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计》获好评,除了摒弃传统宫斗,主要靠同行衬托

今年五月,由TVB 出品的古装宫廷剧《宫心计2:深宫计》(以下简称为《深宫计》)在网络上热播,大多数观众最初追剧的动力并非是剧情,而是情怀。70、80 后很多人是看港剧长大的,而《深宫计》里恰恰集结了TVB 和亚视两大台的资深演员,其中不乏“视帝”、“视后”。但要吸引人把剧继续看下去,也不是光靠情怀。

《深宫计》获好评,除了摒弃传统宫斗,主要靠同行衬托

2018 年《深宫计》剧照,把视角放在了中年太平公主与少年李隆基之间的斗争上。

弥补选材空缺,突破宫斗格局

作为《宫心计》的续作,《深宫计》与前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非一部“ 宫斗剧”。故事以唐高宗去世,睿宗李旦继位的这段历史为依托,双线并行,一边是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之间的权力斗争,一边是平民女子入宫寻找姐姐在宫中的见闻,那位迟迟不露面的姐姐则是把两条线连接起来的关键元素。

历来编剧们津津乐道的是李隆基与杨玉环、太平公主与薛绍的爱情悲剧,《深宫计》的聪明之处在于把视角放在中年太平公主与少年李隆基之间的政治斗争上,既弥补了古装剧选材的一段空缺,又使得故事格局不局限于宫闱秘事。

古代的传奇故事本是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但近些年的古装剧良莠不齐,更一度出现了宫斗题材泛滥的现象。相对于有的古装剧将主角的“黑化”作为宣传噱头,《深宫计》就显得三观端正多了。皇室中婆媳和谐,宫女间姐妹情深,大反派太平公主也有柔软的一面,不像《宫心计》中的反派那么脸谱化。其实,《深宫计》在三观和格局上胜过某些宫斗剧,并非因为它能创新,反而是因为它保守。

《深宫计》获好评,除了摒弃传统宫斗,主要靠同行衬托

2009 年的《宫心计》剧照,服化道艳丽,浓浓的港式影楼风。

香港古装剧曾是该类型片的领路者

黄金时代的香港古装剧,拓宽了古装剧的类型,丰富了古装剧的题材,一直是古装片的领路者。不过由于地域的局限,一直存在场景小、服饰戏曲化、台词过于现代等问题。随着香港和内地合作加强以及电脑特效的进步,场景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服饰、道具的设计仍是不符史实且连起码的美感也没有。台词也是,纵然成语、歇后语、俗语、顺口溜密集轰炸,还是没有一丝古早味。

观众爱看古装剧,很大一个原因是爱古代的服饰和风土人情。剧情可以演义,但细节一定不能胡来。如果从古装剧中感受不到古代的气息,那还能叫古装剧吗?

老一辈香港影人的敬业精神不能丢弃

2018 年初,广电总局出台政策,严禁戏说胡编乱改历史的古装宫斗剧在一线卫视播出,不过广电也提到,要鼓励历史正剧的创作和扶持。限制宫斗剧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绝不是为了将所有古装剧一棍子打死。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可挖掘的素材无穷无尽,如果因噎废食,岂不可惜。要知道,香港古装片往上追溯源头,可以算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的黄梅调电影,黄梅调的领军人李翰祥导演同时也是改编历史演义和民间传奇的一把好手,无论拍正史还是戏说,都能使电影保持古典之美。究其原因,就是他对场景道具、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细节方面都力求还原古代,每拍一部,都要查阅相关书籍以考证细节。在拍摄《倾国倾城》这部清宫戏时,为了拍出皇宫宏伟的气势,硬是在摄影棚搭建出逼真的紫禁城和颐和园。后来他到内地实景拍摄《火烧圆明园》时,更是精益求精,请到明清史专家朱家缙担任历史顾问。老一辈电影人的这种敬业精神,不该被丢弃。

《深宫计》获好评,除了摒弃传统宫斗,主要靠同行衬托

《火烧圆明园》剧照,古朴的真实感。

《深宫计》是一次很好的试水,它只是保持了香港古装剧一贯的水准,就收获了大量好评,可见观众还是很宽容的,但古装剧自己也要追求更大的进步才对得起观众这份宽容。

图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