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接官巷(善國中路路西):始建於明代,是當時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也是古滕官道的一部分,巷子因接官亭而得名。接官亭距老縣衙1000餘米,當過往官員抵滕後,地方官員和名門望族肅立於接官亭兩側迎接,並在接官亭附近逐漸形成了一條店鋪林立的商業街,取名接官巷,後毀於戰火。2013年,我市重建接官巷街區,目前,已初步建成涵蓋歷史文化、傳統風貌與當代城市生活相結合的特色街區。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善國路:古時系滕州的一條重要交通要道。明朝洪武年間,官府在原古道的基礎上改建為驛程大道。清末曾在城南驛道上(今荊河公園北)修閣門樓一座,滕人拔貢毛穎士題書“善國門”。1985年縣政府重修此路,因南段曾存有“善國門”,又有春秋戰國時孟子稱滕國為“善國”之美名,便定名為“善國路”。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教場街

(位於小清河北):明清時此地為駐軍訓練場所,民間稱營園子或教場,後逐漸形成村落,稱為教場村。1982年城區北擴,將場中大路命名為教場街。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賜宴街:

賜宴街因賜宴村而得名。據乾隆御製《南巡記》、《滕縣誌》等史料記載:此地於清朝初年建莊,名小祝莊,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在“省方觀民,勤求治理”的第五次南巡途中,頒發諭旨“免山東經過地方本年額賦十分之三”,凡是老民老婦,均加恩賞賜。南巡隊伍行至滕縣小祝莊,村民自發組織,以各種獨具本地特色的方式喜迎聖駕、感謝聖恩,乾隆見之龍顏大悅,賜御宴款待百姓,以感謝村民迎送盛情,村民以此為榮,故更村名為賜宴村。賜宴村後經演變為寺院村,1990年改稱為東寺院街、西寺院街。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通衢街(銀座商場西北):清宣統年間,津浦(今京滬)鐵路修通貫穿滕縣,在此架設一孔橋,橋下修東西走向之路,是縣城通往縣西各地的主要交通要道,故名通衢街,沿用至今。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平行路(京滬鐵路西):1940年,侵華日軍在滕縣強抓民夫,在津浦(京滬)鐵路西側挖深溝、修高路,築碉堡,在鐵路西側形成一條南北大路,因與鐵路平行,遂稱平行路。1947年,國民黨重修。1975年,由國家投資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成為104國道的組成部分,在滕縣城區的路段,依舊命名為平行路。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文昌路(滕州二中門前):

該路位於荊河東岸,北起北起荊河橋東側,南至春藤路,原是濟(寧)棗(莊)公路上自荊河橋東端向南的路段,1958年以來,兩側工廠、學校漸多,形成街道, 1982年取滕縣師範、滕縣二中於該路建置最早,為“文”字,又取該路下經古昌慮城遺址的“昌”字,命名為文昌路。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奎文街

位於城區中部,奎文市場北側,東起善國中路,西至南門裡街。該巷建國前原名奎文后街。以其東南城牆上的奎星樓(今無存)得名。建國後與其南奎文街通稱奎文街。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安樂街(實驗小學南):

明代有僧人在此地立碑,碑文刻有“安樂南首”四字,俗稱此地為安樂窩,自明清到民國年間,逐漸形成居住區,中心的街巷沿用名為安樂街。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書院街

因書院小學得名。滕州書院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始建於元代,位於城南門外,時滕人任居敬上書朝廷,請賜名“性善書院”,後毀於戰火、地震;到清乾隆年間,移建城內,改名為“道一書院 ”;民國改稱滕縣第一高等小學;文革時改稱防修小學;1981年經縣政府批准恢復名稱“書院小學”。 2014年11月,山東省政府公佈了全省35個歷史文化街區,書院街榜上有名。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北門裡街:

北門裡街南北走向,北起杏壇路,南到府前中路,該街在建國前是兩條街,其北段原名北門裡街,南段原名黃甸街。南段東側有黃氏鐵牌坊,毀於文革期間。建國後合併為北門裡街。文革期間曾與北關街合併,改名興無街。1978年分開,複名北門裡街。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平等街:

平等街東西走向,位於火車站廣場東邊,東起步行街(新興中路),西至大同路。在民國初期,該街區域原是滕縣城西關街南側的窪地,因常年積水,只有幾戶人家居住,常年有販賣鴨子的商販在此歇涼放鴨,俗稱“鴨子汪”。1935年,退役的晉綏軍師長楊士元回到家鄉後,大力發展滕縣的教育事業,在縣城內西南部建立滕文中學,搬遷了城內20餘戶居民來“鴨子汪”居住,並將此區域北部命名為平等街,東南部命名為三民街,西南部命名為小牌坊街,解放後將小街巷整合,統一稱為平等街。

【叩街問巷】滕州大街小巷名字的由來

蕃陽街:

蕃陽街東南至西北走向,東起平行路,西至學院路,解放路立交橋橫跨該路, 1982年因該街在古蕃縣駐地故址之東命名為蕃陽街。該街原是建國後修建的滕縣至魯寨的小公路,街名因滕州在歷史上曾稱為蕃縣一名而來。滕州古時曾為滕、薛、小邾三國之地,秦朝設立滕縣,西漢初因秦制,後析小邾置蕃縣,滕縣自西漢至隋朝稱為蕃縣,縣治所在今滕州市區西北處。此地居民眾多,經濟繁榮,1982年,滕縣人民政府在此地修建了縣城至魯寨的小公路,因公路處在古蕃縣駐地故址之東,故命名為蕃陽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