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他是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侄女婿,他的堂哥许崇智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是广东最具实权人物,他的堂妹是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廖承志是他的堂妹夫,陈香梅管他叫三姨夫,他的女婿是“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而他自己曾经执掌中山大学达20年之久,他是谁呢?他的名字叫许崇清,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许崇清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被公认为“新教育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其一生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时间长达20年之久,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执掌中山大学校长17年,这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实属罕见。

1911年,宋教仁介绍其加入中国同盟会,1923年,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介绍其加入中国国民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钦点其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许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许崇清

许崇清(1888—1969)广东番禺人,祖籍是广东澄海岐山沟南,1888年1月20日出生于广州市高第街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大家庭,其父许炳暐在他出生那年曾担任山东候补知府,治理黄河有功,遂给儿子取名“清”。

1896年,许崇清8岁那年,父亲许炳暐因病去逝,家道开始中落,许崇清的母亲因为是偏室,再无能力抚养他,将12岁的儿子送到远在湖北武昌一个亲戚家寄养,许崇清由此有机会进入武昌一所教会学校读书。

1905年,许崇清考取了官费生赴日留学,就读于日本第七高等学校(即高中),1911年,经宋教仁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回国参加了辛亥革命,中止了他在日本的学业。

1912年,许崇清又重返日本继续学业,从日本第七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专业,不久又转向社会学,最终对教育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7年初,《中华新报》刊载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一篇演说,提出“孔子是孔子,宗教是宗教,国家是国家”的观点,许崇清并不认同蔡元培的观点,于是在《学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对蔡元培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对中华民族赞美之语,现兹录于此:“夫我庄严华美之中华,黄帝之所开辟,大汉民族之所经营,四万万神明华胄生长于斯葬于斯,承传四千多年之历史,为东亚文化之大源,行将发扬光大其雄姿,以表率天下万世。”许崇清这种秉持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

1920年,许崇清从日本学成回国至上海,他在日本留学了15年,读遍中学、大学和研究院,对哲学、自然科学和教育学都做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十分熟练地掌握了英语、日语和德语。

许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留学归来的许崇清

许崇清在上海逗留期间,拜会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建议他不必着急去北京大学任教,还是先回广州,在朱执信、廖仲恺的劝说之下,许崇信留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

许崇清提出效仿美国大学扩大教育运动的办法,创办广州市民大学,既不用建校舍,也无需专职教授,只需少量经费即可开办,原定招收300人,实际报名人数达1000余人,可谓盛况空前,当时报纸曾这样评价:“这真是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的事业。”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许崇清被孙中山任命为广州市教育局局长,主持广州地区的教育工作。

许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左一:许崇清、右二:廖仲恺

1923年,许崇清由廖仲恺亲自介绍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很快就被孙中山指派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与国民党改组计划的草拟工作。

1923年12月,广东省政府将教育科扩大为教育厅,许崇清出任首任厅长,此后诺干年后,许崇清曾三次担任广东教育厅厅长之职。

许崇清之所以屡被重用,除了自身教育背景和个人能力之外,还有其堂哥许崇智的影响,许崇智曾是广东省最有影响力的军政人物,而许崇清与廖仲恺的亲戚关系,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因为廖仲恺是孙中山最信任的同志和战友,同时也是同盟会和国民党内最具影响力的领袖人物之一。

1924年,许崇清受孙中山指派,又参与草拟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孙中山所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口号就出自许崇清之笔,同年他还参与发起了向教会学校“收回教育权”的运动。

1925年,许崇清向广州国民政府提出了《教育方针草案》,认为中国只有摆脱旧的制度,才有发展的可能,教育方针与国民政策应该一致,主张实施产业教育,让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实用常识和科学知识兼备的生产者。

1926年7月17日,国立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成为广东最高学府和全国最著名高校之一,因为当时的广州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聚集了全国许多优秀知识分子。

1931年6月,许崇清接替朱家骅出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教学体系改革,并开始实行学院制,将文科改为文学院,法科改为法学院,理科改为理学院,农科改为农学院、医科改为医学院,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同时还在文学院增设了社会学系,后又将理学院改为理工学院,增设了土木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为后来独立设置工学院打下了基础。

许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国立中山大学旧址

“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中山大学也成立了“中山大学反日救国会”,出版抗日宣传刊物,捐款劳军,还成立了学生请愿团,准备到南京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抗日,许崇清由于对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一直持同情态度,有关当局以“控制局势和舆论不力”,免去其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职务,调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

1934年,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陈济棠拟在全省大、中、小学推行尊孔读经计划,规定每周不少于6课时,作文命题一半要有经书内容,许崇清为此撰写了一篇《孝经新诂教本审查意见书》进行批驳,在省府会议讨论许崇清意见书时,无人提出反对意见,导致陈济棠的计划流产,未能在全省推广实施,许崇清却因此被陈济棠解除了教育厅长职务。

“七七事变”不久,日军就开始对华南重镇广州进行狂轰烂炸,1938年上半年,日本军部决定进攻广州,以此切断中国军队的交通补给线,1938年10月初,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分批撤离广州,迁往云南澄江,10月21日广州沦陷。

1940年4月,许崇清第二次出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这次是临危受命接替邹鲁代理校长,此时日军开始进逼越南,云南战局告急,重庆国民政府又下令将国立中山大学迁回广东,校方将校址选在乐昌县石坪镇。

当年7月,许崇清开始主持了国立中山大学由云南澄江迁回广东乐昌石坪的艰巨任务,但石坪镇太小,根本容纳不下一所大学,学校只能分散在石坪镇及周边地区,其办学条件相当艰苦,设备简陋,经费不足,但许崇清与全校师生一起艰苦奋斗,克服了许多困难,使学生很快就恢复了正常上课。

许崇清自己就住在老乡家里,还用床板当课桌,坚持给学生上课,公开讲授唯物主义哲学,介绍苏联的教育,还聘请了戏剧家洪深、哲学家李达、经济学家王亚南、法学家梅龚彬等一批思想左倾的进步学者到校任教

许崇清思想开明,尊重人才,提倡学术研究自由,许崇清的所作所为,推动了国立中山大学政治民主、进步自由和学术发展,深得全校师生的拥护和爱戴,但却再次引起当局的不满,1941年7月,许崇清被免去代理校长职务。

1945年10月,许崇清随国立中山大学从粤北小城石坪迁回广州石牌校址复课,许崇清感受到了备受冷落和世态炎凉的滋味,但他却泰然处之,尽管没有担任任何实职。

1946年至1948年,他还兼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许崇清是一个无心从政之人,但他的一生却都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尽管他曾两次出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但时间都不是很长,而且皆因思想开明、进步而被免职。

1949年初,许崇清离开广州出走香港,当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许崇清很快又从香港回到广州,受到党和政府的热烈欢迎,被新政权任命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并受广州军管会的指派,接管了私立广州大学并担任校长。

1951年1月,许崇清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为中山大学校长,有关方面在酝酿中山大学校长时,许崇清并不在候选人范围内,是毛泽东的提议,许崇清才得以第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其上任伊始,就建议将中山大学的校庆日改为孙中山的诞辰日,以11月12日为校庆日,1952年,许崇清参加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并担任民进广州市主委。

1956年,中国教育界开展了一场关于教育方针的大讨论,有人建议将“因材施教”列入,许崇清则反对将“因材施教”列入教育方针,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长文加以论述。

1957年,在中山大学第三次科学讨论会上,许崇清作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学术报告,阐述了其所主张的教育理念。

1958年,许崇清又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民盟广东省主委,1963年又被任命为广东省副省长,并曾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出任过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委。

许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晚年的许崇清在阅读

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历史十分复杂的许崇清自然受到了冲击和批判,屡次被造反派批斗,身心遭到严重摧残。

1969年3月,在党的九大召开前夕,许崇清在一次被批斗后回家,已经年逾八十的他摔倒在地,导致心脏病发作,于1969年3月1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1岁。

许崇清祖籍是广东澄海岐山沟南,这里是一个古村落,许氏家族的许多成员,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的,并在各个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者深入挖掘研究的家族,这个家族的历史,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