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貧困人口”,你是否把握好了平衡?

“隱形貧困人口”,你是否把握好了平衡?

近日,一個扎心的熱詞——“隱形貧困人口”在各大社交網絡中頻頻刷頻,不少人表示自己中了招,大呼“這不正是我的真實寫照嗎”,那麼,究竟這個此代表什麼含義呢?

依照網絡定義的解釋,“隱形貧困人口”指的是“表面看起來天天有吃有喝生活富足,而事實上非常窮的人”。對於這類人群而言,能買掃地機器人就不用掃把、水果要吃較好的進口高級水果、面膜要用最好的、能打車就不走路、生活享受要更高,但口袋空空。簡而言之,表面上光鮮亮麗,朋友圈有聲有色,但囊中羞澀,“吃土”常態化,生活看上去愈發精緻鮮亮。

“隱形貧困人口”,你是否把握好了平衡?

看到這一解釋,是不是有不少人瘋狂點頭:是的,這就是我!但也有另一部分可能會表示:不,這不是我,我是真·貧困人口。實際上,“隱形貧困人口”這一熱詞,多用得十分自嘲,但在某一些時候,也將生活呈現的非常真實。熱詞反映的這一現象,一直以來都普遍存在。如同以往的熱詞“啃老族”、“月光族”一般,這一熱詞反映的現象並不讓人陌生。但無論是虛榮心作怪,還是社會環境的逼迫,都使得這一熱詞與以往的詞彙產生了更多不一樣的文化語境。可能,有一部分人是因為虛榮心的驅使,使得自身成為了表面光鮮、背地貧困的“隱形貧困人口”;但也有不少人,是為了生活打拼、不得不融入城市生活而淪為“隱形貧困人口”。

換個角度來看,所有的一切更好“表面光鮮亮麗”,不正是在城市打拼的一代為了儘快融入城市的一種方式?走上相對較高的消費,感受消費文化,提高身份象徵,獲取安全感,增加閱歷,成為社交的有效談資,這所有的一切,不也是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人力消費?

但是,這並不是就說要鼓勵這一行為,而是在提醒,適當地高消以自我滿足,是許多現代人的社交需要、更在某些時候是精神需要,但僅對適當“放縱者”而言,過分地、長期地貧困透支,並不在此列。把握一個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那麼,你是否把握好了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