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沒有高考的時候,怎麼上大學?】

恢復高考40多年後,現在擁有高考機會的學生,也許不會知道,在沒有恢復高考以前,年輕人要上大學有多難。

那時候的大學生有一個光輝響亮的名字——工農兵大學生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郵票:滿懷豪情上大學。

自1966年“文革”開始,全國高校停止招生。1968年,毛澤東作出七二一指示——“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之後高校才開始陸續恢復招生。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廣大工農兵推選出來的工農兵大學生,精神煥發,昂首闊步,跨進了新型的社會主義大學。圖/馬昭運 視覺中國

工農兵大學生採取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從工人、農民(主要是插隊或回鄉知青,也有少數勞動模範)、軍隊中,選拔優秀青年,直接進入大學。在這個選拔流程下,曾出現過嚴重的“走後門”現象。

工農兵大學學制為兩到三年。注重教學結合生產;除此之外,參加政治活動,接受革命教育也是一項重要內容。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1971年,北京,清華大學,工農兵學員。圖/視覺中國

從1970年開始招生,到1976年結束,工農兵大學生共招收了6屆,共94萬人

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每年全國只有不到16萬人可以上大學,只相當於如今一箇中部省份的本科錄取人數(湖南省2017年本科錄取人數為17.47萬)。這些名額分配到縣市一級,就更可憐了。

【“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高考”】

1977年8月4日早晨,文革後復出、主管教育工作的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親自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果斷決策——恢復中斷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高考”。圖/新華社

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文件,宣佈當年立即恢復高考。

這年冬天,全國570萬年齡參差不齊的考生走進高考考場。最後根據當時辦學條件,錄取新生27.3萬人,到第二年,錄取人數增加到40.2萬人。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1977年,在北京參加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青年正在認真答卷。圖/新華社

自此,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渴望知識的青年人滿懷憧憬,走進考場,走進課堂,又帶著學習所得和滿腔熱情走向社會。

【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劉震雲在北京大學。圖/央廣新聞

國家進步需要知識和人才,而高考重建了公平與公正的選拔制度,很多人的人生軌跡因此而改變。

作家劉震雲直到很多年後,還津津樂道他1978年成為河南省文科高考狀元的經歷。

1977年,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到西北甘肅戈壁灘上的軍營時,劉震雲已經在那裡當了5年兵。為了參加高考,劉震雲復員回到河南老家塔鋪,白天當民辦教師,晚上覆習。最後他考上北京大學,一起參考的弟弟考入西南政法大學。

他的父親得知消息,好像“范進中舉”一樣“喜瘋了”,在街頭蹲了好幾天,逢人便說叨兩個兒子考上大學的事。在劉震雲看來,在當時的農村,家裡面臨最大的難題是,怎麼給兩個兒子娶媳婦。考上大學,父母解脫了,因為上了大學就能有工作,就能找上媳婦。

何止找上媳婦。《塔鋪》、《一地雞毛》、《溫故一九四二》、《一句頂一萬句》……劉震雲的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出版,獲得國內外多項大獎。而他的第一篇小說《塔鋪》,也正是結合了自己的高考經歷寫的。

用他自己的話說:如果沒有77、78的高考,他可能還在搬磚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張藝謀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

張藝謀曾在農村插隊3年,後被咸陽棉紡織廠招工,當了7年工人,做過電工、搬運工,也做過宣傳工作。

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張藝謀出身不好,家裡負擔也重。據稱張藝謀是用自己賣血的錢,買了海鷗照相機搞攝影,他自己後來在外媒採訪中證實了這一點。

也就是用這臺照相機,張藝謀拍攝了大量攝影作品,這對他進入北京電影學院至關重要。

張藝謀並不是“考”上北京電影學院,而是破格錄取。1978年,張藝謀28歲,早已超過22歲的高考報名年齡上限。為了能上大學,他直接帶著自己的影集前往北京電影學院,招生老師對他的作品大為讚賞,但仍然不接受報名。他又多方託人把影集和自己寫的信轉給了當時的文化部部長黃鎮,得到批示後,最終被破格錄取。

陳凱歌后來評價他:為藝謀,不為稻梁謀。

張藝謀曾在採訪中說,“1982年,我從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這時候,我的人生才再次開始。回想起來,如果沒有高考,很難說會有現在的一切。”

後來,張藝謀成為“第五代導演”的佼佼者,而他的同級同學包括:吳子牛、陳凱歌、顧長衛、霍建起、何群(已去世)……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1992年春天,正在讀高三的劉強東(後排右一)與宿舍同學合影留念。圖/劉強東

劉強東時常會提到他在老家的生活,也不止一次發出類似感慨:小時候因為貧窮帶來的傷痛終生難忘!

劉強東老家在相較貧困的蘇北宿遷農村。小時候一碗豬油拌飯都是很奢侈的食物。在他的村子,和他同一屆的,只有5個小孩去了鎮裡上中學。

1992年,劉強東以宿遷狀元的身份,考進了號稱“出官最多”的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專業,帶著500元和76個家鄉人送的雞蛋入了學。

到了劉強東畢業的時代,大學生包分配的制度已經開始退出歷史舞臺。1996年1月9日,原人事部印發了《國家不包分配大專以上畢業生擇業暫行辦法》,正式打破包分配格局。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2001年,湖北一場招聘會火爆,求職者仍以大學生居多。圖/周國強 視覺中國

劉強東不僅沒當成官,連工作也難找,最後他選擇了創業……後來“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如今東京市值已經超過700億美元)。

從中學到大學,劉強東最感慨的是“平等機會”的重要性。後來,他在人民大學設立京東基金,希望“幫助更多寒門學子實現人生的理想和目標”。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張俊成當年在北大當保安時的照片。圖/新京報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張俊成。圖/新京報 彭子洋

張俊成被稱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1995年,他通過成人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律系(專科),如今成為長治市一所中等職校的校長。

張俊成原本只有初中學歷。進入社會後,在汽修廠打過工。1995年5月,19歲的他在北大西門成為一名保安。

得益於多位北大教授的幫助,保安張俊成開始讀書學習,並得到北大的聽課證,每天奔波在宿舍、北大西門和教學樓之間。

那年秋天,張俊成參加了成人高考,分數413分,被北京大學法律系(專科)錄取。1998年,從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張俊成回到家鄉職校任教。2015年,他和4個夥伴一起,創辦了長治市科技中等職業學校,完成了從保安到“校長”的逆襲。

在問到當年高考後的感受時,張俊成說:當我走進北京大學法學樓、以北大正式學生的身份去上課時,我對自己說,我的人生要上一個新臺階了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佟亞濤。圖/視覺中國

佟亞濤的經歷,也許代表了當今眾多農村學生的讀書和工作路徑。

1989年出生的佟亞濤來自河南漯河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父母都希望他能通過學習改變命運。

佟亞濤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2006年第一次參加高考就考了641分,卻沒能上北大。他選擇了復讀。第二年,又以658分當上漯河市文科狀元。這次他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

在佟亞濤看來,讀書,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最起碼能夠通過努力來獲得一些小的改變。”特別對於出身貧苦家庭的孩子來說,好的學習成績能夠讓他們擴寬對未來事業的選擇。

現在,佟亞濤的願望是,憑藉自身的努力在這個城市買房、養活自己和家人。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圖/徐曉林 陳中秋

劉洪強是雲南大理民族中學“宏志班”2013年的高考生。父母沒有耕地,靠拾荒為生。如果他高中不是讀的“宏志班”,免除了學雜費,補助了生活費,也許早就輟學外出打工了。

高考時,劉洪強以579分的成績,考上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畢業後,成為浙江某汽車公司寧波杭州灣製造基地的一名員工。

他高中時一天的伙食費不能超過10塊錢,“記得高三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了,跑到附近的超市,花29元買了半隻燒雞,因為太餓了,想吃肉。”現在,他再也不用為吃飯這件事而苦惱。

劉洪強希望撕掉自己身上“貧困”的標籤,那是他的過去,卻不能代表未來。他下一步的夢想,是成為底盤SQE(供應商質量工程師)管理層,努力讓自己父母也過上富裕的生活。

【只能是高考嗎?】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2014年,武漢新洲家長聚集到一高中校門口的路邊,燒紙錢為高考生送行。圖/承影 視覺中國

1999年擴招之後,高考的錄取率不斷上升,如今全國高考錄取率已超過74%。可要拿到重點大學的入場券,仍然很難。近年來,高考以及大學錄取制度的一些不公平因素逐漸顯現出來,比如地域不均衡、不合理加分制,令高考越來越多遭受質疑和批評。

劉強東曾在節目中說到這樣一個細節:在他讀人大的時候,班裡70%都是農村孩子。到後來,他給人大捐款作為貧困生助學金時,農村孩子的比例大大降低,以致助學金都難發出去。

其實不公平的並非高考本身,而是整體教育資源和錄取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天平向有利的一方傾斜。而不利的那一方只能不停加碼往前,以期不要被擠下。

除此之外,對“成功”單一的定義和價值判斷,越來越強化了學習的功利性。千軍萬馬只向獨木橋。

那些被高考改變的人生 張藝謀和高考之路

安徽毛坦廠中學的課桌。破釜沉舟,拼他個日出日落!背水一戰,幹他個無怨無悔!圖/視覺中國

觀念也正在轉變。有人說:40年前高考可以改變命運,如今高考只是讓生活多一種選擇。可最終,除了留學以外,大多數人仍然不得不在高考這條通道上頂頭往上鑽。

(本文部分內容綜合自人民網、央廣新聞、新京報等媒體 騰訊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