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這麼容易就收走了韓信的兵權?

Pin小號

漢三年即公元前204年,劉邦帶領漢軍主力在滎陽與項羽僵持,另派韓信、張耳率領三萬新招募的軍隊從北側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盟國趙國。

01

趙王歇與趙軍統帥陳餘集結二十萬大軍堅守趙國要塞井陘口,以逸待勞阻擊韓信。

趙國將領廣武君李左車是戰國時期趙國大將李牧的孫子,見陳餘一心防守,便建議道:

“我聽說韓信打敗了魏王,在張耳的輔佐下向我們趙國殺來。他們勞師遠征銳不可當,但是我聽說部隊遠征必然糧食運輸困難,如今井陘口道路狹窄,馬車不容易通過,騎兵通行不能成列,所以漢軍的糧食必然會放在隊伍後面。將軍給我三萬人馬,我從後面偷襲韓信的糧草,您在這裡把守,不出十天漢軍必然潰散,到時候你我前後夾擊,必然大敗韓信軍。不然的話,我們必然被韓信所擒。”

陳餘是一個讀書人,每天自詡有錦囊妙計,對李左車的建議不以為然:

“兵法說我們十倍於人就圍殲敵人,兩倍於人就正面交戰。如今韓信號稱數萬人馬,其實不過幾千人,我們尚且龜縮不戰,會被其他國家笑話。今後其他國家也會以為我們軟弱,不斷騷擾趙國的。”

最終陳餘沒有聽從李左車的建議。

02

韓信在趙國的間諜向韓信傳遞了趙國朝堂上的辯論,知道陳餘不會聽從李左車的建議,不禁長舒一口氣:

“趙國輸定了!傳我將令:全軍出擊,殺向趙國!”

漢軍行至距離井陘口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安營紮寨,韓信命令兩千漢軍半夜出發,帶著大量漢軍旗幟抄小路躲到井陘口的山後隱藏起來,並告誡他們:“趙軍見我這邊撤退,一定傾巢而出追趕,你們就進入趙軍大營將旗幟全部換成漢軍旗幟!”

天亮後韓信傳令三軍:“今天擊破趙軍後襬宴慶祝!”

手下將軍們都半信半疑,韓信說道:“趙軍佔據地利,看不到我的大將軍旗幟肯定不會出來交戰的!”

於是韓信命令1萬人先後撤至河邊安營紮寨,韓信、張耳則親自率領大軍主力與趙軍交戰。

趙軍在城頭上看到漢軍背水紮寨,若交戰失利將無路可逃,都嘲笑韓信不懂兵法,如此情形下趙軍認定二十萬趙軍出擊定然殺的漢軍片甲不留。

趙王和陳餘率領一部分軍隊出營與韓信交戰,韓信、張耳只有不到2萬人,很快丟盔棄甲,一路丟掉了主帥大營逃到河邊的大營。

趙王和陳餘見漢軍不堪一擊,想乘勝追擊,便命令所有趙軍全部出擊猛攻漢營。

此時藏匿在後山的兩千漢軍偷偷溜進趙營,將所有趙軍旗幟都換成了漢軍旗幟。

由於漢軍背對大河,根本無路可退,所以漢軍在韓信帶領下殊死一戰。

趙軍從早晨苦戰到下午,始終未能攻克漢軍軍營。

趙王和陳餘見不能取勝,無奈只好暫時下令收兵回營。

又累又餓的趙軍走到井陘口卻看到營帳內全是漢軍旗幟,立即魂飛魄散,以為趙國已經全部被漢軍攻佔。

此時韓信帶領漢軍從背後夾擊趙軍,趙軍迅速崩潰。

最後韓信斬殺了趙王和陳餘,滅了趙國。

《史記》記載:“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03

韓信沒有忘記曾給趙王和陳餘獻計的李左車,下命令:

“任何人不得殺害李左車,生擒李左車者賞賜千兩黃金。”

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李左車很快被擒住送到了韓信的軍營。

韓信見到李左車,立即起身給李左車鬆綁,待為上賓,讓李左車面朝東而坐,自己面朝西面向李左車,下跪請求拜李左車為老師。

李左車深受感動,表示願意歸順大漢。

《史記》記載:“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對,西鄉對,師事之。”

韓信恭敬地請教李左車:

“我準備向北進攻燕國,向東攻打齊國,該如何做還請先生指教。”

李左車對韓信如此恭敬的態度深感意外,一時有點受寵若驚:

“我如今是敗軍之將,怎麼敢跟大將軍一起討論大事呢!”

韓信列舉了百里奚等人的例子,再拜說道:

“我是真心向先生求教,請先生不要推辭了!”

李左車說道:“戰爭是非常危險的,成安君陳餘很有智慧,過去百戰百勝,不想一次失利便身死國滅。將軍您連破魏國和趙國,擊敗趙國二十萬人,威震海內,這是將軍的長處。但是如今軍士疲憊,屯兵於燕國堅固的城池下,恐怕也是曠日持久之戰,燕國弱小尚且不服更何況齊國呢,齊燕兩國僵持不下恐怕會對漢王和項王之間爭奪天下產生重大影響。政治分析恐怕是將軍的短處,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用自己的長處去攻擊別人的短處,而不是用短處攻擊別人的長處。”

韓信連連點頭:“先生您說我該怎麼辦?”

廣武君李左車說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沒錯,這個成語就是他貢獻的),我認為將軍您應該鎮撫趙國,殺羊宰牛犒勞將士們,激勵士卒準備進攻燕國。然後只需派一名使者帶著勸降書去燕國,燕國君臣必定畏懼您的威名投降。燕國投降之後您再勸說齊國,齊國獨木難支必然跟風投降,您再突然襲擊出兵齊國,到時候齊國有智謀之士恐也不能發現您的計策。如此一來,天下就是漢王的了。”

韓信聽聞恍然大悟,連連稱好。

韓信按照李左車的計策,向燕國送出勸降書,燕國畏懼韓信的軍威便投降了。

隨後韓信向劉邦報捷,請求立張耳為趙王,劉邦表示同意。

《史記》記載:“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04

隨後劉邦派出辨士酈食其前往臨淄勸說齊王投降漢朝,齊王見燕國投降,隨即很快答應,因此放鬆了對漢軍的防備。

韓信率領軍隊直逼歷下,全殲齊國主力,很快滅亡了齊國,一切皆應了李左車的籌劃。

《史記》記載:“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禦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菑。”

根據野史記載,李左車後來協助齊王韓信設計了“十面埋伏”,將項羽最終逼入絕境,幫助劉邦取得了楚漢之爭的最後勝利。

在今天的京劇《霸王別姬》中,我們還能看到李左車設計十面埋伏並親自詐降項羽,迫使其烏江自刎的情節。

漢朝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開始逐個清除異性諸侯王,齊王韓信也不能例外。

為了對付韓信,劉邦第一步便是將李左車調離韓信身邊,將其任命為太子劉盈的屬官來輔助太子,後來李左車便在滎陽教太子訓練軍隊。

由於李左車被調離,韓信失去了政治智囊,很快便被處死於長安宮中。

韓信死後李左車便離開了朝堂,隱居起來,後續事蹟再無人知。

坊間傳言:李左車死後因品德高尚,被玉皇大帝封為雹神,此後民間受此苦難的次數大為減少。

韓信服務於劉邦這一個點,做大後劉邦肯定要除掉他。

李左車服務於統治階級這根線,只要有智慧,誰都想用。

這也是韓信千古留名 掛的早,李左車默默無聞 活的爽的原因。

當然韓信死後,李再無一策見於史,難道不說明他的深沉:權力漩渦,和誰好都沒好下場…


漢周讀書

那麼為什麼韓信會這麼容易被劉邦收走兵權勒?

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秦始皇統一全國,確定皇帝至上的餘威仍在,作為臣子百姓,對皇帝應當忠臣,應當聽之任之。

2、劉邦的政治心眼。

每次劉邦收回兵權,伴隨而來的就是爵位的高升以及安撫,拜將封侯步步高昇,韓信心裡也舒坦,無論是選擇收權的時機還是安撫人心,韓信都被劉邦掌握在手掌之中。

3、劉邦親信遍佈韓信軍中。

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與灌嬰、曹參俱擊魏。漢王問食其:“魏大將誰也?”對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安能當韓信!騎將誰也?”曰:“馮敬。”曰:“是秦將馮無擇子也,雖賢,不能當灌嬰。”“步卒將誰也?”曰:“項佗。”曰:“不能當曹參。吾無患矣!”

4、劉邦對韓信日常生活格外關照,使韓信以為自己正在受到信任。加之慣性使然,收權又不是一次兩次,造成韓信並無憂患意識。


笑嘗歷史百態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連百萬之兵,攻必克戰必勝的卓越軍事家。為漢王朝的建立可謂居功至偉。
韓信兵權,不是一次兩次被奪而是多次。原因多種。


首先,韓信原為項羽帳下小卒,後投到漢軍,又準備復投項羽,給人以反覆無常的感覺。劉邦是在蕭何多次力薦下才拜韓信為大將的。心裡一直存疑和不放心。

再就是:劉邦軍事才能平平,勝少敗多,多次全軍覆沒。反觀韓信,一路過關斬將,攻城掠地,戰無不勝。一次次被奪走兵權,均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組織起新的隊伍,這種再生能力,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他功高蓋主,又不知進退,反在重大關頭表現出立場搖擺、態度曖昧。

一,公元前2O4年,劉邦被項羽重兵困死在滎陽城中,多次向屯駐於修武擁兵十萬的韓信求救,韓無動於衷,逼劉邦隻身突圍,一路夜奔,黎明趕到韓信兵營,假冒漢王使者騙過守衛軍卒,直奔軍帳,趁韓信熟睡,搶走兵符,帶走十萬大軍。

二,韓信得齊魯大地後,實力已與劉、項成鼎立之勢。艱苦纏鬥中的劉項都派人遊說韓信。韓信忠不堅,反無膽,竟以齊王爵位要挾劉邦,得封后,才帶三十萬大軍與劉邦合為一處,以車輪戰將項羽消滅於垓下。不久,劉邦以同樣的手段奪其兵權,去齊王封號,改封楚王並遷往楚地。

三,雲夢澤,劉邦借會盟的機會,以私藏項羽大將鍾離眛為由,擒住韓信,盡奪兵權,降為淮陰侯,遷往國都看管。

四,在京都,仍不知藏其銳、收其鋒,私下與戍邊的舊部將領秘密聯絡,終被呂后抓住把柄,以與陳豨謀反罪遭到誅殺。


晚亭與落霞同暉

封建王朝,表面上看是兵權之爭,實際上沒那麼簡單。

首先,名分很重要。韓信畢竟還是劉邦的大將軍,劉邦還是韓信軍團的“主公”。雖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但是呢,還是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戰略集團,那也就是項羽、劉邦已經復辟後一直觀望的趙王、齊王等,核心就是劉項之爭,也就是說,韓信對外是以劉邦的部下面貌出現的,就像趙王齊王都是項羽分封的一樣……這是大前提……

所以呢,在韓信投奔劉邦、又獲封大將軍之後,就算做實了“幫主公劉邦打天下”的使命,就沒法輕易再說自立門戶了,雖然韓信也沒少了這方面的心思,比如平齊坑了驪食其一把,又比如向劉邦討要齊王的封爵……而且項羽龍且好像也遊說過他,但畢竟沒有撕破臉。

為什麼?是因為韓信沒有自己的班底,也沒有建成自己的根據地和勢力範圍,爭天下可不是戰陣殺敵那麼簡單,漢初三傑劉邦最感激的是誰?蕭何!幹了點啥?幫劉邦經營關中根據地,後勤、糧食、招兵……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兒,才是爭天下最重要的基礎。韓信手握重兵,糧餉也都是關中供給,部下中也有很多人的家屬就在關中,哪能說叛就叛的……

所以呢,歷朝歷代,手握重兵的大將比比皆是,但起兵造反能成功的,卻著實不多,政治經濟比單純的軍事實力重要多了,所以才能是曹操、劉備、司馬懿、楊堅這種雄才笑到最後。像白起、韓信這種,功高震主,就只能落得個“不許將軍見太平”的下場了……再想想雍正朝的年羹堯,那氣勢足吧,要搞死,跟捏死一隻螞蚱也差不多……

也所以,別總覺得曾國藩滅太平天國之後順便造個反多容易了,那是提著腦袋的活,“曾剃頭”喜歡剃別人的腦袋,自己的頭,可金貴呢……


搬不動的小強

因為劉邦是老闆,韓信是劉邦的某些事務的委託代理人。

劉邦撤銷委託,沒有班底的韓信除了習得的倚天屠龍之術,啥也沒有啦!

投項羽?韓信在項羽那邊混過,執戟需要的是站功,不是戰功,

自立?自己都沒信心,

"學得霸王術,貨與帝王家″。買主就劉項倆,沒得選。

於是,跟著劉邦半心半疑的走一步,看一步;一步又一步,步步近墳墓,時乎?命也!

劉邦善將將,韓信自愧不如;

家產的大半在韓信手裡,善將將的劉邦就多派了幾個鐵哥們去幫忙,料韓信也尿不了多高,,

劉邦收回韓信的兵權,輕易也讓人膛目結舌,

由於韓信的軍事才能極高,戰功甚巨,罪名不彰而受戳,後人哀之,太史公司馬遷的筆法,也起了相當多的作用。

細究,按當時律法,既便是議親,議貴,議勳,議舊,議功,韓信均當死!

謀反不赦。


bindong1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後,第一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收回三秦後,劉邦手下諸將不服不利。之後出關,平殷下魏定代攻趙,檄傳燕國,望風而靡,最後打下齊國。請示作代理齊王,以安定治理齊國。齊國一穩立,劉邦徵韓信手下精兵西歸以同項羽作戰。韓信留齊地,只有不多軍隊固守,以防楚軍進犯。


韓信每破一國,漢王劉邦"輒收其精兵詣滎陽",韓信會打仗,除了會用偏師攻主力外。大部分兵力讓劉邦帶到正面戰場同項羽打,劉邦屢戰屢敗,不是蕭何的關中兵和韓信俘虜改造而來的降兵,劉邦早就給玩完了。舉個例子,劉邦被項羽趕出了滎陽。他和滕公一塊兒跑到趙國韓信張耳指揮部,說自己是漢王使者,早晨,韓信還沒起床。一聽漢王到,驚得亂跳。劉邦就把韓信的大部份軍隊帶走,留張耳當趙王鎮撫趙地。命韓信帶老弱病傷軍隊攻擊齊國。——由此看出,韓信對於軍權軍隊"有使用權,沒所有權",隨時都有被解除的可能。

項羽失敗後。韓信從齊王平調楚王。都是王。
地方從膏腴之地變成潮卑之野。但理由是,韓信,那是你的故鄉,衣錦不還鄉,算什麼成功人士?雲夢事件,韓信被捉成囚犯。成了"囚犯",就不會有其他東西保留了,兵權自然被剝奪。到了洛陽,降為什麼實權都沒有的淮陰侯。韓信成了閒人了。北方同匈奴打得熱鬧,也沒了他的份,豈不悲涼……


劉一千五

獨家解讀:韓信的職業生涯經歷了什麼



1、人群中被多看了一眼

韓信早年家貧,時常寄人籬下,遭人白眼。不懂經商謀生,極度飢餓昏厥,受漂母一飯之恩,許諾重謝,不曾想漂母回答“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被人評價成“生活不能自理”,尊嚴蒙羞。

當時公子雅士流行佩劍,在他這裡卻成為別人眼裡的笑話,因為言行舉止與裝束打扮實在不相稱,用現代思維解釋就是周圍的人看不慣他“裝逼”。當地有個流氓居然讓他轉褲襠、承受當眾之辱,在場人全都笑話他膽小怕事,他的抱負理想就是別人眼中的狗屎。

陳勝吳廣起義,韓信興高采烈投奔項羽,原以為要一展身手,成就功業,沒曾想多次建議反被老闆說成瞎摻乎,一腔熱情反受到批評,被貶為“執戟郎”,專門給人站崗,夢想碎了一地。

直到遇到了蕭何,被引薦至劉邦面前,起初也不受重視,期間經歷了“蕭何月下追韓信”這樣一個小插曲。終於最後還是委以重任,而且直接一步登天,受封“三軍總司令”,除了驚歎這位老闆膽略氣魄,簡直感激涕零,這待遇、這情分真是天高地厚。

半生經歷,無一人曾經正眼瞧他,只有劉邦,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從此忠心耿耿報君恩。於是,老闆虐我千百遍,我視老闆如初戀。劉邦無故奪取他的軍權,儘管不滿,拗不過良心背叛他。


2、不曾想猝不及防的傷害

平魏國,滅代、趙,降燕國,報了君恩,揚了名,春風得意,睡覺都能笑醒,誰又知老闆會一大早跑到宿舍,抓他個“遲到”,就此還被降職了,一點準備也沒有,而且無話可說。老闆太難琢磨,傷害就這麼突然降臨。

3、沒有鐵桿兒的日子

起初能夠上任,完全就是老闆空降給的,軍中一直就有反對聲音,手下大將都是老闆創業元老,如果不是老闆的面子,怎麼會聽他調度。“人心不服,大事不成”,沒有鐵桿兒的日子難過啊!如果鬧翻,又有幾個人會幫忙上手

後來,這樣的事情,又經歷了一次,有頭一次,誰想得到還會有第二次。

總結:老闆的心深似海,捉摸不透要挨宰。


智慧文史

劉邦為什麼這麼容易收走韓信的兵權?這個問題我們要分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劉邦為什麼要收韓信兵權?另一方面韓信又為什麼會放兵權?



熟悉歷史,或者看過《楚漢傳奇》的朋友們都知道,劉邦奪韓信兵權,可不是一次兩次了,有趁韓信睡覺偷偷奪取的,也有馳入大營直接奪取的,為什麼劉邦動不動就這樣呢?

  1. 一來無非劉邦實在可憐,和項羽對峙的時候,打不過啊,損兵折將,靠著蕭何從關中支援的兵力也還是不夠,劉邦派韓信北上開闢第二戰場的用意,就是削弱項羽實力,招兵買馬,用以補充自己,彼消長己,逐步確立優勢,最終戰勝項羽。而韓信,就是一個兵源的作用。
  2. 二來控制韓信實力,韓信這個人,能力很強,卻並不讓劉邦放心,不是出生入死的兄弟不說,還是個從項羽那跳槽過來,然後又想跳槽其他地方的不安分者。劉邦心中自然多了一份心眼,每到韓信通過勝利,實力暴漲的時候,劉邦就要過來拉走大半兵力,剩下幾萬人讓韓信繼續看著辦。無非,這也是控制韓信實力的一種方式。
我們再來看看,韓信為什麼老老實實就交出兵權,讓我們感覺劉邦每次都輕而易舉呢?



  1. 明面上的理由是韓信在劉邦手下的時候,是一個外來戶,沒有人脈積累,時間也不長,卻直接被拜為了大將軍,這就讓多少人眼紅了,多少資歷老戰功多的劉邦老兄弟成了韓信的手下,憑什麼韓信能指揮曹參他們呢,無非還是聽從劉邦的命令!毫無根基的韓信如果不想交出兵權,那也得看看能不能指揮的動下面的將軍們了。
  2. 最重要的其實還是韓信自己就根本沒有背叛劉邦的念頭,當項羽來勸韓信調轉槍頭時,當蒯通全韓信自立時,韓信都是直接拒絕他們的,表示願意根劉邦走下去。。。既然韓信自己都打算一直跟著劉邦,又怎麼會反對劉邦拿回兵權呢?

所以,就是劉邦方面和韓信方面,雙方共同決定了,劉邦每次到韓信軍營拿回兵權都比較輕鬆。畢竟,要是風險很大,劉邦還不一定敢去呢,心中瞭然,自然勇往直前。


漢史風情

公元前二零二年劉邦與項羽決戰於垓下,殺楚兵八萬,項羽自刎,楚漢戰爭結束,劉邦平定楚地後回師定陶,驅馬馳入齊王韓信的軍營,奪了韓信的兵權,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二零四年彭城兵敗,劉邦逃走,在第二天清晨衝入張耳、韓信的軍營奪了他們的兵權。

劉邦滅掉項羽實際上此時的劉邦自己已經意識到將要君臨天下,最大的威脅是手握兵權的韓信,聰明過人的劉邦這時必須首先考慮的首要問題,他對齊王韓信的警覺、對他的不放心早就在心裡有了通盤的考慮,只是障於項羽未滅、借其兵勢而已,項羽已亡,正在其時,奪其軍、滅其勢。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韓信的兵權怎麼那麼容易收走?問題的要害處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曹參,劉邦一直派曹參跟隨韓信作戰,委以曹參為韓信的副將,因此劉邦的每一次襲奪兵權都是內有曹參的暗中的運作,實際上以劉邦的聰明早早就派曹參暗中監視韓信,這一點毋庸置疑,韓信軍事見長,政治見短,劉邦的機敏看人弄權那是強項,在他面前誰也沒有他精明。


楊柳青青春之聲

想要知道韓信為什麼輕易就被收走了兵權,就要先知道漢初的政治制度。

以唐朝為例,唐朝的節度使雖然不是王爵,但是封疆大吏,兵權日熾。

為什麼唐朝末年,皇帝不能輕易收走節度使手中的兵馬大全呢?

因為這些節度使手中不僅有兵權,才掌握了地方政府的政權和財權。這就很要命了,一個國家是由一塊地盤一塊地盤共同組建起來的,而國家中央之所以能夠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就是因為沒一個獨立的地盤他又無法徹底獨立,因為你必須要依賴中央的政治權力和財政權力。

但是一旦這兩個權力被下放,每一塊地盤就擁有了獨立自主的能力,他就不在需要依靠中央就能直接統治腳下的土地,這就很無賴了。中央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同樣的道理,反過來說,韓信為什麼不能絕對掌握自己的軍權。很簡單,因為韓信雖然名為齊王,但是實際上齊地的政治權力和財政權力並不屬於他,甚至於連她手底下的兵權也並不是絕對掌握。在地方政府需要依賴中央的情況下,中央皇帝的權威就被無限放大,地方大員無論多麼牛逼,也只能跪在地上喊萬歲。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這塊地方,不適合搞什麼聯邦制,就只能中央集團。想強大,就必須一個強力的中央把大家的力氣聚攏到一塊去,不然中國內鬥起來,不比歐洲人差,沒別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