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山水畫是指以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簡稱“山水”。最早只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獨立成科後逐漸成為代表中國繪畫藝術成就的畫種,它體現了中國文化獨特的自然觀與審美觀。傳統山水畫分為水墨山水、青綠山水、淺絳山水等。歷代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山水畫家。

此次展覽精選了榮寶齋藏元、明、清三朝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作品。包括元代盛懋,明代“浙派”吳偉、藍瑛,“明四家”中的文徵明、仇英,“華亭派”董其昌,清代“四王”中的王翬、王鑑、王原祁,“新安四大家”之一的查士標,“金陵八家”之首的龔賢等四十三位畫家的近六十件作品。為廣大書畫愛好者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研究、品評和學習的機會,希望這場視覺盛宴能給大家帶來豐富的精神享受。

榮寶齋美術館

2018年3月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

展覽時間

2018年4月10日至6月29日

展覽地點

榮寶齋大廈二樓美術館

開放時間

9:00——16:30(週一閉館)

作品欣賞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臨李成《江干七樹圖》 87.8cm×54.5cm 清代

王翬(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被稱為“清初畫聖”。與王時敏、王鑑、王原祁並稱 “四王”,論畫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清溪魚者圖71.5cm×27.8cm 元代

盛懋(生卒年不詳)字子昭。約活動在至正年間。嘉興吳塘鎮人。其承家學,善畫人物、山水。早年得陳琳指點,山石多用披麻皴或解索皴,筆法精整。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山麓聽泉圖 225.5cm×72cm 清代

石濤(1641一1707)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遊,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別具一格。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仿趙文敏山水151.5cm×79.2cm 清代

王鑑(1598—1677年)字元照,一字圓照,號湘碧,又號香庵主,江南太倉人。王世貞孫。崇禎六年(1633年)舉人。後任廉州府知府,世稱“王廉州”。工畫,早年由董其昌親自傳授,與王時敏齊名,他二人和王翬、王原祁,被稱為“四王”。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仿梅道人筆意山水圖88.5cm×49.2cm 清代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以畫供奉內廷,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幹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與王時敏、王鑑、王翬並稱“四王”,時尊為山水正宗。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雲泉煙樹圖 103cm×35.2cm 明代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後更字徵仲,號衡山、停雲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雲館”。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在繪畫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魚樵對答圖194cm×193.2cm 明代

吳偉(1459—1508)字次翁,又字士英、魯夫、號小仙。湖北人,畫院待詔,孝宗時授錦衣衛百戶及賜“畫狀元”的圖章。取法南宋畫院體格,筆墨恣肆,神韻俱足,為明代中葉創新畫家。早年畫法比較工細,中年後變為蒼勁豪放、潑墨淋漓一格。吳偉是戴進之後的“浙派”名將,追隨者眾,形成興盛一時浙派山水中的“江夏派”。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夏木深陰圖233cm×156.6 cm 清代

袁江(1662—1735)字文濤,號岫泉。江蘇揚州人。宮廷畫家,專攻山水樓閣界畫,與他的侄子袁耀齊名。清代第一的界畫家。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雪景山水圖137cm×75.7cm 明代

鍾禮(生卒年不詳)字欽禮,號南越山人,款署“一塵不至處”,浙江上虞人。書法趙孟頫,善畫雲山、草蟲。 “鍾生始學戴文進,後來頗自出機軸。”然其畫往往縱筆精豪,多乏氣韻。成、弘間入直仁智殿。孝宗曾背立觀其作畫,忽持須呼為“天下老神仙”,因鐫圖章佩用之。


榮寶齋藏品系列展 —— 古代山水部分(一)下

仿董北苑山水104cm×51.5cm 清代

朱耷(1626—1705)譜名朱統鐢,名耷,號雪個、驢屋、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他把繪畫藝術當作寄託理想、宣洩情感的最佳途徑。他的山水畫原學董其昌,亡國後與董大異其趣。他以山水寄恨,“因心造景”意境蒼涼悽楚,筆墨沉鬱含蓄,使人有“墨點無多淚點多”之感,可稱淚眼中的舊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