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可怕!住院不花钱反而能“赚钱”,有的贫困户赖“床”不走……

这很可怕!住院不花钱反而能“赚钱”,有的贫困户赖“床”不走……

1

医保基金突破警戒线

由于看病住院的贫困人口激增,加之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医保基金支出的增速明显快于筹资的增速,许多贫困县医保基金突破了警戒线,“兜底”吃力。

为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不断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各省区市有效拓展了大病集中救治病种范围,提高了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水平。

为更大力度实现对贫困患者的救助,有的贫困县克服困难力争比90%还要高一些,提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年自付部分不超出3000元或5000元的规定,还有的地方制定了全兜底的免费医疗政策。

然而,脱离实际能力竞相比“力度”的做法,难以长久维系。

一位贫困县副县长忧虑地说,2017年医保基金收入8000多万元,支出7600多万元,突破了结余率不低于15%的警戒线。

医保基金压力加大的原因还包括,基层对大病病种没有统一的认定,有的地方大幅增加大病兜底病种,有的地方干脆将医保范围内的疾病都当作大病对待。加上一些基础药物价格不降反升,如西地兰价格上涨十多倍,医保基金开支直线上升。

不仅医保基金面临风险,地方政府兜底基金也捉襟见肘。随着慢病送药、免费体检、免费保险等工作启动,本来财政就很困难的贫困县“压力山大”。

2

住院不花钱反“赚钱”

3

子女想尽办法“甩包袱”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不顾实际情况,“超能力”大病兜底,导致怪相频出,譬如子女想尽办法“甩包袱”,把赡养父母的义务全“推”给政府。

尽管一些地方认为,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人数并不多,2020年前的两三年内采取的高标准救助所带来的压力尚能承受。然而,如此短期救急政策,很可能导致好事没办好,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序良俗,其产生的后遗症不可小觑。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大包大揽”,一味地给政府加砝码,忽略了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子女的自主能动性。

74岁的王美荣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着健康。她有五个子女,其中四个子女在外成家立业,可四个子女不仅不回来照看她,更不给老人一点看病钱。面对采访,四位子女态度冷淡地表示,他们连自己都管不过来,再说贫困户不是有政府管嘛。

非贫困户也患上“心病”,贫困边缘人群怨声不断。大病兜底政策令贫困户拍手叫好,而非贫困人口,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贫困边缘人群抱怨声音大,认为谁还没个大病小病,利好政策一边倒不公平。

75岁的王二虎是哮喘晚期病人,老伴患有高血压,现投靠城里的女儿,在街边卖矿泉水为生。“我为啥不能享受看病兜底,就因我的女儿孝顺?就因我还坚持卖矿泉水?”

对此,一位县委书记深有感触。他说,随着脱贫攻坚走向深入,非贫困户对贫困户的攀比心理在加重,影响着村里的和谐。

一些贫困人口“被惯坏”,能“赖”政府一点是一点。一位扶贫干部无奈地讲,按照大病兜底政策,政府想尽办法让贫困患者年个人自付部分不超过三五千元,可县里却有几十户人连这点钱也不愿出,恶意拖欠医疗费用,需要动用各种方法来催款。

一些基层干部群众认为,政府想办法让贫困患者看得起病,这是得民心的好事,但兜底不能兜得没了底线,制定政策不可只为解决眼下问题而不考虑长远,建议尽快研究形成符合实际、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