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出現在河南?

清妍46


這個提問有好幾個漏洞。

一是,夏算第一個朝代嗎?歷史記載的唐堯、虞舜就不算呢?二是,夏是王朝嗎?孔子都說不通夏禮,現代人連夏存不存在都不敢肯定,又如何敢斷言夏是王朝。三是,夏並非一定只存在於河南。

中國第一個朝代肯定不是夏,這是可以肯定的。因為之前的文化歷史不但可以考證,並且之前古史表現地更加波瀾壯闊,今天的文化產生時期更加久遠,甚至超過了唐堯時代。夏之前並非是矇昧的、星星點點互不相連不成氣候的文明。而是有集中政權的,有文明重要創造的。比如唐堯時代發明了刑罰,流放制度就是那時開始的。虞舜時代發明了訴訟,華表就是訴訟文化的標誌。所以不能說夏是第一個朝代。

全世界都知道的大洪水發生在大鯀時代,大鯀被帝堯擊敗,並且一分為二流放出去,才進入了唐堯時代。比如貴州岜沙人都姓袞,很明顯就是當年被髮配四川又輾轉到了貴州的那一部分。發配四川這部分的大禹經過甘肅、陝北擊敗了帝堯集團,將帝堯集團一分為二,一半發配到西部牧羊,這才重新返回中原。就是說最早的夏可能是在西部,在甘肅、陝北、山西一帶。夏啟要繼承大禹政權,與有扈氏戰於甘才合理,在這些地區的地名看上去也的確有著這個體系文化。比如延安對應炎帝系、比如甘肅合黎山對應赫婿氏,對應古希臘繆斯所居住的赫利孔山。比如條山出現在帝舜的記載裡。

大鯀被擊敗一分為二流放,一半去了東北,一半去了四川。而後來的百越明顯就是四川這一部分大禹體系返回故地,所以夏也有可能在江浙。古代人口有限,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其實是不斷遷徙的。尤其江浙是大鯀、顓頊時代的故地。要麼夏後來遷回了故地,要麼是殷滅夏後大部分人返回了故地。所以也不能說夏在河南,河南二里頭遺址有可能是夏,但可能只是夏的一個時期或者一個分支體系所在地。古人為何沒有第一時間返回故地,這主要是大洪水帶來的陰影。所以作戰勝利了的帝堯集團也在西部山西和河北境內。若干年後子孫們也才敢回到故地。古人的厲害或者說不可思議就是這方面,羌人鐵定去過中東、古埃及,但他們竟然能夠在幾百年、近千年後返回中國,我也覺得不可思議,但這是鐵的事實。

大鯀之前還有顓頊時代,顓頊更是做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大同社會的嘗試,為什麼有鶴文化,大和民族、西南哈尼族的和夷,其實就是源自顓頊的和九黎制度,就是讓各個種族大混血,矮黑人就是當時獲得第一次混血。這才使得西南地區把納稱為是指黑人的語音。因為納就是指沿海右邊這個體系。今天民俗裡完全可以找到證據證明發生過的這些事。所以沿海支也才是赫婿氏,而脫離九黎的華婿氏既是顓頊子孫,又獨立自成一體。更早時期還有創造中國核心文化魚鉤和文字的蠍子王時代。所以把夏稱為第一個朝代實在說不過去。

夏其實是沿海黃種獨立執政的開始,之前的時代幾乎都是多種族共和。大禹擊敗仇人帝堯集團,夏啟又不願意與有扈氏共治,所以夏其實是黃種獨立執政的第一朝代。是族群爭鬥,並非是家天下。被擊敗的有扈氏逃出去後才有了後來的大夏阿富汗,有扈氏其實就是日耳曼人。被夏啟擊敗趕走的那部分,是他們的聯姻對象。


國病


夏朝是否存在,還有一定爭議。關於夏朝存在的證據,都是周代以後的傳世文獻,而沒有商朝以前的文字印證,也就是說缺乏石錘。所以今天出現了種種奇怪的觀點,比如說夏朝在埃及、夏朝在良渚、夏朝在三星堆。這當然都是民科的猜測。最接近夏朝的還是二里頭遺址,很可能就是夏朝後期的都城斟鄩,可以和文獻記載的夏朝形成一定印證。而且它從形態來看也是“最早的中國”,而夏朝正好也是一般認為的第一個王朝。

不過,夏朝是在哪裡建立的?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晉南說、豫西說、豫東說。晉南說來自《左傳》說晉國(今山西臨汾)是“夏墟”“大夏”;豫西說來自《孟子》說大禹避商均於陽城(今河南登封);豫東說來自《左傳》說衛國(今河南濮陽)祭祀夏後相。不過不管哪種觀點,關於夏朝的中心腹地都應該在中原一帶。而夏朝的勢力範圍,也只有今天的河南省包括周邊一些區域。

為什麼夏朝會在河南興起呢?這和文化傳承有關。我們姑且從二里頭遺址面貌解釋。二里頭文化上承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下啟二里崗早商文化、殷墟文化。並不是從天而降的,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當然,與河南文化同時期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也一度發達,但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都消失了,大概是大洪水的緣故。結果就只有二里頭文化獨樹一幟,並且從此產生了“最早的中國”。


林屋公子


“夏”是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還有待考證。或者說像先秦的典籍裡說的一樣,“虞夏商周”的順序看,在“夏”之前還有一個“虞”朝。或者考證會發現,“夏”作為一個王朝存在的證據不足。

下圖為夏代宮殿復原圖

當然,“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觀點還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現在所說的二里頭遺址就是順著上古文獻中的線索發現的。

著名的古史學家徐旭生先生早在就是從成書早、可信度高的上古文獻裡梳理出夏朝的都城以及主要活動區域,然後劃定了兩個範圍:一個是河南洛陽盆地附近,一個是山西汾水下游。二里頭遺址就是在徐旭生先生的調查勘探中發現的。

如果說這個具有中軸線、宮城以及青銅禮器和樂器的城址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王都,為什麼會出現在洛陽盆地,這其實也不是偶然的。就在二里頭王都附近還有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這說明洛陽盆地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帶。

舊時器時代晚期以及整個新石器時代,隨著文明的不斷進步,從城址林立的氏族邦國,到後來形成氏族集團,在不可避免的爭奪衝突中黃河中下游為核心地帶的地區奠基了華夏的文明。地理環境的優勢,繁衍宜居的優勢讓這裡成為經濟發達的地區,文化積澱的核心地帶,所以最早的王朝誕生在此也就不足為怪了。


沅汰


2002-2016年,國家組織了《探源》挖掘。發現了“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這些都有5000年的歷史。再加上,早期發現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四川三星堆文化,中國沒有發現夏朝的痕跡。所以,北大和社科院宣佈,二里頭三期遺址為商朝,另一期為前期遺址,否定了夏朝遺址存在。

許多人堅持認為商朝前面就是夏朝,就像祖先一樣,父親前面就是爺爺,這是將歷史看成是家族傳承了。我想解釋一下商朝:據東漢張衡《西京賦》記載:殷人屢遷,前八後五。什麼意思呢?就是殷商開始在山東藤縣、河南商丘三次、河南安陽二次。屢次遷徙,逐草而居。郭沫若認為商人是遊牧民族。再則,商人喜歡人殉,就是將活人與死者一起埋葬,不管是戰俘還是奴隸,殷商是相當原始和落後的。中國最早的文字見諸於“甲骨文”,甲骨文記載著:祭祀、占卜、戰爭、氣候、收成”等。這些甲骨文是由祭司所掌握的,應該說是相當原始的。

再說二個小故事:一、春秋時,孟子回家看見自己的妻子叉開雙腿習地而坐,就認為她缺乏禮教就將她休回家去了。過了一段時間突然想念他的妻子,就對他母親說了。孟子的母親就對兒子說,別人又沒有看到你進門,所以你自己去請她回來就沒有事了。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是古代穿外套裡面沒有內褲,家裡也沒有凳子的。孟子妻子剛嫁人只能13-14歲,她在家是一個小孩,叉開腿習地而坐成為一種習慣,沒有想到孟子家的儒教。二、漢高祖劉邦因為厭惡儒生,從心裡就不想見儒生。劉邦做了皇帝,儒家們總想有所作為,於是就想去見劉邦推銷自己的儒學。漢朝時皇宮裡還是沒有凳子的,劉邦習地而坐,外衣下面沒有內褲叉開雙腿故意露下,儒生們一見轉身就跑。從這二件事就能看出在漢以前是多麼原始,漢朝離開商朝有一千多年了,如果是商前面應該更原始,更加是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

為何到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有夏朝呢?並且說否定夏朝就是西方想否定中國的歷史。實際上,這是儒生們將神話說成了中國的歷史。“禹”是最早出現在中國的《詩經》中,它是九鼎之上的一個動物圖案。到了春秋,堯舜才剛出現,孔子為了說明堯舜禪讓,將禹拉進來了。到了漢代出現了大禹治水,神話變成了儒家的歷史了。

東周式微,出現了“百家爭鳴”,儒學也是百家爭鳴中其中之一,也被稱為“庶民亂議”。孔子在那時採用的是“致用態度”,給自己的觀點製造充足的證據,不得不用“古人如何如何”,這時候儒家口中的古人,帶著自家學說色彩的古人,將古王得道德功業提高到極端,偽史開始出現了。為了說古王堯舜禹禪讓,一個“夏”朝就這樣誕生了!

中國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5月28日的《探源》工程結束中說道: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兼容幷蓄、綿延不斷”。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中華文明是多源頭的,並不存在儒家所說“炎黃子孫”、“堯舜禹禪讓”的證據。應該說商朝前面更加原始,商朝前面就是各個遊牧民族互相競爭的時代,適者生存的5000年的時代!


張律明


夏朝的存在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夏朝的領土,一般認為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漢族的前身,叫華夏族,也是因為夏這個朝代而起的。“華夏”今天也是中國的代名詞之一。

但是關於夏朝的首都在哪,一直有爭議,因為我們沒有發現一個類似殷墟的城市遺址。一般都認為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可能是夏代的首都之一。

河南在地理上有什麼特點呢?它位於天下之中。所以今天還管河南叫中州。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封閉性,北邊是草原,東邊和南邊是大海,西邊是青藏高原。在他們的包圍之中,則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中國腹地。而這個腹地的中心,就是河南。

它在中國大地的各文化中心中,處於中心位置。所以我們從出土的東西來看,黃河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文明並不比三星堆或者紅山文化先進,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好,各地文明的交流,都要經過它,所以它可以不斷學習,不斷接觸到外來文化。這就刺激它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誕生地。

所以徐良高說:

夏朝之所以在黃河中游地區興起,是因為黃河中游地區位於龍山時代各文化的中間地區,一方面,它同各個周邊文化的交往接觸均便利,有利於它吸收各個文化的優點長處,另一方面,它受到周邊各文化的衝擊、壓力最大,挑戰最嚴重,應戰也就最有力,發展也就更快,優勢地位從而率先確立,強有力的社會組織機構出現,建立了一統國家。(參考
徐良高著《中國民族文化源新探》第2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335頁。

張宏傑


河南算是古代中國的地緣中心,按風水來看,靠著龍脈。其實不僅夏朝在河南,就連夏後來的殷商,殷王盤庚遷都為亳,亳現在的位置就在河南的商丘,而河南安陽也是殷墟舊址所在。


我認為,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這四省關係著中國的命門,解放戰爭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完全圍繞此處打響。歷代帝王都要到泰山封禪祭天,與此也有密不可分的聯繫,而歷代以南京為都城的政權,其統治時間都很短,這不得不令人聯想到風水學的龍脈。


老實說,我是反對封建,相信科學的,但略微封建的風水學應該無傷大雅。


戶外運動FAN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2ff5b29fe2ed463c907aeebe4057e2e4\

金蘭8402


好多人認為夏朝並無定義,只是一個部落聯盟。但是隨著考古發現,夏朝的輪廓越來越清晰,而夏朝的都城被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們認為是“山西陶寺遺址”,這裡被稱為“堯,舜”之都。

山西陶寺在4300年前,便具備了都城的功能。他有完整的城牆結構,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武器,有玉文化等等代表先進文明的東西。

山西陶寺有完整的宮殿遺址,這裡出土了代表王權的“權杖”,考古學家們在這裡甚至還發現了古代最早的天文臺等設施。它的面積有280萬平方米之多,這裡經歷了幾次興衰的歷史,也說明了當時戰爭頻繁,各部族間爭奪激烈。

通過考古發現,黃河流域戰爭頻繁。山西陶寺曾經被大規模的攻破並且毀壞過,而且屬於報復型的屠殺,並且推倒了城牆,意思就是不想讓他再次復興。但在此之後,山西陶寺又經歷了短暫的復興,但是好景不長,第二次的毀滅戰爭使他徹底消失了。誰在中國北方有如此強大的實力可以滅掉他呢?我們把目光投向了離他幾百公里之外的另一座偉大城址“陝西神木石峁古城”。

隨著考古發現的進一步深入,我們北方地區黃河流域一座史前古城又進入了我們的眼簾,這就是偉大的“禹都”一一“石破天驚.石峁古城”。陝西神木石峁遺址面積高達425萬平方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石頭城牆和他的城門結構。它有中國最早的翁城結構和馬面,讓人難以想象這是4000年前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之所以把它定義為滅掉山西陶寺的唯一證據,就是因為這座古城規模實在太龐大,而且出土了青銅武器。縱觀當時整個中國,也只有石峁古城有這樣的實力。而在此之後,在石峁的周圍又發現了大量的衛星城一起在護衛著這座城市。在遺址中考古學家們又發現了“鴕鳥蛋殼”“鱷魚骨”等來自於南方的物種,這就更加說明了這裡曾經是“最早的中國”,華夏的中心,受到了四方勢力的朝拜。



至於有人說河南的二里頭是夏都,這種說法不可信。二里頭不僅晚於以上兩所城市,而且最大的硬傷是他們有城牆。我們試想一下在那個年代,一個大茅草棚子似的二里頭,沒有城牆所保護,你就不怕突然衝過來一隻部落一把火給你燒了?所以現在的考古學家們更多的把它定義為“商邑”,而不是“都”。


大唐神都


最近沒看書,看了許多回答,想說兩句。1、夏朝肯定有,典籍考古都可證明,但在哪裡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提問者直接定位在河南,有點急功急利之嫌。2、這個問題歸根到底就是夷夏之爭,爭就是因為沒分清楚,正確答案只有一個。3、我也先入為主,提前公佈我的答案:夏在古濟水流域即魯西豫東,中心是魯西南。

介紹下夷夏之爭:1最早給夏定位的專家以丁山先生為代表,把夏定位晉南、豫西甚至更西。2、大汶口文化被專家定位為東夷文化,以郭沫若為代表。3、隨著梁思永等考古專家對龍山文化的發掘及研究,許多專家對夷夏有了重新認識,代表如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解釋華夏文明的來源。4、近年山東的考古證明,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一脈相承,沒有外來文化入侵,對龍山文化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龍山文化對應五帝時期,由東向西擴散,夷夏東西說不能自圓其說。5、現在年輕專家又提出夷夏同源說,夏脫胎於夷。代表如侯仰軍、楊昌魯。


阿里小泰


這是個蠻好笑的問題!夏是周及以後王朝的文獻資料中記述的,留下的事蹟記錄較少,夏和以前的唐虞是否存在現在都並未得到完全認可,夏即便存在又是怎樣的存在存在於什麼地方?是否發生過遷移?遷移過多少地方?地名是否發生過改變?文獻中的信息是需要考量的,很多專家學者也都各有論證觀點,分歧很多!我們知道周以前的地名常隨人眾遷徙也跟著遷移,例如商的‘亳’就隨著商人不斷遷移,周的‘鄭’在西周末從現在的陝西遷到河南,楚的‘郢’也是一再遷徙,甚至後來的‘京師’這個名稱也隨改朝換代而遷移。那麼周人記載更早的夏朝是否也在變呢?畢竟相隔久遠,可能是靠口口相傳,中間有多少加工?經周人編纂,有多少可信度?夏能否稱為王朝,也是存疑的,或許夏只是個大的聚部落政權,這些都是需要有新的發現去證實的,商就是隨著殷墟甲骨文的出現基本得到證實,到現在從解讀的甲骨文字中並未說到夏的事蹟。很可能在商人的概念裡並無所謂的王朝,只有它征伐和消滅的其他聚落族群,這其中就有比較大的是與周人同族源的周稱為夏朝的族群,至於後來意義的王朝,應是萌芽在殷商後期,成形於周的建立。

那是不是說中華文明只能到商中期呢?顯然不能,現代科學考古的發展,人們對‘文明’‘文化’概念的認知也逐漸修正改變,隨著良渚,石峁,陶寺等大遺址的深入發掘,發現在四千至五千年前以這幾處為代表的文化或文明已相當發達,完全超出了以往對那時期的想像認知,對中國早期文明是有必要重新整理認知的,如果就按周人的理念將那時期稱為‘唐虞’‘夏’的話,那時期的社會政權結構變化,還是要長時間去發現研究論證的,不必現在就下結論。非說中國的第一個所謂王朝‘夏’出現在現在行政區劃的某個省!這種挑事的問題估計也是愛看熱鬧的好事者提出,閒來無事湊湊熱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