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掛靴”孔學兵“褪色” 中融基金何人擎旗?

本刊作者 張桔

近期,總部在北京的中融基金可謂新聞不斷:先是公司上報的量化FOF獲得了批准,近來公司又首次獲得了1.4億美元的QDII額度,利好似乎接踵而至。

但是,公司面臨的利空似乎更多:中融旗下龐大的分級指數基金軍團如今迷你者甚眾,除去煤炭分級外,其餘分級產品的規模基本都在幾億左右;同時,公司除分級外的主動權益產品規模也大多迷你,其中不乏遺留的委外產品身影;而且,公司權益類產品今年業績普遍不佳,迄今基金年內淨值增長率為正者寥寥無幾。

究其權益類產品業績乏力的主要原因,基金經理投資能力水平低下或是關鍵因素。Wind顯示,公司現有基金經理16人,其中名氣最大的應該是公司的現任總經理楊凱,此君是昔日圈內聞名的寶盈基金“四小龍”之一,但其在跳槽中融後再沒有管理過一隻公募產品;名氣次之的是基金經理孔學兵,此君昔日在富安達任職時成績斐然,但如今卻成績慘淡。

楊凱“掛靴”孔學兵“褪色” 中融基金何人擎旗?

權益類產品“量小績差”

縱覽中融基金旗下的權益類產品,混合型基金為18只,股票型基金為7只,兩者合計規模僅為48.12億;但公司在今年一季度末的份額約為550億,也就是說,公司的絕大部分規模基本依靠的是固定收益型產品的貢獻。

且權益產品陣營迷你型基金遍地。Wind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除去已經清盤的中融中證白酒分級和中融鑫回報外,多隻產品規模袖珍且在基金清盤線之下苦苦掙扎。其中規模不到1個億的產品包括了中融競爭優勢、中融量化小盤(A、C)、中融融安、中融鑫視野(A、C)、中融產業升級、中融強國製造、中融鑫思路(A、C)等等。

對於公司袖珍產品眾多的原因,大泰金石識基研究院核心分析師王驊指出,首先,中融基金屬於信託系基金,市場上信託系基金包括嘉實、易方達、華寶等,信託系基金公司通常都會將產品類型“鋪得很開”,中融這兩年陸續上了“一帶一路”、國企改革、物聯網、煤炭、白酒、銀行等接近一攬子的行業主題類產品;其次,公司當初在委外和分級基金上花了很大的力氣,但隨著委外大潮退去,著力發展委外產品的基金公司留下一堆“空殼”;同時,分級基金受到管理新規的抑制而整體萎靡,規模縮減的背景下產品轉型已是迫在眉睫。

除去袖珍產品散落一地外,該公司權益類基金最突出問題是整體收益欠佳。Wind數據顯示,若不包括系列矩陣式的指數分級基金的話,截至6月7日收盤,中融主動權益類基金2018年以來的淨值增長率多數為負,其中中融物聯網主題為-11.65%、中融核心成長為-9.16%、中融競爭優勢為-10.11%等,而巧合的是,這三隻基金產品的現任基金經理均為孔學兵。此外,在高度疑似為委外的中融鑫系列中,今年以來的業績也整體欠佳,例如中融鑫視野A、C類的年內淨值增長率分別為-4.30%、-4.69%,中融鑫起點A、C類的最新淨值增長率分別為-5.18%、-5.87%。

當然,公司旗下的權益類基金也並非全線盡墨,一季報重倉股中頗多醫藥股的中融新經濟A、C類的年內淨值增長率分別為7.32%、7.75%,成為公司權益陣營中的領跑者。值得注意的是,該基金佈局醫藥股並非始於2018年,去年四季報時,樂普醫療、華東醫藥的名字就出現在了十大重倉股之列。

權益團隊基金經理問題浮現

面對公司主動型權益類產品整體業績不佳,使得中融旗下基金經理的操盤水平自然遭到質疑。Wind顯示,雖然目前公司旗下的基金經理人數為16人,但核心的還是獨立掛帥權益類基金的掌舵人,包括了孔學兵、易海波、姜濤、沈潼、甘偉琦等。

其中孔學兵資歷最老,迄今在基金經理崗位累計任職年限已經超過6年,還曾擔任過富安達基金投資總監,掌舵富安達新興成長和富安達優勢成長的任職回報為28.65%和59.97%;而在轉投中融基金後,雖然他管理的產品數量超過了富安達時代,但業績卻無法和當年相提並論。

統計顯示,除去在今年1月初已經“卸任”了的中融強國製造外,孔學兵目前還管理著中融核心成長、中融競爭優勢、中融物聯網主題等三隻產品,截至6月7日收盤,三隻基金2018年以來的收益率分別為-9.16%、-10.11%、-11.65%;這其中,中融核心成長和中融物聯網主題因為成立時間較晚,沒有2017年全年的淨值數據,而中融競爭優勢2017年全年的淨值增長率也僅為2.68%,在Wind分類中的199只同類基金中排在了第163位。

王驊指出,從持股風格上看,孔學兵管理的基金均為成長風格,在股票配置上也以中小創和科技股為主,即使在2017年藍籌為王的時代,他管理的基金依然重倉中小創和科技股。可見,孔經理對中小創的股票研究比較深刻,在2017年也抓住了諸如先導智能、天齊鋰業等優質股票,但這些成長股的波動也很大,因此並未為基金產品帶來太亮眼的收益。

這裡以成立時間較長的中融競爭優勢為例分析,根據基金一季報的披露,基金所重倉的十隻股票皆出自創業板和中小板,其中創業板佔據了6只,而中小板佔據了4個席位,主板股票則沒有一隻上榜。

孔學兵“劍走偏鋒”的風格只是權益團隊所面臨問題的一個縮影,對比而言,更大的問題在於:權益陣營主題類產品眾多,基金經理一拖多明顯,雖然可能在某隻基金上業績尚可,但在掌舵的其他主題類基金上礙於風格的束縛則業績表現相對落後,造成整體業績分化。

姜濤就是其中較為明顯的一個例子。其負責的中融新經濟近一年表現出對市場較好的判斷,去年三季度加大了醫藥、家電的配置,四季度在延續醫藥重倉的基礎上加大了對通訊的佈局,今年一季報則降低通訊板塊配比而加倉了地產,雖然地產行業對淨值形成負反饋,但由於基金提前配置了醫藥行業,仍使得基金今年表現較好。

但是,姜濤同時管理的基金有6只,其中既有價值風格的中融鑫價值,也有偏成長的中融鑫視野,風格不一的持股導致了在目前的市場中收益難免分化。從數據來看,中融新經濟A開年迄今的淨值增長率為7.32%,但中融鑫視野A開年迄今的淨值增長率卻僅為-4.30%。

第二個五年路向何方

公開的資料顯示,公司的現任總經理是昔日寶盈的“四小龍”之一楊凱,但從2016年10月出任中融總經理以來,楊凱未再管理過任何一隻公募產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在北京的華商基金,公司的現任總經理梁永強卻一直掛帥公司旗下的幾隻權益產品。

那麼,或許是其要考慮的公司轉型之路頗費思量。當然,這種轉型已在悄然進行中,除了近期拿下的QDII額度和上報獲批的FOF外,實際中融已佈局了多隻權益類的量化產品,但收益也只能用中規中矩來形容。

不過,擺在公司徹底轉型之前的現實問題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好公司一堆存續的迷你基金,因為這關係到公司新基金的發行和在投資者中的口碑。對此,王驊指出,“轉型”目前也是迷你基金突圍的首選方案,中融有許多從名稱上、操作上看風格比較模糊的產品,相對於合併乃至直接清盤,轉型成風格特徵更明顯的產品更容易被基金公司和持有人雙方所接受。

他同時表示,中融的權益產品業績做得並不出色,所以應該將精力集中在幾隻產品,努力做出成績,培養幾隻明星級產品,爭取做出品牌效應。收益能力才是唯一的硬實力。

此外,對於歷史首遭獲得的1.4億美元的珍貴QDII額度,多位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建議,拿下的QDII額度似乎可以在其他市場開發新的被動或者量化的產品,繼續擴充自身的產品線,提供多樣化創新產品,不侷限於目前市場上較多的中概股、滬港深產品。這樣既能給FOF補充彈藥,也能緩解基金經理需要同時管理多隻風格不同基金的矛盾局面。

綜上所述,成立剛滿5年的中融基金如今恰好徘徊在十字路口,下一個5年如何發展將成為一道待解的難題!

楊凱“掛靴”孔學兵“褪色” 中融基金何人擎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