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任3家知名企业大学负责人,难道她是天生好命?

连任3家知名企业大学负责人,难道她是天生好命?

梅洁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在大学期间就学习优异、保送研究生,2000年硕士毕业后,经校招进入了IBM(中国)从事管理咨询,自2004年底,转型从事人才发展工作,正式开启了她学习发展领域的职业生涯。

18年来,她先后经历了IBM、金蝶集团、复地集团三家企业,从一个管理咨询顾问,很自然地成长为先后出任三家企业大学的负责人,经历了三次转型,一路走来,收获颇多,感慨万千。

采访实录:

连任3家知名企业大学负责人,难道她是天生好命?

第一次转型

在IBM从咨询顾问转型学习发展

我从2000年研究生毕业就进入了IBM,在IBM一做就做了11年,2011年离开,这11年来,在IBM的职业发展一路很顺,晋升也比较快。

我学的是计算机加管理,刚进IBM前几年,做的是跟我所学专业直接对口的管理咨询,深耕金融银行板块,跟几大银行打交道。直到2004年底、2005年初,开始转型做人才发展。IBM总部有一个学习和知识管理中心LK,是平行于HR的一个专门做学习与人才发展的部门,相当于组织的企业大学。当时IBM也想在中国区创建这样的一个中心,需要一个负责人,而且希望这个负责人是从业务线来的,因为各方面的契机最后选择我去担任这个中心的创建者。

这个部门最开始创建的时候,叫能力发展部,只有三个人,我带领这个部门一步一步地成长,大概到2007年的时候,正式升级成为跟全球接轨的学习和知识管理中心,我们叫LK。我的职位也从经理到高级经理,然后到整个中心的总监,成长算是很迅速的。

作为这个学习与知识管理中心的总监,核心肩负的使命是要对整个组织能力和人才发展全权负责,我们叫Organization Capability。这个过程当中我带领着这个部门支持了IBM全球服务中心在中国区的快速发展,从最初的只有三四百人到后来接近1万人,我的部门也从开始的3个人,发展到我离开的时候接近40个人。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把培训嵌入到我们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流程中,这是跟业务结果的一个链接。

比如,我对这个部门的管理,从一开始用的就是跟业务管理一样的仪表盘管理Scorecard。

所谓仪表盘Scorecard管理,就是作为业务负责人,你要对组织承诺,今年带领这个团队要给组织创造什么样的业绩结果。这些业绩结果,都是直接的输出,如果是以人才发展和输送为目标的话,最终帮助多少人才实现什么样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业务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输送了多少匹配的人才,这都必须用一些直接的标准和数据来衡量,而不能仅仅承诺说、明年要给组织开多少门课,或是组织多少场培训,这是输入,不是输出。

比如针对公司在海外的项目,如日本市场的项目,我们会承诺提供多少日语达到一级标准的人才顾问去支持该项目,这些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是直接链接到该项目的业绩结果,最终会链接到一年的组织经营目标,即要实现多少的利润。再比如,为支持公司战略转型,我们要帮助公司实现多少位人才从技术开发岗转型升级到咨询顾问岗,这当中要求培养双标签(既有技术专业又有行业知识的)人才,这些人才是否成功培养是以是否通过IBM内部严苛的认证为标准的,比如Certified PM, Certified ITA, Certified Consultant等等,这就完全站在支持组织业务转型的高度。在这两个例子中,要实现人才价值链的这样从需求到供给的快速反应,是将我们的人才培养完全嵌入到组织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中去的,比如我们有内部完全打通的人才市场系统、有业界有名的人才能力评估系统、有非常强大的随需学习系统、以及完善的认证系统。所以在这一段的经历中,我作为组织SLT(Senior Leadership Team)成员,带领的LK是负责整个组织能力提升、从而支持和推进快速成长的业务,视角更多还是放在业务上,在IBM全球服务中心落地中国的战略方向上,而在培训交付的细节层面,我可能关注得并不是很多,而是由我下面经理层级去具体关注。

在IBM十多年的经验,我觉得它给予我的职业素养,做事的原则,尤其是领导力、业务敏锐度,工作纪律与勤奋,永远都着眼于要向组织去交付最终结果的这样一种思维,这些都是给到我后面工作非常大的帮助。

连任3家知名企业大学负责人,难道她是天生好命?

第二次转型

在金蝶实现从外企到民企的软着陆

2011年下半年,一个重要转型的契机摆在了梅洁院长面前。金蝶集团,这家国内知名的ERP解决方案提供商,经历了从财务软件、到ERP软件的业务升级后,希望能像IBM一样,实现再一次从软件到咨询服务的转型升级。基于此,陆续有不少业内精英、包括好几位IBM高管受邀加入了金蝶集团,梅院长也是其中的一位。“我过去主要是帮助金蝶集团做中高层的人才转型,创建了金蝶商学院,这也是我创建的第二家企业大学。

我从毕业就在外企十多年,现在到民企,算是一次转型,我把这次转型叫做软着陆。所谓的软着陆就是,它的环境、文化和业务形态都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挑战并不大。比较幸运的是,我们是好几位同事先后过去,相互就有了支持和鼓励,而且我们当时是有一种情怀和梦想在心中,希望去帮助一家优秀的国内上市公司做转型,而这种转型的方向刚好是我们所熟知的、擅长的,对此,我们非常有信心,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事实上,我们在转型过程当中实施的举措还是比较成功的,比如说在人才发展方面,我过去的时候其实金蝶已经购买了IBM的咨询,就是人才素质能力建模,这个项目正在进行当中,我们过去了以后刚好就很顺利地承接了它的落地。

我带领商学院做的第一个特别成功的项目就是金蝶的领导力品牌和领导力梯队建设,包括领导力的素质能力模型及其落地应用、体系化的领导力培养与学习路径、干部的任用选拔,等一整套的体系。这个项目获得了2011年第七届工作与学习国际年会WRL的最高奖——最佳实践奖。金蝶商学院那两年陆续获得了很多奖项,比如中国二十家优秀企业大学“菁英奖”等等……

金蝶商学院的院长是我们的董事局主席,公司的创始人徐总,我是常务副院长,商学院工作直接汇报给徐总。我在金蝶不到三年的时间,把它的整个体系结构、梯队建设都搭的非常完整,一些重点的项目也是做得很成功,这些都得益于一把手的直接支持。重点项目比如金蝶的管理干部训练营,是针对金蝶全国各个区域的总经理的封闭式培训,还有就是针对它的重点业务人才、比如项目经理的培养、咨询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跟业务转型密切相关的方向。

在金蝶的工作经历,就是配合与支持它整个业务的转型,转型的方向恰好是我的优势所在,无论是在认知方面还是经验上;另外,作为院长,业务出身的背景让我在IBM和金蝶商学院都有非常大的优势,我可能比很多业务领导更懂业务。所以当大家在跟我谈这些方向的时候,我可以提出非常有洞见的、有远见的、或者是切中他们业务痛点的意见,这也就帮助建立了我带领的这两家学院在公司的地位。

在IBM我是该业务中国区总经理的SLT成员,在金蝶、商学院工作是直接汇报给董事局主席。后来有些媒体在采访我时问我,企业大学运营有什么要诀?我说企业大学在企业中的定位很重要,而这个定位很大的层面会取决于这个校长的位置,包括他的经历、资历、影响力。如果你能对话的最高层级是HRD,那你的思考可能还是人力资源的选育用留,但是如果你能对话公司的CEO,那么你才可能真正可以去实现在战略和业务层面的接轨。

在金蝶集团我也有很多的收获,如果说IBM给了我专业的深度,那么金蝶让我有了更多战略和业务思考的宽度,让我可以站在集团公司层面去制定很多新的政策、流程和方法论,然后如何去承接和布局转型的方向,这些给与我的施展空间会更大。另外,在金蝶,可能内部可借用的专业能力没那么强,需要我亲自去示范和设计。所以在体系、课程设计上,包括课程讲授上,我开始亲力亲为地去做,这也全面提升了我的落地实操能力。

连任3家知名企业大学负责人,难道她是天生好命?

第三次转型

加盟复地学院,从IT业转型地产业

2013年8月我离开了金蝶,来到复星集团复地学院出任院长。在复地学院,从我做企业大学的角度来讲,应该说是又一次的挑战和转型。

加盟复地学院之后,做的第一个重要项目是做了自己的微知识管理平台,我给它起名叫复习录,对内部的知识进行管理和分享。此外,把整个人才梯队建设升级到2.0,所谓升级是指大量的引入案例复盘,大量运用测评技术、行动学习、微课、微分享等。

1、案例复盘

2、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是我亲自操刀,并作为主教练培养公司的同事来做催化师,运用到我们的项目总监培养的铜虎班,还有高潜人员金种子班,一年为公司节省了上百万的外请教练费用。当时我们也请了外部咨询公司来做方案,但后来我们决定自己做,主要是因为行动学习这个事情,如果请外面的培训催化师,他如果完全不懂我们的地产业务,这个效果是很难保障的,因为是把它嵌入到我们最核心的人才培养班里,我们对最后的产出结果是非常重视的。

3、从系统学习到微学习

在复地学院,我的工作是汇报给总裁,前后经历了两任总裁,对学院工作的评价都还是非常好的。比如,第一任领导,对学院做的案例复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梅院长来了以后,我看到了学院在真正地对接业务、解决业务问题。而第二任领导,在2016年学院发起的一个重点人才选拔项目FD TALK上,担任了整整一天的评委,总结发言时说:今天是我这一年中最开心的一天,感谢梅院长领导的学院让我在一天里看到了组织内这么多优秀的人才。

从2016年底开始带领复地学院做转型,因为是整个复星地产的业务在做转型和整合,复星在海外做了很多地产的收购,复星下面除了复地集团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做地产的板块。所以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把整个复星地产做了打包,整个平台打通,统一来做人才配置和培养,复地学院也升级成了复星地产管理学院。

连任3家知名企业大学负责人,难道她是天生好命?

从行业,媒体的评价来看,我在复地学院获得的奖项应该是最多的。这里也有一个小的经验,就是企业大学的品牌建设,是应该当做一项工作来抓的。比如说我们复地的铜虎班、银虎班、金虎班,还有我们的“4+1”用人模型,很多媒体都有报道,我们都把它模型化、品牌化。品牌运作对于大学的成长和它发挥的作用是有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个品牌对于内部人才的保留和对外部人才的吸引都是很有价值的。比如曾经就有从招聘部门过来的这样的反馈,候选人说要加入复地的原因,是听说你们有个复地学院,我希望有机会加入学院的项目学习成长。

回顾这近二十年的甲方经验,做了三任院长,创建了两家,在这个行业这么久,依然保持了对培训的激情,并且越来越有激情。并非科班出身的我能有现在成就,一方面是我喜欢不断地学习,另一方面是我看到了做学习与人才发展这件事情是非常有使命感的,它真正可以帮助组织的成长,业务的发展,帮助组织塑造更好的文化,帮助员工有更好的体验和成长,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特别欣慰和兴奋,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最后,在人才发展,企业大学建设的道路上,我还会继续学习,与时俱进,用我2017年年终写给自己的一句话总结,因为热爱,必将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