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沒有閱讀能力,連卷子都做不完

明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將拉開大幕。在今年高考中,“00後”的首次集體登場可謂備受關注。由於千禧年新生兒的增多,導致小升初、初升高的競爭也異常激烈。據瞭解,今年全國共有975萬名高考學生,創下了近8年的考生人數新高,比去年增加了35萬人。

每年的高考題目,都是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江蘇的卷子刁難,山東的考題弔詭,湖北的英語傲視全國。經歷過高考的人,都感覺到那時的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筆有神,解得出函數,算得出面積,還看得懂電路圖,簡直就是“一生當中的智商巔峰”!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曾指出,“以前語文高考卷面內容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會增加,題量要比往年悄悄增加5%-8%”。“沒有閱讀能力,高考連卷子都做不完!”真的不是危言聳聽!

  • 古代“高考”背誦40萬字只是基礎

古代“高考”——科舉考試,源於隋代,到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密的體系。考試的內容不像現在這樣分為文、理兩科,更多的偏向文學的考察。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書?在考前,書生們需要學習“書、詩、論、賦”四科,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八股文、試帖詩、經綸和律賦,在考試中,根據題目用限定的文體方式來進行即興的創作。據記載,在唐朝時,科舉考試的內容最為繁多,書生們要背誦《論語》、《孟子》、四書五經等等,共計40多萬字!還沒有算上其他相關的史書記載。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沒有閱讀能力,連卷子都做不完

並且,隨著朝代的更替,科舉的“政策”也在不斷更新。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往後還增設了武舉和殿試,來考察考生的現場反應能力與才華。

  • 古代“高考”須闖六關

古代“高考”最高級的考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要想獲得這一資格,必須闖過六關,考試的道路就像升級打怪,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闖到哪一關。

如果想考取功名,需要經歷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等四個等級,每一次考試都需要考三場,首場考四書五經,次場考察文體寫作,第三場則為時政的靈活性發揮題目,按照現在的高考制度,與鄉試的難易等級相同。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沒有閱讀能力,連卷子都做不完

  • 古代“高考”花銷與復讀率雙高

拋開個人的才能,科舉考試還用金錢實力和距離隱形地篩掉了一大批考生。

“進京趕考”是場時間和金錢的競技,交通方式單一的情況下,考生們需要花費數月甚至半年的時間用在路途的奔波中,加上住宿、飲食、考試用具、書童等盤纏費用,“掏空家底考試去,兩手空空回鄉裡”是科舉考試中再正常不過的現狀了。

據歷史學家統計,在科舉制度中,中舉的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上,不斷復讀是落榜考生的選擇,在壓力與競爭中苦讀書本,暗暗發力。中學課文裡《范進中舉》中的范進,是清人吳敬梓筆下《儒林外史》中的一個角色,窮困潦倒的讀書人范進考了二十多次,年過半百,五十四歲上方才中了個秀才,有了鄉試的資格,沒想到鄉試時居然一試即中,成了舉人,在中舉後竟然高興得“瘋”掉了。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沒有閱讀能力,連卷子都做不完

綜上所述,古人的考試,包括了才華、出身、財力、運氣以及忍耐力等等綜合內容。對比今天的高考,無論從學校的質量、錄取的比例還是個人發展的選擇,我們都可以鬆口氣,去沉著冷靜地參加這一次無限趨於完全公平的全民競爭。


  • “大量閱讀”是實打實的學習需求

對中小學尤其是小學生而言,“大量閱讀”可不是一件課餘裡錦上添花的事兒,而是實打實的學習需求!從2017年開始,小學一年級教新教材做出以下三大改革:

1. 過去小學一年級是先拼音後識字再課文。現在改變成先識字,再拼音,再課文。識字和拼音調了,孩子先有字的概念然後再拼音。

2. 增加古詩詞,現在的教材,一年級到六年級,古詩詞69篇,新的語文教材一年級到六年級古詩詞128篇,增加87%。初中語文的古詩詞增加51%,明年高考要對學生背誦的古詩詞由60篇增加到70篇。

3. 增加閱讀。語文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閱讀是語文的基礎,閱讀的能力培養不亞於語文課。

從小學教材的改革大家同樣可以看出國家對語文的重視。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語文所涉及的知識面包括哲學、歷史、科技、藝術等等,要提高需要長期的積累,小學時不抓,中高考就晚了,到時就是想抓也來不及!

  • 閱讀習慣培養怎樣堅持下去

常有家長問:我家孩子小學成績挺好的,常常考100分,為什麼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突然就被落下了?其實,小學成績是具有一定“欺騙性”的,而初中成績不好,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小學時,家長忽略了閱讀習慣的培養。而良好的閱讀習慣只能通過從頭到尾讀完一本再讀一本的循環不斷的過程才能培養出來。

1. 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從來沒有陪孩子閱讀太早的說法,即便是他/她還在媽媽的肚子裡。

2. 不要把陪孩子一起讀書僅僅侷限在睡前時間。給孩子讀上一本書同樣是一天新生活的好開始。在孩子放學回家後,和他一起讀書,也是一種讓孩子放鬆的方式。

3. 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他們看到你在閱讀。孩子是最善於模仿的,相比一遍又一遍的說教,不如自己做個示範。

4. 手頭上總是放上一兩本書。這樣你就可以在那些碎片化的時間,給孩子講個故事,而不是讓孩子玩手機。

5. 不要把讀書,視作對孩子的一種懲罰方式。要讓孩子明白,讀書是一種自律,它們既不是總是快樂的,也不是總是痛苦的。

6. 經常帶孩子去家附近的圖書館或者書店,讓孩子在書的海洋中自由選擇。

7. 帶孩子參加讀書會。不是所有的讀書會都是針對大人的,有些書店或者出版社也會組織兒童專場。

8. 送一本書作為孩子的禮物,而不是玩具或者電子產品。

9. 給孩子讀你小時候最喜歡的書。這樣你們可以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讀完了一起來討論。

10. 參加或者自己創建一個讀書俱樂部。幫助孩子用閱讀將身邊的小朋友們聚集起來,大家可以一起讀書,一起討論。

11. 教育孩子要善待書籍,不能亂扔亂放,更不能撕書。

12. 給孩子讀書的時候,要有一些肢體動作。不要擔心自己動作過於誇張,大聲讀出來,扮演角色、模仿主人公的語調,這些都會讓孩子更加喜歡上聽你讀書。

13. 選擇那些能激起孩子共鳴的書。比如書的主題和孩子的生活比較接近,或者選擇孩子最喜歡的話題。

14. 沒有必要把整個故事或者章節講完。留點懸念不僅僅是電視劇的專利,也同樣適用於小孩子,他們會迫切想知道接下去發生什麼。

15. 和孩子一起設立一個閱讀目標,達到目標的時候,給孩子獎勵。

16. 鼓勵孩子自己創作一個故事,並鼓勵他們和身邊的朋友們分享這個故事。

17. 把書帶入你們家的節日傳統中。比如兒童節的時候,給孩子準備一套他最喜歡的卡通書。

18. 放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字條或者照片,在書裡邊。比如生日、畢業日或者孩子的一些小成就,這樣當孩子想去追憶往昔的時候,就會去翻這些書。

19. 設立一些“家庭科研項目”。比如如何建造一個“蔬菜花園”或者設計一次長途旅行等,然後就和孩子一起鑽進圖書館吧。

20. 確保孩子可以很容易的拿到家裡的藏書。把書放在較低的位置,在各個角落裡都散放一些,這樣孩子可以隨時隨地的讀書。

21. 創造機會,讓孩子給其他人講故事或者朗讀。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可以鼓勵大孩子給小孩子講故事。

22. 不要把孩子的閱讀,只侷限於傳統的紙質書籍。電子書、手機閱讀、網上閱讀,都是可以的,只要確保內容的來源適合孩子。

23. 選擇一些孩子最喜歡的角色相關的書。如果孩子喜歡米奇,那就找一本米奇是主角的故事書。讓孩子開心進入讀書狀態,是最主要的。

24. 讀書之餘,帶孩子一起去看相關的電影,這會讓孩子有進一步的直觀的認知。

25. 設立家庭讀書日,使得讀書變成家庭的集體活動。

請不要過分在意孩子小學階段的成績,而應該把目標放在孩子的基礎發展和能力培養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讓孩子受益終生,教育做不到的,就交給閱讀。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沒有閱讀能力,連卷子都做不完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沒有閱讀能力,連卷子都做不完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沒有閱讀能力,連卷子都做不完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沒有閱讀能力,連卷子都做不完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沒有閱讀能力,連卷子都做不完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沒有閱讀能力,連卷子都做不完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沒有閱讀能力,連卷子都做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