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作為新零售引領者,與騰訊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小時說電商

對阿里巴巴來說,無論是外賣、還是零售,阿里似乎一直想掌握控制權。不管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阿里在大多數公司中的佔股比例都非常高。比如全資收購餓了麼,佔有32%的三江購物股權,私有化銀泰商業謀求74%的股權,佔有近20%的蘇寧的股權。

反觀騰訊,則更多的是尋求深度合作。其僅佔有永輝超市5%的股份,對京東的持股也僅有18%。正如馬化騰所說,“我們不是做零售,甚至不做商業,只做是連接”。

因此,有人總結說,阿里做“新零售”是各路縱隊,帶頭衝鋒,走的是“中心化”路子;而騰訊則合縱連橫,請客吃飯,走的是“去中心化”的道路。

無論是“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就騰訊、阿里本身而言,在新零售領域都各有優勢和短板。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騰訊的軟肋則剛好是阿里的強項。

阿里的發源地是淘寶天貓和阿里巴巴,成百上千萬的商家為其提供了充沛的貨源。並且物流方面菜鳥聯盟在業界被視為“螞蟻雄兵”,訂單量無人能比。最後,大多數的供應商使用的是阿里雲的管理系統,因此阿里在B端顯然更有優勢。

那麼是不是說阿里要“躺贏”了呢?前述新零售分析師對野馬財經表示:“這場鬥爭誰贏誰輸,還遠沒有到下判斷的時候。儘管阿里在供應端優勢明顯,可在互聯網領域許多人信奉得用戶者得天下,如果騰訊來一招挾用戶以令供應商,最後用戶會選擇誰、供應商會選擇誰,都是很難判斷的。

“整個零售行業就是不斷循環,看本質的話,騰訊和阿里的互聯網“新零售”競爭,和幾百年以來的傳統零售業競爭並沒有差別,都是走的商業托拉斯的模式。只不過阿里更傾向於開“直營店”,而騰訊則更像是在開“加盟店”,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勢。未來局勢到底如何,可以拭目以待。”分析師進一步補充。


野馬財經

凡事有先後。從問題可以看出,阿里2016年便提出新零售戰略,而騰訊在2017年開始智慧零售戰略。反觀近幾年阿里和騰訊的不同經歷,也可以作證,二者在新零售領域最大的不同就是,阿里為引領者,騰訊為追隨者。

阿里作為新零售的提出者,從2016年以來投資了三江購物、聯華超市和新華都、高鑫零售等企業,同時推出新業務盒馬鮮生。阿里的理念是要把互聯網世界和實體世界相連接。其在新零售的核心戰略是:門店數字化改造、多業態多渠道發展、重新定義大賣場。也就是說,阿里涉及供應鏈、營銷、客服各個環節,屬於全方位的改造。

而騰訊投資永輝超市入局零售,已經到了2017年底。縱觀其投資的諸多商超,可以看出騰訊不是要入局零售,而是用雲計算、大數據、流量等固有優勢賦能零售。

阿里從電商到支付寶再到新零售,引領開拓的精神多些;而騰訊從QQ開始的模仿、再創新能力,其跟隨的意味居多。


政商參閱

要說阿里與騰訊有什麼不同,那就得從它們的身份地位和背景來說說了。

3月26日,阿里CEO、高鑫主席張勇的股東信中表明:阿里全心全意地相信新零售的未來,全心全意地以用戶和合作夥伴為中心,創造更多的客戶價值和商業價值。

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戰略具有“清晰的步驟和實施路徑”,這是源自於阿里的互聯網基因,對零售行業的深刻理解,以及合作伙伴的零售基因、門店管理基因、高效率基因。

2016年,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戰略以來,從阿里巴巴收購多家商超,收購聯華超市18%股權,入股高鑫零售等一系列動作來看,證明了自己是新零售這場商業變革的真心真意的探索者、實實在在的踐行者和充滿遠見的指揮者。

就像馬雲所說,阿里巴巴要做的不是全球化阿里巴巴,而是全球化基礎設施---線上支付,物流,雲計算。而新零售戰略無疑是在指引著未來互聯網的競爭格局,需要全力以赴,需要艱苦探索,將“以用戶價值和合作夥伴為中心”實踐到位,以此開啟新零售時代的巔峰!而騰訊掌門人馬化騰則認為,“連接是所有智慧解決方案的基礎,它依賴生態合作才能實現。騰訊主推去中心化賦能。”

在新零售的道路上,騰訊和阿里巴巴玩法是大不相同:騰訊是收購股權進行合作。在相繼(或間接)與沃爾瑪、家樂福、永輝超市等線下零售巨頭達成股權或戰略上的合作協議後,又作為主發起方,聯合蘇寧等多家零售企業與萬達簽訂了戰略投資協議,計劃用340億元來收購了萬達約14%的股份。在2月份時由與別人一起以16億元入股步步高,三方會一共發展“只會零售”和“無界零售”。輸出新零售基礎設施建設並提供各項服務。

阿里巴巴則是除了收購股權輸出新零售模式外,同時還推出了自己的新零售品牌——盒馬鮮生。

在這場新零售戰役中,阿里基於線上的稟賦,積極參與實體零售改造,打造完整的全渠道商業帝國;而騰訊意在通過流量和技術來控制實體,目標在於變現。相比之下,阿里的新零售比騰訊的新零售更勝一籌。


數碼老玩家

阿里巴巴和騰訊,都在搶佔新零售的未來,它們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我是雄風投資,20年投資實戰經驗的老司機,在中信證券工作期間,曾獲騰訊2012中國最佳投資顧問。


分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分析,讓我們瞭解事情的真相和本質,為大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阿里巴巴與騰訊都是在通過收購或參股的方式,進行戰略佈局,兩家公司的最大不同是:


1,收購的公司範圍不同。


阿里巴巴收購公司的方向和範圍,比騰訊更加寬,更加廣泛。阿里巴巴收購餓了麼,餓了麼是生活服務商。阿里巴巴還投資參股居然之家,居然之家是傢俱零售連鎖企業。阿里巴巴還將愛康國賓私有化,愛康國賓是體檢服務商。


騰訊的佈局,更多專注於線下的零售資源,阿里巴巴則是多面下手,將零售延伸到其它服務方面。


2,收購的比例不同。


馬化騰的騰訊在收購時候,正如他的性格,比較溫和,一般是參股收購公司一部分股權,股權比例不超過20%。


馬雲的阿里巴巴,在收購或參股的時候,就如馬雲的性格,非常強勢,要麼全資收購,要麼大比例參股,參股之後再逐漸提高收購股份的比例。阿里巴巴在對高鑫零售的收購,就是全部股份收購,從而獲得大潤發超市的資產和品牌。


3,戰略佈局的心態不同。


騰訊的戰略佈局,從搭建騰訊生態系統的角度進行佈局,心態很開放,也不急。


但是,阿里巴巴的佈局則是強勢出擊,收購之後,馬上開展行動,將收購對象整合到阿里巴巴集團裡面,希望馬上見效。


4,企業文化的植入不同。


騰訊馬化騰的企業文化是產品文化,也是工程師文化,比較儒雅,也會比較溫柔。騰訊對佈局的企業,不會去植入自己的文化,而是讓它們獨立發展。


阿里巴巴的馬雲,企業文化是狼性文化和執行力文化,並且馬雲自己是老師的背景。因此,對待佈局的項目,都會輸入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將被收購或參股的企業,它們的企業文化被阿里巴巴同化。


二,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未來



BAT時代,已經變為AT時代,A是阿里巴巴,T是騰訊。未來,長線依然看好阿里巴巴和騰訊,投資者可以長期關注,它們兩家公司已經成為互聯網的高速公路,已經成為基礎設施服務商。



如您有投資的問題,可以留言或私信聯繫我,如我有空,將進行專業解答。



雄風投資

一.戰略明確

二.對合作夥伴全心全意

一個人的成功是有限的,兩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這麼多年來,阿里也深知這個道理,一直尋求與傳統零售行業的合作,追求合作共贏。阿里總是與合作伙伴們一起衝鋒陷陣,拿出自己的互聯網基因、大數據的資源、技術加上各合作者的“零售基因、門店管理基因、高效率基因”兩相結合的“全新化學反應”。

三.以合作伙伴,用戶為中心

在今天的股東信中,高鑫主席張勇特別強調,阿里巴巴賦能合作伙伴“從來不是半信半疑半心半意,而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這是因為阿里真正相信“互聯網世界和實體商業世界是一個世界,可以共同創造更多的客戶價值和商業價值”。據悉,阿里近期一系列內部會議都提及,阿里所引領的新零售變革所秉持的中心,是“以用戶為中心”,“以合作伙伴為中心”。

阿里巴巴擁有覆蓋零售、貿易、數據、物流等完整的商業基礎設施,憑藉著自身強大的商業優勢,阿里在新零售領域投資持股比例較高,且深入參與企業經營管理。而騰訊掌門人馬化騰則認為,“連接是所有智慧解決方案的基礎,它依賴生態合作才能實現。騰訊主推去中心化賦能。”

面對阿里新零售戰略的實體收割,騰訊智慧零售戰略也在2018 年加速,也對商超、流量、數據、支付各方面進行的戰略防禦,從新零售的支付場景,延伸至騰訊大數據、大金融的佈局,這才是騰訊的真正用意所在。騰訊的這些“全都給我上”的思想模式,相對於阿里那種“跟我一起上”的的思想模式來說,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互聯網播客

何為新零售,個人的簡短的總結是線上服務,線下產品體驗,中間當然也含有相應的物流配送環節。讓客戶不用擔心在網上買來的東西不合心意,又能快速的以較為透明的價格得到自己心儀的東西,同時還享受優質的售後服務。

新零售的概念是由馬雲在某個大會上提出來的,後來發現MS是雷軍在馬雲之前先提出了這個概念,個人覺得騰訊在新零售上雖然由於本身的體量較大,所以影響力也較大,但是在整個新零售的體系佈局上小米其實比阿里和騰訊佈局的更早更直接。

言歸正傳,阿里由於本身的起家和在支付領域裡的老大地位,通過收購其他實體店是最直接的,這就像菜鳥網絡一樣,將幾個主流快遞一整合,效果是最直接的,因為本身天貓、淘寶的存在,將線上與線下一合併,新零售的大致框架也已經基本完成。

騰訊以前有微店,但是效果可以說是差強人意,那麼現在通過與京東、唯品會的合作,也算是在線上有了較為不錯的合作伙伴,但是在新零售的發展道路上離阿里還有很大差距,重點就看京東線下的佈局了。


自己思考不懂再問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29日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近日,商務部發布《2017-2018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從接受調查的85家百貨零售企業經營情況看,2017年百貨零售企業發展情況明顯好轉,銷售額、主營業務利潤分別比去年增長9.10%和2.32%,增幅比去年均有大幅提升。



2017年百貨零售行業創新轉型步伐加快,成效初顯,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傳統業態分化發展。配套超市業態的社區百貨加快拓展。年輕時尚型和高端奢侈品百貨項目受購物中心影響較大,新開店數量同比持續減少。大型傳統百貨企業普遍向購物中心和奧特萊斯轉型,傳統百貨店投入大幅縮減。 二是零售新業態頻現。新概念、新模式催生了千店千面的零售新氣象,各種“零售+”新業態層出不窮。與傳統業態相比,新業態更加重視顧客體驗。 三是技術驅動智慧零售。移動支付、物聯網、人臉識別等信息技術,從採購、生產、供應、營銷等各環節推動傳統百貨零售業轉型升級。顧客、商品、服務、營銷等各個層面的數字化發展,全方位推動傳統百貨零售業運行效率提升。 四是零售資本深度整合。一方面,大型互聯網企業大規模向線下滲透,線上線下的融合從資本融合邁向業務融合。另一方面,實體零售價值凸顯,優質的線下零售品牌得到資本市場的充分認可。與此同時,線下企業也在加速整合,打造全國零售平臺。


“未來百貨零售行業應迴歸零售本質,聚焦消費需求,積極創新求變,大力發展品質零售、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綠色零售,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先導性行業。


天心默運

新零售的本質其實就是大數據的應用,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改造商業流通環節,新零售實現起來會涉及到商業流通的所有環節,尤其是供應鏈和物流,兩者是新零售能否落地的重中之重,所以新零售的本質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為了讓新零售落地,阿里投資了蘇寧電器、銀泰商業、三江購物、新華都、居然之家、高鑫零售等等,更是花97億高價收購餓了麼,千萬不要以為阿里花如此代價收購餓了麼僅僅是為了送個外賣,阿里不會那麼Low,收購餓了麼更重要是看中了他強大的配送能力,為新零售的落地打通物流環節。

說新零售,就不能不提騰訊,自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後,騰訊也一直是緊緊咬住阿里進行新零售的佈局,要說阿里與騰訊的新零售有什麼不同,我想應該就是數據的不同了吧,畢竟技術層面兩者都是不分伯仲,但對於新零售來說,數據的價值顯得尤為重要,為什麼數據不同?因為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就是商業,他的數據來自於用戶的商業行為,而騰訊的核心業務是社交,他的數據是來自於用戶的社交行為,說的通俗點就是聊天,用聊天的得來的數據去賦能商業做新零售,他的價值顯然是不如商業數據的。

真是因為數據的原因,騰訊和京東才進了一家門,共同聯手打造騰訊系新零售,京東看上了騰訊的流量不限量,二騰訊看上了京東更有價值的電商數據。


科技言歡

先來看一個關於阿里新零售的最新消息:3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CEO的張勇首度向媒體透露未來阿里“新零售”戰略佈局的三個標準:

1.是否能推進行業與市場的發展與革新?

2.是否能激發新技術與商業的緊密融合?

3.是否能提升用戶的消費體驗?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新零售”到底是什麼意思。“新零售”這個詞是馬雲於2016年10月,在阿里雲棲大會上的演講中第一次提出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新概念新名詞!

簡單來說,新零售就是一種全新的互聯網零售方式,就是企業以互聯網作為依託,通過各種方法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的一種新模式。線上和線下銷售結合起來才會產生新零售。



馬雲曾說過:“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以後,電子商務平臺將會消失,這個消失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現有的電商被平臺分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電商平臺,不再入駐大平臺,例如京東和天貓。也就是說,以後京東和天貓這些平臺都會消失,而商家在自己家開平臺進行銷售。



目前,互聯網銷售已經初見瓶頸,高速發展之後,網上零售額的增速已經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據統計,從2014年至2016年,一月份到九月份的全網零售額同比增長從49.9%,下降到36.2%,再下降到26.1%,增速下降意味著零售已達到飽和姿態。所以,唯有變革才是出路!



而馬雲的眼光總是超前的,什麼時候都比人家看得更長遠!目前,阿里對新零售的投入手筆那不是一般的大,已經投入超700億人民幣跟其它企業入股或者控股,其中包括大潤發、聯華超市、蘇寧等。對大潤發馬雲直接扔224億港幣收購。



而騰訊則是一路跟風的姿態,以42.15億元入股永輝超市,加速佈局新零售。 但是另一方面,馬化騰則稱騰訊不主動佈局新零售,他說:“我們的心態是開放的,我們並沒有自己去做零售,我們對很多人說我們不做零售、我們甚至不做商業,我們只做連接器、做底層的東西,用雲、AI等這些基礎設施來幫助你。”



從這段話來看,馬化騰好像就是對某些問題避而不談,但又悄悄在後面佈局!

目前,騰訊系的沃爾瑪和步步高大部分已經禁用支付寶,這是不是感到新零售的恐慌而對阿里採取應對措施?

對此,你怎麼看?


網絡聰明小生

阿里作為新零售引領者,與騰訊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咱也不懂隨便議論一下,總覺得阿里不管是幹什麼業務呢,買賣呢捨得投資下本錢,是不是和掌門人的眼光有關 ,馬雲一年四季經常出國真的是見多識廣,去年底收購的大潤發聽說投資了不少錢,你們所在的城市有沒有大潤發,在收購前大潤發是不支持支付寶支付的,傳說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馬雲一氣之下把大潤發收購了。聽上去和“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有點相似,騰訊的做法相對於阿里來說就是能省一個算一個精打細算像個過日子的,要不馬化騰是首富呢。兩個互聯網電商大佬的競爭很好,給多少人帶來了便利和實惠,如果他們聯手能不能稱霸世界,光在中國競爭意義沒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