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平定“哱拜之乱”,不知道是对还是错?

哱拜之乱是万历三大征的武功之一是为宁夏之役。哱拜是个人人名,看名字就知道不是汉人。没错哱拜是蒙古人,从史料来看,应该是兀良哈部蒙古人。兀良哈就是明初帮助靖难的朵颜三卫,和现在狂叫杀光鞑子,皇汉无敌的明粉想象不同的是。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非常喜欢用鞑子,明初有大量的蒙古人反元,而这些蒙古人被朱元璋吸收为明朝开国是出了大力。像朵颜三卫初年是在宁王朱权手上,朱元璋屡伐北元占领蒙古高原大片草场,内外蒙就是明初划分出来的,朱元璋时代明朝在内蒙是拥有大宁卫,开平卫,宁王朱权就驻大宁。但靖难后朱棣坐上龙椅,他对这个老十七宁王非常不放心,就将宁王封地由大宁迁到南昌。而原来大宁,开平等地就直接交给了宁王手下朵颜三卫蒙古骑兵。朱棣这一搞就坑了明朝整个北方边防,本来朱棣打算用朵颜三卫在内蒙做屏障抵御残余蒙古人袭扰。但是没想到朵颜三卫也就是兀良哈蒙古自治后成了两边倒的边匪,反而经常勾结残蒙袭击明朝九边。朱棣一征阿鲁台没抓住阿鲁台,掉头把兀良哈给揍了一顿,指责兀良哈是引寇通匪。所以自始兀良哈就在明蒙之间摇摆,做了夹心。

明中期蒙古出了一个强人达延汗(小王子),他基本统一当时蒙古势力,征服兀良哈部,而哱拜,也就是这个时候,被蒙古诸部当成了“奖励品”给分了,至于哱拜被分到了哪一部,如今已经无法考究,不过,因为哱拜为降人,性格又桀骜,故而为其所属的部落酋长所不喜,大概在嘉靖四十三年至隆庆元年这一期间,哱拜的父兄被酋长所杀,哱拜因为藏在草丛里,幸免一死,跑了,后与三百个同病相怜的人聚在一起,商量后,决定一起叩塞请降,被当时的宁夏巡抚王崇古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并且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将他们编入了明军。哱拜降明后因为骁勇善战,官运亨通,直坐到宁夏总兵官位置,而他的几个儿子也在军中任要职。但哱拜毕竟是蒙古人,而汉人中毕竟也有很多像现在明粉一样皇汉种族主义者。后来的宁夏巡抚党馨就是这么个货色,这货动不动就是非我族类其中心必异。对掌握宁夏兵权的蒙古人哱拜怎么看怎么觉得不顺眼,各种打压挑刺,各种怀疑挑衅。再加上哱拜儿子也确实骄横不法,各种因素一闹,终于将哱拜逼反。他们起兵杀了巡抚党馨、挟持了就藩于宁夏的庆王,震惊西北的哱拜之乱,就这样发生了。

但是哱拜扯起反旗,打算效法宋朝时的西夏旧例,割据宁夏,故而连连出击,攻城略地,连下宁夏四十七堡,消息传至北京,明廷迅速做出了反应,任命三边总制魏学曾为西北总督、总兵麻贵、刘昫率领延绥、榆林、兰靖、庄浪四镇兵马进剿,而梅国桢也在朝廷上大力主剿,并担任监军,同时叶梦熊等人也率1500苗兵、常居敬也率1000浙兵前往,之后又调宣府总兵李如松提督军务,统率四镇军队进剿,先期由魏学曾、李如松、梅国桢三人配合作。

开始明军进展顺利收复不少城池,但是哱拜不傻,他知道以自己力量对抗明王朝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于是哱拜又是花钱又是送女人,引来蒙古人相助。进剿明军一看真正蒙古鞑子来帮忙了,瞬间怂了,要知道俺达汗以来明军边军让蒙古人屠了多次,北京都被围过,所以明军对鞑子们到来,心里是害怕的。

不敢进攻只能据城坚守,但这么一来评叛就变成拉锯战了。时间拖得久,银子花的花花的。明朝中枢皇帝内阁都不高兴。自嘉靖以来明朝国库紧张,这样的消耗战自然不能接受于是万历下死令坚决消灭叛乱。明军是花了大本钱驱赶了蒙古人,摆平了哱拜。细节我就不说了。

我们说下损失,根据《明史》记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等于为了这次平叛军费就花了两百万两,这还不算阵亡抚恤,宁夏被蒙古人抢掠,恢复生产的花费,同时对地区安宁的威胁等等。本来一个好好的良将,就是因为皇汉那种傻逼种族主义,引发一场得不偿失的叛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