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地區的北辛遺址內有一種裝著夭折的嬰兒的陶罐——甕棺

在山東南部的滕州市官橋鎮北,有一處距今7000多年的古代文化遺址——北辛遺址。

滕州地區的北辛遺址內有一種裝著夭折的嬰兒的陶罐——甕棺

夾砂陶

北辛時期,當地的原住民就已經掌握了比較簡單的陶器製作工藝,燒製多為黃褐色或紅褐色的陶器又名夾砂陶。這種陶器多采用泥條盤築法,器形不甚規整,手製痕跡比較明顯。其大多數用於炊具,但是隨著挖掘成果的不斷擴大,還發現了其一種比較特殊的作用,那就是作為兒童或少年的棺制葬具。

滕州地區的北辛遺址內有一種裝著夭折的嬰兒的陶罐——甕棺

甕棺葬

北辛遺址上發現的甕棺葬,就是將夭折的嬰兒置於棺制葬具內,因其形狀類似陶甕,故名甕陶,埋在居住區的附近,表示老人對死去孩子的惋惜、留戀和愛撫的心情。

滕州地區的北辛遺址內有一種裝著夭折的嬰兒的陶罐——甕棺

甕棺葬

解放前,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盛行這種甕棺葬,有的還在陶製葬具的一端鑿開一個小孔,其意是讓孩子的“靈魂”可以自由出入,從北辛遺址的出土可以推測這種古老的習俗至少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了。

滕州地區的北辛遺址內有一種裝著夭折的嬰兒的陶罐——甕棺

甕棺葬

附:2006年,北辛遺址被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