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桐梓县有一栋民国建筑,是曾经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校址

在贵州省桐梓县城娄山关镇文笔路中段,有一栋金碧辉煌的民国风格的建筑,原是桐梓人

金汉初为他的母亲建的“节孝祠”,后人将之称为“金家楼”,楼有阁楼、耳楼。就是这一栋建筑,后来成为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校址,写下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贵州桐梓县有一栋民国建筑,是曾经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校址

中华民国海军学校前身是左宗棠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建的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局培养学生629名,成就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批航海和海军人才,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辛亥革命后,福建船政学堂于1913年10月更名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和“福州海军学校”,直属民国海军部领导。1926年5月,又合并改称为“马尾海军学校”。1931年12月,马尾海军学校校名正式称为“海军学校”,成为中华民国培养海军航海、轮机军官的主要教育机构。

贵州桐梓县有一栋民国建筑,是曾经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校址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海军学校为了防止日军的破坏,开始和其他学校一样进行了一场“文化长征”,最终到1938年10月中旬迁到了贵州北部的桐梓县,开始了历经八个年头的“桐梓海军学校”时期。在经过多处选择之后,最终选定桐梓县城内的“金氏节孝祠”(金家楼)作为校址。

贵州桐梓县有一栋民国建筑,是曾经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校址

桐梓海校训育主任邓兆祥题写的“制海图强”“明耻教战”“抗击日寇”等口号,成为办校宗旨。学校以德育为重,用历史上贤臣名将之名,如“成功队”“宗棠队”“葆桢队”“则徐队”“定远队”等,作为航海、轮机各班之队名,有“师法先贤薪传德业”之寓意。


  1941年~1944年,桐梓海校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新生。先由各省甄选,再经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最后由海军总司令陈绍宽逐一面试。为培养国际化海军人才,采用英国海军教育制度,除国文、公民课程外,所有海军专业和数理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英文教材,实施英语授课和考试。海校严格施教,择优汰劣,“航十二”届的学生淘汰率高达48%。

贵州桐梓县有一栋民国建筑,是曾经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校址

在8年抗战中,桐梓海校总计有12个班级的290多名学生毕业,涌现出一批海军杰出人才,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投身新中国海洋事业,成为海洋、海军和航海事业的建设者。

其中有邓兆祥曾担国防委员会委员、海军副司令员。林遵曾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海军学院副院长、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陈志远曾策划、组织“重庆”号巡洋舰、“二舰队”等成功起义。王绶琯曾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嘉震曾担任上海海运学院院长。文干曾任大连水产学院院长,获中国“航海终身成就奖”。

贵州桐梓县有一栋民国建筑,是曾经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校址

不少桐梓学子,如张敬荣、李景森、郭成森、刘渊、卢振乾、王熙华等,有的在欧洲和中国战场参加“二战”,建立功勋;有的参加收复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捍卫主权;有的担任院校教学领导和骨干,为建国初期的海洋、国防、航海、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6年,海校迁离桐梓后,旧址由民国桐梓地方政府管理;由于海校在其它地方办学的旧址已经在战争年代被毁,金家楼成了海校发展历程的惟一实物见证。新中国成立后,旧址作为县公安局和法院的办公楼。2002年9月,贵州省“桐梓海校”遗址修复陈列馆筹建基金会在桐梓成立,并在县城中心按原貌修复了海军学校。

这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三层楼建筑,青色的砖墙、红色的走廊和门窗,按照当年的旧貌,修复的海军学校分为有办公、教学和宿舍的主楼,和饭厅、图书馆、操场等附属场所。站在海军学校校址内,仿佛可见60多年前国民党海军学校的学子,为了国家的安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坐在小楼里发奋苦读的场景。因金家楼空间有限,主要用于复原当年的场景,史料陈列就安排在了位于县委大院内的周公馆。

贵州桐梓县有一栋民国建筑,是曾经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校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