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千古灵渠,秦皇运河

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从此岭南与中原地区相互交流有了便捷而可靠的联系通道,灵渠在历史上为历代中央政府有效的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上诸方面统治这块地方,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政治变化和人口增加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不能不再次提到灵渠的历史作用。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非遗在身边: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千古灵渠,秦皇运河

兴安有条美丽的灵渠。两千多年来渠水悠悠,涛声细说,生生不息,常常给人一种思今咏古之感!灵渠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它虽没有长城的雄伟、故宫的辉煌、天坛的神秘,更没有像社稷坛那样根据人们的意想来建造,但它的功能价值和历史贡献,却远远胜出了那些金碧辉煌的雄伟建筑,让后世敬仰!灵渠建于秦代,是集人工开凿渠道与自然河床融为一体的古老运河。它从东到西,依山绕行后奔驰田野,就像一条银光闪闪的玉带连接了湘漓两江,继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神奇般地将大半个中国的水域连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第一张水上交通网。从此,岭南广袤地区纳入了中原皇朝的版图,实行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您若想了解灵渠,务必要走完36.4公路的全程,特别是要走过人工开挖的越城峤、城台岭、鱼公山、到达湘江大坝的核心区这一段,就可以看到一个宏伟的科学的灵渠体系了。

非遗在身边: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千古灵渠,秦皇运河

​​

灵渠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由于是在秦朝开凿的,又叫秦凿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全长34公里,分为南渠和北渠,其中南渠全长 33.15公里,分四段,大部分为喀斯特地貌,利用的是天然河道,人工只开挖了5公里;北渠的长度虽然只有4公里,但它却是连通湘江和漓江的航道。如今灵渠景区有俗称分水台,可谓是中流砥柱的铧嘴;用来拦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将水通过渠道引向漓江的灵渠的枢纽工程-大小天平;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等景致。

非遗在身边: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千古灵渠,秦皇运河

整个景区古朴典雅,能充分体会“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的意境。灵渠灵渠景点美龄亭 秦文化广场 状元桥 大小天平坝 水街 万里桥 百米浮雕秦堤在兴安灵渠的南渠与湘江故道之间,筑于秦朝,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自分水塘至大湾陡,全长3150米。堤下1米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灌溉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飞来石在秦堤之上,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玉立。飞来石石质成分与周边岩石相差巨大,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的二水之间,让人不得不对它的来历产生无限遐思。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凡11件,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辉”、《重修灵渠记》等。飞来石实为灵渠一大奇赏。陡门陡门是建筑在灵渠的南北渠中的一种通航设施。它的作用类似于现代的船闸,只是比现代船闸建造简陋,但操作则相当简便灵活。灵渠的陡门是最古老的船闸,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也可谓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世界船闸之父。

非遗在身边: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千古灵渠,秦皇运河

早在1988年,灵渠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灵渠已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人类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灵渠而生的古桥、古亭、石刻、水街引人注目,马仔调、贺郎歌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把灵渠沿途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农业产业等进行串联,将打造灵渠全域生态旅游带。希望桂林的千古灵渠能够申遗成功,荣耀地加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