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流動社會的秩序》一書讀書筆記及讀後心得要點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

”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论书|《流动社会的秩序》一书读书笔记及读后心得要点

讀書筆記:

序言P3對工人工頭經濟強制的人身依附關係的質疑,對領工制的深入分析,P4彝族農民工對用工的適應,有路徑依賴,也有對傳統的發揚與創新,P5對合法程序的質疑,P6對解決用工群體性事件的建議,P8古今民族融合與隔離問題的對比分析。

P2對領工制的界定與引入,P2-3媒體的想象性煽動與真實情況的調查,P5南都將領工制與奴隸社會體制的錯誤勾連,P6用工企業眼中的彝人優劣,P7彝人高度的群聚性,P8經濟史視野看領工制,P12本研究的兩大理論來源——未完成的工人階級理論、市場化與社會的反向運動理論,P28本研究的三方面基本假設。

P34彝人的人口分佈,P37彝人的畜牧重於農耕的觀念,P40涼山彝區——全國重點貧困區,P43彝人社會等級制度的演化,P46黑彝與白彝的等級差別,P48家支在珠三角彝族勞工中的復興,P54彝人當代流動分為自發遷居農民和外出務工經商兩種,務工彝人的主要涉足行業,P59彝人和珠三角通過國家的整合,在基本理念上相互認同。

P66廣東模式的國家主導性,P74代工企業的低端屬性與勞動密集性,P76從福特主義到後福特主義,P80代工轉包生產體制是勞動力市場混亂的根源,P84彝族勞工屬於臨時工中一種特別的派遣工,P85未完成的工人狀態,P90臨時工與正式工的人事體制區別,P92正式員工—學生工—以彝人為代表的臨時工的差序勞工體制。

论书|《流动社会的秩序》一书读书笔记及读后心得要点

P95領工制的歷史生成脈絡梳理,P97彝人勞工採取包工制的原因分析,P101彝人去珠三角打工時間開始較晚的原因——空間距離和社會文化距離,P102彝人向珠三角勞務流動的四類原因——討生計,開啟新的生活,城市生活的誘惑,波動市場的影響,P122彝人領工制的發展過程,P130推進領工制快速發展的原因——市場的動力,政府的推動,P142領工制的裂變,彝人勞務派遣公司的發展模式,P153領工制探討的小結。

P157波蘭尼對市場社會的批判,P159彝族勞工的無處為家,P169彝族勞工的生存狀態——在工廠、旅店再到工廠之間不停轉換,P170彝族勞工社會里的弱肉強食,P174黑中介的泛濫,監管不力,P178彝族勞工的臨時性關係網絡,P180勞工跟工廠之間的鬆散關係,P184彝族勞工的精神生活——娛樂與尋求同質化共同體,P191工頭在領工制當中的核心地位,P194彝族勞工的低文化水平,P200通過工頭出面向工廠結工資,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現工廠賴賬,P205彝族勞工的群內強關係、群外弱關係,P211工頭在彝人家族跟工廠之間的協調與利益彌合,P219勞工補償正規程序的效率有限,P220工頭之下的次級角色——帶班,P226工人的抵抗方式——生病、被開除——弱者的武器(斯科特),P228回家過節成為工人重新選擇的機會,P230流動的彝人共同體的維繫方式——日常性聚會、節日聚會、禮儀聚會、家支聚會,P239少數自己進場的彝族員工,P244共同體歸屬是彝人選擇領工制臨時工的重要原因,P247公共服務的嚴重缺位,P250身份證缺失的影響與原因。

P258領工制內部秩序越發混亂的原因——帶工成本不斷增加,挖工人現象越發嚴重,對用工企業的選擇更加靈活化,P270內部的威脅、敲詐與綁架,P276彝人工頭髮起的群體行動的兩種情況——工頭跟勞務中介的矛盾,彝人群體對工廠不滿而發起抗議,P293以家支為中心的群體秩序再造,P296以省籍為基礎的聚會和以家支名義召開的聚會,都是為了強調內部團結,拓展社會資本,相比之下,家支聚會更具生命力,P305家支制度與領工制度的結合,增強了博弈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勞動力市場對彝人群體的排斥,家支聚會的主體是工頭,新家支組織內部的權力等級與差序格局,P313涼山農民工商會的建立,P318新家支組織的興起——市場與社會的深度嵌合,彝人自發性的秩序重構。

论书|《流动社会的秩序》一书读书笔记及读后心得要点

P325彝人以領工製為基礎,整體嵌入珠三角的社會和經濟結構之中,領工制團體的脫嵌與嵌入,P328中國農民工——未完成的無產階級化,P330彝人勞工抗議行動的特殊性。

P333打破對於彝族勞工的妖魔化形象建構,P335領工制的市場化與社會性。

讀後心得要點:

1.媒體、用工者以及彝人自身眼中的彝人勞工形象——市場化媒體對於彝人勞工形象的建構偏差——對待同一社會事實,媒體報道與學術研究的不同操作思路與側重點

2.學術研究如何踐行知行合一——馬克思的第十一條論綱:學者們都在解釋世界,但重要的是改變世界——如何避免為理論而理論的純修辭式學術——完全基於田野調查展開的學術研究,值得讚賞——理論來自社會現實,超越社會現實,最終又要回到社會現實當中去檢驗

3.作為少數民族的研究者,如何處理“進得去”和“出得來”(費孝通先生語)的平衡問題——“進得去”方面有獨特優勢——因為同理心,是否會對田野素材的解釋出現偏差——對彝人勞工的暈輪效應——“出得來”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彝人勞工的群體性行動與治安隱患,有無自身的教育程度低下,相對於珠三角地區漢人居民的異質性等原因?值得進一步探討——對於彝人勞工生存狀態的解釋,是否存在矯枉過正?值得商榷

论书|《流动社会的秩序》一书读书笔记及读后心得要点

4.兩點遺憾——其一,對於領工制的脫嵌與嵌入,是否存在進一步深入的可能?——對彝人勞工群體的分析與論述很充實,異質性方面介紹全面,而相對於全球資本主義時代背景下,彝人勞工作為珠三角勞工大群體的一員,同質性講述不足——資本、權力與彝人勞工境遇的關係,論述顯得剋制而保留——其二,關於“未完成的工人階級”理論,儘管作為全書的主導理論,但分析闡述的內容篇幅過小,未能展開——彝人勞工的農村戶口與農民屬性,對於他們的行為特點、維權方式與生存狀態,具體有哪些影響?城鄉二元體制的人為分隔,是如何影響彝人勞工在經濟生產鏈條中的位置與角色的?——細緻有餘,宏大層面的敘事與分析,顯得不足

5.結語:紮實的田野調查,基於現實的理論推演,對彝人勞工群體這樣的弱勢族群的人文關懷,都非常值得讚賞——期待這樣具有溫度和厚度的勞工社會學作品,能夠更多湧現

2018.4.27晚整理於竹林齋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