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落地,將對投資者帶來什麼影響?

在徵求意見稿發佈5個多月後,資管新規(全名《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於4月27日正式落地,並自發布之日起執行。正式稿與徵求意見稿有五方面明顯修改完善,其中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以確保市場穩定。

資管新規提出不剛兌,不保本保息、淨值化管理,真正“賣者盡責,買者自負”,適用於金融機構的資管業務,即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管機構等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資管產品包括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和保險資管等機構發行的資管產品。

資管新規不僅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衝擊,還影響投資者,無疑在金融市場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那麼,資管新規取消“剛兌”,對投資者切身利益究竟有什麼影響?首先讓我們來明確“剛兌”的概念。

什麼是“剛兌”

Q:什麼是“剛兌”

A

剛性兌付指在投資過程中,投資平臺承擔了投資資金安全保障的全部責任,一旦標的到期無法按約兌付,平臺便會自行“兜底”,墊付本金或者利息的現象。

簡單來說,就是“即便投資虧損,也能保本甚至保收益”。

為什麼要取消“剛兌”

Q:這麼說來,剛兌對投資者來說是好事,為什麼還要取消?

A:這個問題要從多個角度來解讀:

一方面,剛兌的現實合理性和歷史作用不容否定

比如能降低獲客門檻,讓客戶願意來購買那些流動性差、投資起點高的投資產品。

另一方面,剛兌也存在很大的風險隱患:

剛兌的實質是把單筆標的的風險轉嫁給了機構。機構不斷吸收單筆標的的風險,其系統性風險會不斷積累。所以投資人在單筆投資相對安全的同時不得不承受機構累積的系統性風險,機構在降低獲客成本的時候也必須承受壞賬的困擾。

但投資人對眼前的收益更加敏感,對遲滯的系統性風險相對麻木,機構也一樣,獲客成本的降低完全可以抵消壞賬帶來的不適感,剛兌的契約便達成了。

從根本上說,這是市場行為,投資者追求高收益,機構追求低獲客成本,買賣雙方遵循自己的意志達成了契約。

事實上,我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機構必須進行剛性兌付,這只是行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取消“剛兌”有什麼意義?

Q:所以,取消剛兌就很有必要了

A:是的,取消剛兌意義重大

有利經濟金融健康發展

從金融機構來看,剛性兌付會加大資管行業金融風險,並且不斷累積;

從行業角度來看,剛性兌付影響了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實體經濟回報水平和金融投資收益率關係被扭曲,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金“脫實向虛”問題。

所以,取消剛兌對經濟金融的健康發展有利。

提升投資者風險識別能力】

投資者長期存有“剛性兌付不會虧”的意識,習慣當投資的“甩手掌櫃”,會逐漸降低其投資的專業能力和對金融風險的識別能力。投資人必須意識到,投資本身就是一項具備風險的行為,國債,股票,企業債券等都是存在風險的,在資管新規的執行下機構再也無法給投資者“打包票”了。

取消“剛兌”,對投資者有什麼影響?

Q:剛兌取消了,像投資小白,今後應該怎麼理財

A首先要調整好投資心態。打破剛兌後,投資者需自負盈虧,投資有風險再也不是說說而已。

其次,正視風險。投資要兼顧收益和風險,保持對風險敏感性。

投資者一方面可以選擇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例如存款、貨幣基金等等,這種方式相對來說收益很低,較難跑贏通脹

另一種就是將自己變成投資專家,研究市場行情,打理資產,雖然可能承受的更大風險,但也有可能

獲得較高的回報

專業的事可以交給專業的人

對於很多投研能力不足的人來說,委託專業投資機構幫助自己理財,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投資方式。要找對專業機構,除了機構資質齊全、品牌值得信賴,還要看過往歷史業績,以及專家的經驗實力。薛掌櫃基金組合研究院從5000多隻公募基金中精選4~6只優質基金,構建投資組合,並及時動態調倉,爭取收益和風險平衡的最大化。薛掌櫃所屬的眾祿基金已穩健運營20年,受中國證監會首批核準,基金銷售受中國工商銀行監管,投資者交易的結算資金專戶存放,用戶資金安全進一步受到保障。

此次史上最嚴的資管新規實施打破剛兌、取消封閉式短期理財產品等措施,將促使行業更規範發展,對投資者來說也是一種積極的保護。投資者只要找對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樹立中長期投資理念,在未來投資市場依然可以獲得穩健的投資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