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没有阅读能力,连卷子都做不完

明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将拉开大幕。在今年高考中,“00后”的首次集体登场可谓备受关注。由于千禧年新生儿的增多,导致小升初、初升高的竞争也异常激烈。据了解,今年全国共有975万名高考学生,创下了近8年的考生人数新高,比去年增加了35万人。

每年的高考题目,都是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江苏的卷子刁难,山东的考题吊诡,湖北的英语傲视全国。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感觉到那时的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笔有神,解得出函数,算得出面积,还看得懂电路图,简直就是“一生当中的智商巅峰”!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指出,“以前语文高考卷面内容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会增加,题量要比往年悄悄增加5%-8%”。“没有阅读能力,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 古代“高考”背诵40万字只是基础

古代“高考”——科举考试,源于隋代,到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体系。考试的内容不像现在这样分为文、理两科,更多的偏向文学的考察。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书?在考前,书生们需要学习“书、诗、论、赋”四科,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和律赋,在考试中,根据题目用限定的文体方式来进行即兴的创作。据记载,在唐朝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最为繁多,书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四书五经等等,共计40多万字!还没有算上其他相关的史书记载。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没有阅读能力,连卷子都做不完

并且,随着朝代的更替,科举的“政策”也在不断更新。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往后还增设了武举和殿试,来考察考生的现场反应能力与才华。

  • 古代“高考”须闯六关

古代“高考”最高级的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要想获得这一资格,必须闯过六关,考试的道路就像升级打怪,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闯到哪一关。

如果想考取功名,需要经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四个等级,每一次考试都需要考三场,首场考四书五经,次场考察文体写作,第三场则为时政的灵活性发挥题目,按照现在的高考制度,与乡试的难易等级相同。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没有阅读能力,连卷子都做不完

  • 古代“高考”花销与复读率双高

抛开个人的才能,科举考试还用金钱实力和距离隐形地筛掉了一大批考生。

“进京赶考”是场时间和金钱的竞技,交通方式单一的情况下,考生们需要花费数月甚至半年的时间用在路途的奔波中,加上住宿、饮食、考试用具、书童等盘缠费用,“掏空家底考试去,两手空空回乡里”是科举考试中再正常不过的现状了。

据历史学家统计,在科举制度中,中举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不断复读是落榜考生的选择,在压力与竞争中苦读书本,暗暗发力。中学课文里《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清人吴敬梓笔下《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角色,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范进考了二十多次,年过半百,五十四岁上方才中了个秀才,有了乡试的资格,没想到乡试时居然一试即中,成了举人,在中举后竟然高兴得“疯”掉了。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没有阅读能力,连卷子都做不完

综上所述,古人的考试,包括了才华、出身、财力、运气以及忍耐力等等综合内容。对比今天的高考,无论从学校的质量、录取的比例还是个人发展的选择,我们都可以松口气,去沉着冷静地参加这一次无限趋于完全公平的全民竞争。


  • “大量阅读”是实打实的学习需求

对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生而言,“大量阅读”可不是一件课余里锦上添花的事儿,而是实打实的学习需求!从2017年开始,小学一年级教新教材做出以下三大改革:

1. 过去小学一年级是先拼音后识字再课文。现在改变成先识字,再拼音,再课文。识字和拼音调了,孩子先有字的概念然后再拼音。

2. 增加古诗词,现在的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69篇,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明年高考要对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

3. 增加阅读。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阅读是语文的基础,阅读的能力培养不亚于语文课。

从小学教材的改革大家同样可以看出国家对语文的重视。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语文所涉及的知识面包括哲学、历史、科技、艺术等等,要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小学时不抓,中高考就晚了,到时就是想抓也来不及!

  • 阅读习惯培养怎样坚持下去

常有家长问:我家孩子小学成绩挺好的,常常考100分,为什么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突然就被落下了?其实,小学成绩是具有一定“欺骗性”的,而初中成绩不好,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小学时,家长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培养。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

1. 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来没有陪孩子阅读太早的说法,即便是他/她还在妈妈的肚子里。

2. 不要把陪孩子一起读书仅仅局限在睡前时间。给孩子读上一本书同样是一天新生活的好开始。在孩子放学回家后,和他一起读书,也是一种让孩子放松的方式。

3. 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看到你在阅读。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相比一遍又一遍的说教,不如自己做个示范。

4. 手头上总是放上一两本书。这样你就可以在那些碎片化的时间,给孩子讲个故事,而不是让孩子玩手机。

5. 不要把读书,视作对孩子的一种惩罚方式。要让孩子明白,读书是一种自律,它们既不是总是快乐的,也不是总是痛苦的。

6. 经常带孩子去家附近的图书馆或者书店,让孩子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选择。

7. 带孩子参加读书会。不是所有的读书会都是针对大人的,有些书店或者出版社也会组织儿童专场。

8. 送一本书作为孩子的礼物,而不是玩具或者电子产品。

9. 给孩子读你小时候最喜欢的书。这样你们可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读完了一起来讨论。

10. 参加或者自己创建一个读书俱乐部。帮助孩子用阅读将身边的小朋友们聚集起来,大家可以一起读书,一起讨论。

11. 教育孩子要善待书籍,不能乱扔乱放,更不能撕书。

12. 给孩子读书的时候,要有一些肢体动作。不要担心自己动作过于夸张,大声读出来,扮演角色、模仿主人公的语调,这些都会让孩子更加喜欢上听你读书。

13. 选择那些能激起孩子共鸣的书。比如书的主题和孩子的生活比较接近,或者选择孩子最喜欢的话题。

14. 没有必要把整个故事或者章节讲完。留点悬念不仅仅是电视剧的专利,也同样适用于小孩子,他们会迫切想知道接下去发生什么。

15. 和孩子一起设立一个阅读目标,达到目标的时候,给孩子奖励。

16. 鼓励孩子自己创作一个故事,并鼓励他们和身边的朋友们分享这个故事。

17. 把书带入你们家的节日传统中。比如儿童节的时候,给孩子准备一套他最喜欢的卡通书。

18. 放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字条或者照片,在书里边。比如生日、毕业日或者孩子的一些小成就,这样当孩子想去追忆往昔的时候,就会去翻这些书。

19. 设立一些“家庭科研项目”。比如如何建造一个“蔬菜花园”或者设计一次长途旅行等,然后就和孩子一起钻进图书馆吧。

20. 确保孩子可以很容易的拿到家里的藏书。把书放在较低的位置,在各个角落里都散放一些,这样孩子可以随时随地的读书。

21. 创造机会,让孩子给其他人讲故事或者朗读。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可以鼓励大孩子给小孩子讲故事。

22. 不要把孩子的阅读,只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籍。电子书、手机阅读、网上阅读,都是可以的,只要确保内容的来源适合孩子。

23. 选择一些孩子最喜欢的角色相关的书。如果孩子喜欢米奇,那就找一本米奇是主角的故事书。让孩子开心进入读书状态,是最主要的。

24. 读书之余,带孩子一起去看相关的电影,这会让孩子有进一步的直观的认知。

25. 设立家庭读书日,使得读书变成家庭的集体活动。

请不要过分在意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而应该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培养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受益终生,教育做不到的,就交给阅读。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没有阅读能力,连卷子都做不完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没有阅读能力,连卷子都做不完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没有阅读能力,连卷子都做不完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没有阅读能力,连卷子都做不完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没有阅读能力,连卷子都做不完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没有阅读能力,连卷子都做不完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没有阅读能力,连卷子都做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