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大面积“破净” 是机会还是陷阱?

近日,随着A股市场的接连下挫,进入“破净”状态的个股逐渐增多,而股价的下跌,不仅让众多小散交出了带血的筹码,同时也让大股东坐立不安,纷纷采取了“稳价”措施。

银行股大面积“破净” 是机会还是陷阱?

据Analyst资讯监测数据显示,截止5月29日收盘,除*ST个股外,沪深两市已有90家上市公司被列入“破净”行列,其中银行业成为了这次“破净”潮的重灾区,在26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5家“破净”,而整个行业的市净率也仅为0.88。

15只银行股“破净”

从银行板块的整体走势来看,自今年2月大幅下跌后,便一路走低,5月29日盘中更是创出了阶段性新低,这也是银行股接连“破净”的主要原因之一。

(银行板块指数走势图)

银行股大面积“破净” 是机会还是陷阱?

具体来看,在15家“破净”银行名单中,五大行有4家在列,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其中破净幅度较大的为交通银行,最新市净率显示已处于0.8倍以下,仅为0.7507倍。据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上述四家国有银行的每股净资产依次为5.85元、4.25元、4.77元和8.13元,而5月29日的每股收盘价却为5.74元、3.62元、3.83元和6.10元。

银行股大面积“破净” 是机会还是陷阱?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银行股集体“破净”除了股价走势疲软之外,估值切换也是原因之一。随着每股利润的累计,在财务数据公布之后,股价不变的情况下,市净率也会出现下降。

次新银行触发稳价“约定”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IPO的常态化,银行股不断扩容。Analyst资讯梳理发现,在2016年出现的中小银行上市潮中,当年共有9家银行上市,其中包括江苏银行等4家城商行和江阴银行等5家农商行,这也是迄今为止A股上市银行数量最多的一年。但这一记录有望在今年被打破,当前已有16家银行排队等候在上市的路上。

虽然多家未上市银行期盼上市,但上市后的日子并不好过。目前在10家次新银行股中,已有3家处于“破净”状态,分别为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和杭州银行。

然而,次新银行在当年IPO的招股书中披露了稳定A股股价的预案,触发条件为该行A股股票上市后3年内,“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本行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

由于上述3家次新银行股股价长期低迷,显然已触发了稳价预案。5月22日收盘后,上海银行发布《关于触发稳定股价措施的提示性公告》。公告披露,今年4月23日至5月22日,该公司A股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每股净资产16.27元/股,因此5月22日为触发日,且该公司将在6月5日前制定稳定股价方案并由董事会公告。

5月28日晚间,上海银行披露稳定股价具体措施。公告称,为稳定股价,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联和投资、上港集团和桑坦德银行决定未来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的金额均不低于触发日前最近一个年度其自公司获得现金分红总额的15%。其中,联和投资拟增持不少于5990万元,上港集团拟增持不少于2919万元,桑坦德银行拟增持不少于2919万元。

其实,在触发稳价条件之前,上海银行第二大股东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5月8日至5月18日期间,以约3.04亿元自有资金、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了该行股份逾1957万股,持股比例由6.48%提高至6.73%,但并未阻止股价的进一步下滑。

除上海银行外,江苏银行成为了第二家公告触发稳定股价措施的上市银行。5月24日,江苏银行发布公告称,截至2018年5月24日收盘,公司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其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7.90元/股,达到实施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

同时,江苏银行的大股东也在触发稳价方案前进行了增持。该行第一大股东江苏省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于5月17日至18日,增持3129万股,目前占该行总股本的8.0047%;第二大股东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也在5月18日和5月21日,合计增持1209.27万股,持股比例由7.56%上升至7.67%。

业内人士表示,两家银行触发股价稳定机制与当前的银行股整体估值水平下降密切相关,投资者需有一个正确的意识,银行股大面积“破净”有其行业的特殊性,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出银行的实际价值。“破净”不等于基本面恶化,两者不能画等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