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幾乎無人能全篇背誦,但最後兩句卻是每個讀書人的最愛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指的是遇到非常優秀的文章大家共同閱讀思考,品味出其中的奇妙與含義,遇到不同的觀點大家共同討論分析。這兩句詩流傳較廣,但能夠說出其出處的人,恐怕並不多。原來這兩句出自陶淵明的《移居二首》其一。公元408年六月,陶淵明隱居上京的舊宅失火,暫時以船為家。兩年後移居潯陽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遂作《移居二首》。其中第一首寫移居求友的初衷,鄰里過往的快樂。這首詩似俗實雅,外質內秀,其中最後兩句為絕妙的詩句,贏得千古讀者的激賞。


這首詩幾乎無人能全篇背誦,但最後兩句卻是每個讀書人的最愛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移居二首 其一

陶淵明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這首詩的大意為:早想住到南村來,不是為了要挑什麼好宅院;知道這裡住著不少心地純樸的人,願意同他們度過每一個早晨和夜晚。這個念頭已經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這件大事辦完。簡樸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夠擺床鋪就能心安。鄰居老朋友經常來我這裡,談談過去的事情,人人暢所欲言;見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到疑難處大家一同鑽研。

這首詩幾乎無人能全篇背誦,但最後兩句卻是每個讀書人的最愛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領起,將移居和求友聯繫起來,因事見意,重在“樂”字。詩人表明自己嚮往南村已久,移居之前占卜不為風水吉利,而為求與友共樂。三、四兩句,寫移居的心情。“素心人”,指心性純潔善良的人。詩人聽說南村人都心地善良,內心樸素,因此很願意和他們一起生活,共處晨夕。陶淵明身處亂世,卻能夠潔身自好,歸隱田園,不趨炎附勢,不祈福求顯,唯擇善者為鄰,正是他清高情志和內在人格的表現。

中間四句:“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詩人再次表明,說移居南村的願望早就有了,現在終於實現了。其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接著又說,只要有好鄰居,好朋友,不求房子寬大,只要能放下一張床一條席子,能夠遮風擋雨就可以了。不求華堂廣廈,唯求鄰里共度晨夕,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就樂在其中,詩人曠達不群的胸襟,物外之樂的情趣不言而喻。

這首詩幾乎無人能全篇背誦,但最後兩句卻是每個讀書人的最愛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最後四句:“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具體描寫得友之樂。鄰曲,即鄰居。當然這裡所說的友人,多是讀書人,他們一起回憶往事,無拘無束,毫無保留地交心,一起欣賞奇文,共同分析疑難的文義,暢遊學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是多麼愜意的事情啊!詩人厭惡黑暗汙濁的社會,鄙視醜惡虛偽的官場,但他並不厭棄人生,而是享受人生的樂趣,追求一種獨得之樂。詩人在對農村田園、親人朋友的真摯關愛中,找到了生活的快樂,生命的歸宿,心靈的慰安。

這首詩幾乎無人能全篇背誦,但最後兩句卻是每個讀書人的最愛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向來以樸素平淡、自然率真見稱。這種獨特的風格,正是詩人本性純真自然的個性的外化。從這首詩來看,詩人所寫移居之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小事。但在詩人筆下款款寫來,讀者卻感到親切有味。所用的語言,平常如口語,溫和高妙,看似淺顯,然而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遠。“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兩句,為絕妙的詩句,贏得了千古讀者的激賞。陶詩淡而有味,外質內秀,似俗實雅的韻致,在這首詩中也得到生動地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