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隸書,自先秦至當代,在中國書法發展過程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其規矩有則,法度易掌握,操作簡易,實用美觀,深受各代人的喜愛。但由於時風的影響,各代隸書的命運則是不同的。從書法發展史來看,隸書有兩個高峰,一是漢代,二是清代,在這兩個高峰之間,有一個谷地,那就是唐代。其在楷書創作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這種獨足的發展卻給其他的書體帶來了先天的不足。分析唐代與清代隸書的不同點,有助於我們瞭解兩個時代的時風及創作語言的不同點,給當代隸書的創作提供一點有益的啟示。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徐浩隸書

區別唐隸與清隸的一個顯著的標準是取法不一樣,唐人隸書以楷法書之。清代的隸書取法漢碑,這可以從清代的書學論著中找到答案。清魏錫曾在《書學緒聞》中為初學書法者提供了一條學書道路,其說“篆取原刻《石鼓文》,原刻泰山秦殘篆十字,唐-李陽冰《三墳記》,隸取漢《禮器碑》、《百石卒史碑》、《史晨碑》、《孔廟碑》、《尹宙碑》、《石門頌》數種,剪貼成冊,於此中擇篆隸各一種令習書者以油紙碑影寫,亦皆提肘迴腕,羊毫濃墨日課無間。”從這段論述可看出,清人臨隸書的範本來自漢碑,且用筆是羊毫,“羊毫濃墨以振其力,使起筆不得不逆,住筆不能不到,腳踏實地,自無牽紐描畫之弊。”(見《中國書學論著提要》——陳滯冬 第341頁)唐隸不是取法漢碑,而是用楷法作隸書,唐代擅隸的代表書家多不通《說文》,不能取法篆書以豐富隸書之趣。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則是時代風氣所致。唐人並不是見不到漢碑,清人也不是隻看到漢碑。從唐到明清,各代人都能見到漢人隸書碑碣。清代考據之學的興盛,尊碑抑帖,書法家追求反樸歸真,這種尚質的風格決定了隸書在清代 書法中佔重要地位,這也決定了清代隸書必然超越唐代隸書。正如清-揚守敬在《學書邇言》中說:“桂未谷馥,伊墨卿秉綬、陳曼生鴻壽、黃小松易四家之分書,皆根底漢人,或變或不變,巧不傷雅,自足超越唐宋。”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徐浩隸書

漢隸當來自秦隸,秦隸是什麼樣呢?吾丘衍在《學古編》中說:“秦隸者,程邈以文牘繁多,難於用篆,因減小篆為便用之法,故不為體勢,若漢款識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隸也。便於佐隸,故曰隸書。即是秦權,秦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謂之篆,誤矣!”(《歷代印學論文選》韓天衡 第26頁)而漢代隸書可分為兩類,一是八分,用篆筆作漢隸。二是漢隸,字皆有挑法,與秦隸名稱相同,但寫法不一樣。如果說唐人也繼承有漢隸的因素,也最多是這類情況。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伊秉綬《隸書琴尊詞翰五言聯》紙本隸書 114.2×29.5cm 1811年 南京博物院藏

釋文:琴尊將暇日,詞翰冠當時。

款署:書為星園先生觀察使鈞政,辛未九秋,伊秉綬

秦有隸書,但真正確立和完善卻在漢代。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古體與今體的分水嶺。隸書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筆法的革新,那就是波折和出鋒。筆法中有方筆和圓筆。隸書主要是用圓筆來表現的,而方筆是以隸書開始的。分析秦漢隸書,有方筆也有圓筆,如南方的江淮漢簡多篆意,用圓筆表現,而西北漢簡則多方筆。到東漢以後,多用方筆。在筆勢上,出現左掠右波的特徵,這一特徵發展到唐代,則出現了一種程式化,把隸書推向了絕望的深淵,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如果從書法發展史來看,方筆的出現是一種進步,其打破了圓筆一統天下的局面,出現了撇,捺,折等筆畫,是楷書的基礎 ,後世的行、草書都是從隸書蛻化出來的。但若一味地強調單一的用筆,就可能走向反面。隸書是楷書的基礎,但唐人卻用楷法寫隸書,失去了古味,徒具其形。清-錢泳在《書學》中對唐人的隸書作了具體的分析,其說:“唐人隸書,昔人謂皆出諸漢碑,非也。漢人各種碑碣,一碑有一碑之面貌,無有同者,即瓦當印章,以至銅器款識皆然,所謂俯拾即是,都歸自然。若唐人則反是,無論元宗、徐浩、張廷圭、史維則、韓擇木、蔡有鄰、梁升卿、李權、陸郢諸人書,同是一種戈法,一種面貌,既不通《說文》,則別體雜出,而有意圭角,擅用挑踢,與漢人迥殊,吾故曰:唐人以楷法作隸書,固不如漢人以篆法作隸書也。”(《中國書學論著提要》第311頁)這段論述切中唐代隸書的要害,是唐代隸書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我們分析唐玄宗《石臺孝經》,則可看出這種現象,點已不是圓筆,鉤畫出鋒,明顯受楷法的影響。史惟則的《大智禪師碑》的筆法、筆勢也是此。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陳鴻壽《隸書六言聯》

清代碑學的復興和發展,使人們對金石文字大加重視。帖學逐漸衰落,如何繼承和發展書法藝術,在當時的書壇上,湧現出了許多勇士。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推出了“尚質”的理論,認為書法要發展,必須從源頭處尋求變法的精神動力,也就是必須從唐碑以前的魏碑和漢碑中去發現和總結。清代的隸書高手正是這種理論的實踐者,桂馥、伊秉綬、王時敏、金農、陳鴻壽、趙之謙等都是隸書高手,他們的共同特點都取法漢碑古法,都精通篆書。因此,其隸書的筆法有圓有方,面目多樣,各有千秋。尤其是金農的“漆書”與漢詔書上的隸書一致,方圓相濟,伊秉綬的隸書筆法沉雄質樸,以漢《衡方碑》額悟入,以篆書筆法作隸, 古味濃烈。從這也可看出,唐代與清代隸書在筆法上有極大的區別。(華春)

附: 唐 徐浩隸書《嵩陽觀記》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徐浩隸書《嵩陽觀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