沒有中國本土的特色,這樣的特色不僅難以叫特色,而且令人沮喪。

甚至還有一些房企老總認為,只要在風景區建幾個酒店,搞些房地產開發就是特色小鎮了!

第四種 身處偏遠四五線城市,也霸王硬上弓幹小鎮

近年來,不少地方已陸續取消GDP考核。可是,特色小鎮熱以來,還是有不少地方政府照搬中央關於特色小鎮的參考意見,定時間、定數量、定投資規模等。有條件的地方上馬,沒有條件的地方創造條件也要上馬。

一些開發商投政府所好,以為佔了便宜,豈不知在這種產業薄弱,連現有人口都留不住的城市做特色小鎮,簡直就是自尋死路。前些年貧困縣裡報上去的特色小鎮,現在基本都就地趴倒了。

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華芳將在創建特色小鎮的“社會基礎”中,把經濟地位和人均收入,以及“塊狀”產業放在前三位。特色小鎮更多的是為了彌補大城市、人口過於集中的短板,若缺乏上述條件,特色小鎮就是空中閣樓。

特色小鎮的八種死法!想活下來可以走這兩條路

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這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特色小鎮最多,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最大。這一點與房企投資拿地的邏輯其實是一致的。跑到窮鄉僻壤的地方去拿地建房,大概率是要虧的!

現在,政府提倡的小鎮建設主要是基於產業的,跟過去的產業園區不太一樣,但內核還是產業園區,比如杭州的西湖雲棲小鎮(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成立一年後,2015年實現了涉雲產值近30個億,完成財政總收入2.1個億,累計引進企業328家,其中涉雲企業達到255家,產業已經覆蓋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等各個領域),就是主打信息產業的園區,因每年的雲棲大會而廣為人知,「安防小鎮」則是一個安防產品的產業園區。

第五種 沒有事先策劃,拿了地之後規劃,直接開幹

由於一窩蜂的進入,現在幹特色小鎮的,基本都選擇性的忽視前期規劃。而只熱衷於拿到地再說,後續直接開幹,使得特色小鎮的泡沫很大。

俗話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前期的策劃,拿到地之後再請人策劃規劃,決定項目具體做什麼,怎麼做,一定是本末倒置的……

即便是增量開發領域,拿地之前也要先想清楚,區位的特性是什麼,面對的客群是什麼,要做什麼樣的產品等,否則,地拿錯了一切就錯了。

兩年前,某中小房企老總藉著政策的東風,拿了一塊地,成功申報特色小鎮。當時大數據十分火,該老總就想整合相關企業,但最終失敗。

第六種 沒有自身特色,只會找別人的小鎮照搬照抄

複製是上規模最快的方式,這一點在增量開發領域被用到了極致,有些企業甚至一張圖紙全國複製。

複製的成本低、風險小,速度快。可是,如果特色小鎮也這麼玩的話,那就完了,因為“特”沒有了!

南方某地耗資近10億克隆奧地利的“哈爾施塔”(世界文化遺產,被認為是歐洲最美小鎮之一),最終換來的只是一個普通的景點。這種其實連文旅小鎮都算不上,更別說是特色小鎮。

還有一些小鎮,動不動要學人家引進世界五百強企業,如此一來,瞬間泯然眾人矣,還有什麼特色可言,你後發力,能幹的過產業鏈已經完整的前輩?

第七種 覺得只要政府大力扶持,就一定能做大做強

全國各地的特色小鎮“遍地開花”,怎麼才能讓自己脫穎而出呢?申請成為國家級、國際化的小鎮!

最重要的是,一旦成為“國家級”,就可以獲得各級政府的更大扶持。因此,不少特色小鎮對引進和發展產業不怎麼熱心,但使出了吃奶了力氣去參評。

顯然,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特色小鎮的發展,固然需要政府扮演引導開發、制定政策的角色,但企業才是主角。抱著等、靠、要的思想做特色小鎮,一定是死路一條。浙江某小鎮,前期各種風光,級別很高,可是由於後期管理不善,被連續降格,最後淪落為一個普通的小鄉村。

第八種 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有產業就一定能幹好

如果說,地產是特色小鎮的軀殼,那產業就是特色小鎮的靈魂。可是,光有靈魂,不見得就能做起來。

比如某地盛產小龍蝦,有個房企就想在當地搞小龍蝦特色小鎮。當前小龍蝦確實一年火過一年。小龍蝦養殖確實也帶動了當地人的就業和收入增加。

可是,當前該地的小龍蝦產業,只是停留在養殖和批發的階段,且不太具有形成產業鏈的條件,你怎麼搞特色小鎮。

02

搞懂兩大核心邏輯

做特色小鎮就順了

轟轟烈烈做小鎮,做砸的不少,做得好的也有,比如碧桂園惠州潼湖科技小鎮。其將於今年9月份開園,屆時會有20多家上市企業入住園區,隨著園區逐漸開放,首期2平方公里園區的產值大約會達到150億元左右。

怎麼才不會將特色小鎮作死,而是美好地活下去?建議可以說很多,比如要有耐心,不要老想著賺快錢;要先找到魂——產業;要做好頂層設計,拿好地,設計好相關的開發模式、盈利模式、運營模式……

以選址為例,特色小鎮要麼位於大都市圈,並有軌道交通或城際快速路與主城連接,要麼得位於大型旅遊目的地,有足夠人流量的支撐。

特色小鎮的八種死法!想活下來可以走這兩條路

比如,東莞松山湖就承接了很多從深圳轉移過去的產業,較適合打造特色小鎮。再比如嘉興市的南湖基金小鎮,就是為了承接上海金融服務業轉移的。類似格林尼治小鎮的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特色小鎮的八種死法!想活下來可以走這兩條路

特色小鎮的八種死法!想活下來可以走這兩條路

但明源君認為,做特色小鎮,最核心是是要弄懂地產和產業的邏輯,如果想清楚了這兩點就不容易失敗。

首先是產業的生態邏輯。招商團隊保姆式服務,現在一些產業園就已經幹得不錯了。你特色小鎮租金比別人便宜一點,服務更好一點,當地的政策更優惠一點,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核心競爭力。打造一個生態才是!

比如一線城市裡的北上深,如果將土地財政去掉,北京、上海的財政收入不如深圳。北京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世界五百強企業,上海有國際化的頂尖資源。可是,深圳有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了高科技的生態,這秒殺了北京和上海。

想要做好特色小鎮,同樣要打造一個個小生態。否則,即便你把世界500強都招來,你的小鎮很可能還是不行,因為沒有生態是沒法經營的。

要打造生態,要很強的資源整合能力。中城新產業的劉愛明舉例,為了解決園區的技術,其自己掏錢引進實驗室,把中科院技術轉移中心弄到深圳,自己運營。碧桂園恆大綠城等甚至自己砸錢進軍高科技行業!

中城新城業和碧桂園合作的小鎮,碧桂園是大股東,負責做小鎮;中城新產業是小股東,負責做科技。為了做成物聯網的生態,其打造了物聯網影響力中心(做媒體、做展覽展銷、做智庫、做協會)、引入龍頭企業研發集群,同時還組建了物聯網人才中心,很好的形成了一個生態。

最好還要能幫入駐的客戶賣東西。此前明源君多次說過,房地產離互聯網尚遠,其實距離科技也還遠。很簡單,現在一線城市5萬一平米的房子和10萬一平米的房子,除了地段不同之外,沒有其他太大的區別,至於高科技,應用得更是少。將一些高科技產品,應用到增量房地產市場,就是一個既幫助入駐企業賣東西,又提升房地產科技感的雙贏事情,大家都很開心。

其次是地產的邏輯。如上所說,搞特色小鎮,光想著搞地產開發銷售,肯定玩不轉,但另一個極端——完全妖魔化房地產,也是行不通的。

特色小鎮裡,地產和產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而不是對立的關係。因為任何一個特色小鎮,想要獲得成功,都應該要在啟動之後不久就具備自我造血的能力——畢竟,政府的補貼終究是有限的。

但是特色小鎮的住宅,不能像其他的住宅一樣,三下五除二就賣光。否則,產業客戶來了就沒有房子買了,沒辦法安居。即便政府在出讓土地時沒有限制,你也要將房子留著賣給產業客戶,有多再賣給其他人。這樣,地產既實現了前期資金的回籠,又為產業提供了服務……

總的來說,要做好特色小鎮首先需要先產業、後地產;其次強持有、弱銷售;最後輕招商、重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