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平定“哱拜之亂”,不知道是對還是錯?

哱拜之亂是萬曆三大徵的武功之一是為寧夏之役。哱拜是個人人名,看名字就知道不是漢人。沒錯哱拜是蒙古人,從史料來看,應該是兀良哈部蒙古人。兀良哈就是明初幫助靖難的朵顏三衛,和現在狂叫殺光韃子,皇漢無敵的明粉想象不同的是。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非常喜歡用韃子,明初有大量的蒙古人反元,而這些蒙古人被朱元璋吸收為明朝開國是出了大力。像朵顏三衛初年是在寧王朱權手上,朱元璋屢伐北元佔領蒙古高原大片草場,內外蒙就是明初劃分出來的,朱元璋時代明朝在內蒙是擁有大寧衛,開平衛,寧王朱權就駐大寧。但靖難後朱棣坐上龍椅,他對這個老十七寧王非常不放心,就將寧王封地由大寧遷到南昌。而原來大寧,開平等地就直接交給了寧王手下朵顏三衛蒙古騎兵。朱棣這一搞就坑了明朝整個北方邊防,本來朱棣打算用朵顏三衛在內蒙做屏障抵禦殘餘蒙古人襲擾。但是沒想到朵顏三衛也就是兀良哈蒙古自治後成了兩邊倒的邊匪,反而經常勾結殘蒙襲擊明朝九邊。朱棣一徵阿魯臺沒抓住阿魯臺,掉頭把兀良哈給揍了一頓,指責兀良哈是引寇通匪。所以自始兀良哈就在明蒙之間搖擺,做了夾心。

明中期蒙古出了一個強人達延汗(小王子),他基本統一當時蒙古勢力,征服兀良哈部,而哱拜,也就是這個時候,被蒙古諸部當成了“獎勵品”給分了,至於哱拜被分到了哪一部,如今已經無法考究,不過,因為哱拜為降人,性格又桀驁,故而為其所屬的部落酋長所不喜,大概在嘉靖四十三年至隆慶元年這一期間,哱拜的父兄被酋長所殺,哱拜因為藏在草叢裡,倖免一死,跑了,後與三百個同病相憐的人聚在一起,商量後,決定一起叩塞請降,被當時的寧夏巡撫王崇古接受了他們的投降,並且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將他們編入了明軍。哱拜降明後因為驍勇善戰,官運亨通,直坐到寧夏總兵官位置,而他的幾個兒子也在軍中任要職。但哱拜畢竟是蒙古人,而漢人中畢竟也有很多像現在明粉一樣皇漢種族主義者。後來的寧夏巡撫黨馨就是這麼個貨色,這貨動不動就是非我族類其中心必異。對掌握寧夏兵權的蒙古人哱拜怎麼看怎麼覺得不順眼,各種打壓挑刺,各種懷疑挑釁。再加上哱拜兒子也確實驕橫不法,各種因素一鬧,終於將哱拜逼反。他們起兵殺了巡撫黨馨、挾持了就藩於寧夏的慶王,震驚西北的哱拜之亂,就這樣發生了。

但是哱拜扯起反旗,打算效法宋朝時的西夏舊例,割據寧夏,故而連連出擊,攻城略地,連下寧夏四十七堡,消息傳至北京,明廷迅速做出了反應,任命三邊總制魏學曾為西北總督、總兵麻貴、劉昫率領延綏、榆林、蘭靖、莊浪四鎮兵馬進剿,而梅國楨也在朝廷上大力主剿,並擔任監軍,同時葉夢熊等人也率1500苗兵、常居敬也率1000浙兵前往,之後又調宣府總兵李如松提督軍務,統率四鎮軍隊進剿,先期由魏學曾、李如松、梅國楨三人配合作。

開始明軍進展順利收復不少城池,但是哱拜不傻,他知道以自己力量對抗明王朝無異於雞蛋碰石頭。於是哱拜又是花錢又是送女人,引來蒙古人相助。進剿明軍一看真正蒙古韃子來幫忙了,瞬間慫了,要知道俺達汗以來明軍邊軍讓蒙古人屠了多次,北京都被圍過,所以明軍對韃子們到來,心裡是害怕的。

不敢進攻只能據城堅守,但這麼一來評叛就變成拉鋸戰了。時間拖得久,銀子花的花花的。明朝中樞皇帝內閣都不高興。自嘉靖以來明朝國庫緊張,這樣的消耗戰自然不能接受於是萬曆下死令堅決消滅叛亂。明軍是花了大本錢驅趕了蒙古人,擺平了哱拜。細節我就不說了。

我們說下損失,根據《明史》記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等於為了這次平叛軍費就花了兩百萬兩,這還不算陣亡撫卹,寧夏被蒙古人搶掠,恢復生產的花費,同時對地區安寧的威脅等等。本來一個好好的良將,就是因為皇漢那種傻逼種族主義,引發一場得不償失的叛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