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滑坡,公务员“工资迟发”!这个中部小城,告诉我们了什么?

文/刘晓博

最近几天,湖南耒阳市“公务员工资迟发”的新闻,在朋友圈流传。

之所以直到今天才评论这一事件,是因为直到今天才有“正规媒体”(第一财经)进行了报道,并给出了基本事实:

1、事情起因:6月1日,一位网友在“红网”百姓呼声栏目中留言称:“6月1日了,辛苦了一个月,但五月份的工资一分钱都没发,据说六月份的也没有,到底要什么时候才发,我们怎么生活?”

2、进展:有人在红网上述栏目中,公布了一份《关于耒阳市5月份在职干部职工工资延迟发放事项的说明》,解释了工资延迟发放原因。

《说明》称,自2012年以来,由于耒阳市主体财源煤炭经济持续萎缩(2017年较2012年煤炭规费减少了10个亿),造成市本级财政年年短收。2017年该市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完成221696万元,同比减少了49862万元,下降18.36%;截至2018年5月31日,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80726万元,同比减少14637万元,下降15.35%。而工资、重点民生项目等刚性支出逐年增长,本级财政入不敷出的现象逐年加深。

《说明》表示,目前耒阳市国库的库存资金严重不足,市委、市政府根据库存资金情况,首先保障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按时发放。在职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资金尚有较大缺口,耒阳市委、市政府及财政部门一方面正积极向省财政厅汇报,争取省财政厅调度转移支付资金;另一方面,正在督促收入征管部门加快收入入库的进度,尽快筹措足够的资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在职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到位。对因工资延迟发放给在职干部职工造成的不便和困难,我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同时也请广大市民理解当前耒阳市财政特别困难的实际情况。

《说明》的落款是“耒阳市财政局”。

3、求证:第一财经的报道说,“耒阳市财政局有关人士”证实了这份“说明”的真实性,他表示,《说明》其实是耒阳市宣传部回复的,因为涉及财政问题所以落款为财政局。

财政滑坡,公务员“工资迟发”!这个中部小城,告诉我们了什么?

应该说,这是一起并不严重的“工资拖欠”事件,当地政府处理得比较及时,信息也很透明。

耒阳市是湖南省衡阳市代管的县级市,面积26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5.2万人,是造纸术发明人蔡伦的故乡。一度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被誉为“湘南煤都”。(下图:耒阳的位置)

财政滑坡,公务员“工资迟发”!这个中部小城,告诉我们了什么?

我查阅了最近几年耒阳市的统计公报,发现2017年的确是当地财政发生逆转的重要一年:

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2.17亿元,下降18.4%;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27亿元,下降29.3%;

一般预算支出58.1亿元,下降8.7%。

从当地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来看,差距巨大。这30多个亿,绝大部分需要通过“转移支付”来解决。所谓“转移支付”,就是中央和省里把其他地区上交的财政收入,“转移”给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

“转移支付”是中国财政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保证大一统国家运行的必要手段,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中国人口、经济的分布极不均衡。

根据财政部2017年7月公布的数据,2016年度,湖南省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一共是3064亿元,仅次于四川省、河南省位居第三。

至于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则是给中央财政提供“净贡献”的少数省市。

不要以为耒阳市是因为房地产不行了,才出现的财政紧张的局面。

2016年,耒阳市受益于全国房地产回暖,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10.79亿元,增长40%。商品房销售面积40.59万平方米,增长71.7%。

2017年,因为房地产调控,耒阳市房地产投资完成9.98亿元,下降7.5%。商品房销售面积39.33万平方米,下降3.1%。看起来2017年楼市出现了下滑,但这个下滑是2016年高增长情况下出现的,问题不算大。

“工资迟发”的最核心原因是:当地的实体经济遭遇了严重困难。

事实上,由于“煤炭经济持续萎缩”,当地产业结构在过去几年发生了重大异常变化。

根据当地统计公报,2011年的时候,耒阳市的三次产业比值分别是:

15.66%:47.38%:36.96%

但到了2017年,巨变为:

15.0%:34.5%:50.5%

从GDP增速上,你看不出当地经济在下滑。但产业结构告诉我们,在短短6年时间里,耒阳市第二产业迅速崩溃,占比下滑了超过12%个百分点。这样一个四线城市,其产业结构竟然比很多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还“未老先衰”。第三产业占比明显太高,高得让人胆颤。第二产业占比下滑太快,快的让人心惊。

所以,GDP的“正常增长”,掩盖不住财政的下滑。一个边远的四线城市,正在迅速地“产业空心化”!

过去这些年,耒阳因煤而兴。但随着资源接近枯竭,又面临着转型的巨大难题。目前,耒阳市煤矿总数从2007年的159个减少至33个。

当地政府引进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节能环保、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重点“接续产业”。现在看来,替代效果尚不明显。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日益呈现出“大城市化”、“城市群化”的趋势,“十三不靠”的三四五线城市,面临着人口流失、资金流失的局面。

在湖南省,长沙变得越来越强势,正在全面“抢人”。围绕长沙,还有长株潭城市群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湖南其他城市显然处于“被抽血”的地位。

所以,“耒阳困局”不仅仅代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局,还代表了“远离中心城市的三四五线城市的困局”。这些中小城市里的精华——最有能力、最有钱的人,正在被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吸走。

耒阳经济能成功转型吗?事实上,耒阳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已经整整9年,经济结构正在日益“去工业化”,呈现“未老先衰”的局面,转型成功遥遥无期。甚至在楼市出现巨大反弹后,仍然无法支撑当地的财政支出。

或许,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三四五线城市未来的命运:“转移支付”的增长,肯定跟不上当地财政的衰退,最终会影响到公共服务质量,进而因为“公共服务质量下滑”引发人口流失。

这种现象甚至已经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出现。比如名列珠三角9大城市之一的肇庆(见下图),就出现了经济持续下滑、小学生人数下降的走势。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深圳、广州的“虹吸效应”太强大了!

财政滑坡,公务员“工资迟发”!这个中部小城,告诉我们了什么?

财政滑坡,公务员“工资迟发”!这个中部小城,告诉我们了什么?

上图:广东肇庆市的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走势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