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对张廷玉大动肝火?

张廷玉是清代康、雍、乾时代的三朝元老,康熙时中了进士,到雍正时进了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处,而且还是个领头的,整天围着皇帝转。中国人都知道,伴君如同羊伴虎,他和三只超级猛虎相伴几十年竟能得到善终,真是不易。他不光得到了善终,而且还得到超级信任,雍正死前让他与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还亲自给他题联“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更难得的是,让他这一个汉人,死后配享太庙。也就是说,他的牌位可以在满人的祖庙里享受祭祀,这是何等的风光。有清一代享受如此尊荣者独此一人而已。

乾隆为何对张廷玉大动肝火?

也许是物壮则老吧,到了晚年,一向谨小慎微的他,竟屡屡惹得乾隆皇帝大动肝火。鄂尔泰去世后,乾隆并没让张廷玉当首席军机大臣,理由是: “我朝旧制,内阁系满大学士领班。”到张廷玉70岁时,乾隆批准他:“不必向早入朝,或遇严蒸风雨,或自度宜于少休,亦不必勉强入内。其应办事务,可以在家办理”。1748年正月,他再次求退,乾隆不批准,直到第二年十一月才同意他以原官并带伯爵衔致仕(即退休)。也就在这时,他惹恼了乾隆皇帝,差点儿将以往的一切付诸东流。

事情的起因就是雍正说过的让他配享太庙的事。这事乾隆知道,也答应过,但乾隆说配享大臣不宜归田终老。人年纪大了心里就装不住事,总担心皇帝的话不能落实。他就到朝廷当面上奏“乞上一言为券”,也就是说,你皇帝得给我写个字据,到时好有据为凭。这样做,一等于不信任皇帝,二等于要挟皇帝,而这两样恰恰是皇帝都不能容忍的。好在皇帝尽管不高兴,但还是把火压下了。乾隆颁诏申明雍正成命,这下张廷玉放心了。

乾隆为何对张廷玉大动肝火?

第二天,他让儿子上朝代为奏谢。今人说细节决定成败,看来,不仅今天如此,古代也是如此。乾隆一想,好你个张廷玉,求配享你亲自面奏,得到许诺了就不亲自谢恩了,你也太不讲究了,因此大为恼火,当即降旨斥责: “夫配享太庙,张廷玉毕世之恩,岂寻常赏赉、加一官晋一秩可比。不特张廷玉殁身衔感,其子孙皆当世世衔感。伊近在京邸,即使衰病不堪,亦应匍匐申谢。乃陈情则能奏请面见,而谢恩竟不能亲赴阕庭,视此莫大之恩,一若伊分所应得,有此理乎!”

张廷玉也真是的,当年儿子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应试,雍正炒 皇帝亲自给点了个探花,也就是甲等第三名。可他知道消息后立刻求恻 见雍正,力言不可,说这样“占天下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雍嘎) 正见他言辞恳切,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把他儿子从一甲行列降到二甲。· 如今老了老了,怎么竟忘了礼数?

乾隆为何对张廷玉大动肝火?

1750年,也就是乾隆十五年,乾隆长子永璜不幸逝世。才是弱冠之年,作为父亲,悲伤是不言而喻的。张廷玉是永璜的老师,当然也很悲伤。可他被乾隆训了一通,心有余悸,想早点儿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何况皇帝已经同意他春天回乡。于是,皇子初祭刚过,他就向皇帝奏请还乡。皇帝此时满腹悲伤无处排解,一听说身为老师的张廷玉此时急于回家养老,勃然大怒,怒斥张廷玉: “甫过初祭,即奏请南还,试思伊曾侍朕讲读,又曾为定安亲王师傅,而乃漠然无情,一至于此,是为尚有人心者乎?”

这还不算,又说他急于回家,不过是配享太庙的志愿已经达到。配享太庙的都是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什么功绩勋猷,张廷玉不过谨慎自将,传写谕旨,不过就是没有过错而已。太庙实在不当配享,其配享实为过分。乾隆还把历来配享太庙的名单给张廷玉看,让他自己考虑是否配享太庙。都这节骨眼了,谁还好意思舰脸说自己配享,只好借坡下驴,说自己不配。张廷玉一心想配享太庙,借此光宗耀祖,哪想到平地陡起波澜。乾隆以大学士九卿议奏为名,修改雍正遗诏,罢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张廷玉推荐的一个儿女亲家犯事,又把张廷玉牵连进去,没收了张廷玉在京城的房子和房中的私人财产,他的门生都作鸟兽散。

最后,张廷玉84岁病逝,乾隆还算仁慈,让他配享太庙,理由是:“皇考之命,朕何忍违?”张廷玉九泉之下可以知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