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關,到底是去哪了?

莫語知花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他去世後被追諡為聃,所以又稱李聃。也有學者認為,老子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所以被後人敬稱為“太上老君”、“太上玄元皇帝”。他是春秋時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

《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以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管理皇家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經常到他這裡查閱資料,並向他請教了許多高深玄奧的問題。

後來,周室衰微,諸侯坐大,東周王室又發生了內亂,老子見局勢紛亂如麻,便決定辭官退隱。

辭去官職後,老子離開東周的都城洛邑,輾轉西去。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時,負責守關的關令尹喜一眼就認出了他,熱情地把他請到了關樓上。尹喜把老子迎進了城樓上的大廳內,態度恭謹的請他坐下,並奉上茶水。

函谷關地勢險要,關外左右都是土坡,夾著一條大路。再遠處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寥廓蒼茫,沒有盡頭。

關令尹喜恭敬地對老子說:“學生一向仰慕您的道德學問,今日有幸得見,想拜您為師”。

老子不亢不卑地答道:“我已經是風燭殘年了,肚子裡的那些貨色很有限且已經過時了,而且記性差,說起話來顛三倒四,怎麼好意思去教授別人呢”

尹喜見他再三搪塞、推脫,就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您學富五車,滿腹經綸,您不願收我為徒也便罷了,但必須得留下點東西來,否則就不許您出關”。

老子心知推脫不了啦,便讓尹喜準備好筆墨和竹簡,閉目思索片刻,便一口氣在竹簡上寫了五千個字,這就是震古爍今、被後世稱為《老子》的一部偉大典籍。因為這部書上篇開卷談“道”,下篇第一章談“德”,所以又稱《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學問博大精深,只可惜他一輩子只給後人留下了這五千字的著作。

尹喜捧起老子剛寫好的竹帛,認真的拜讀起來。老子催促道:“時候已經不早了,我還要趕路,請您放我出關” 。

尹喜再三挽留老子多住幾日,因為自己還沒完全讀懂並領會老子這五千字書稿的精髓,見老子堅決要走,只得馬上將他送出關去;老子之所以能給後世留下這五千字《道德經》,還要感謝虛心好學的函谷關令尹喜,可他心裡也留有遺憾 :畢竟沒有得到老子的真傳,就連竹帛上這五千字也未來得及完全吃透、弄懂。對此還有另一種說法:老子寫完《道德經》帛書後,攜尹喜一同西去,後來,尹喜每日求教於老子,終於得以傳承其全部衣缽。

老子出函谷關後騎著青牛揚長而去,從此不知所蹤。那麼,老子出關後到底去了哪裡?

《史記》 記載: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也就是說,他騎牛出關西去後,再也無人知道其最終下落了。《後漢書》記載:“或言老子西入夷狄為浮屠”。秦國的西邊是夷狄,也就是古代西北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飼養牲畜的地方, 夷狄指的是今日的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和湟水一帶。有學者推測,老子出函谷關後“涉流沙,絕大漠”西入夷狄,後來在秦隴地區的夷狄落腳,也就是說他在今天的甘肅臨洮(還有西域(新疆)甚至天竺(古印度)之說)一帶歸隱山林,整日打坐煉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史記》說他活了160多歲?)在臨洮嶽山超然臺白日“飛昇”。也就是說,他最終得道成仙了(民間傳說)。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首先先簡要說下,老子為何要西出函谷關?

老子曾在東周做收藏館的館長,得以博覽眾書。只是老子生不逢時,周景王去世後,王室起了內訌,王子朝做了叛賊,從收藏室中偷走了很多典籍寶物,逃到了楚國。老子是館長,又是楚國人,豈有不受牽連的道理。他只能逃出都城洛陽,西出函谷關。

再說下,尹喜得到了全部傳承嗎?

尹喜是當時函谷關的關令,用現在的話說是老子的鐵桿粉絲,對老子十分敬重,當的情況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是擅離職守,又處於一個可能受到牽連的尷尬地位,無論如何也難以向朝堂索要關牒,《史記•老子列傳》中記載,“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所以說,尹喜也只是稍受老子點化而已,其天賦資質也無法得到老子的全部傳承。

至於老子西出函谷關後的去向,《史記》言,“莫知所終”。於是,老子出關後的去向也成了歷史謎團,古來學者眾說不一:

一、教化胡人說。《後漢書•襄楷傳》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老子講柔能克剛,出關騎的是性格溫馴的青牛而非以速度著稱的烈馬。胡人是遊牧民族,剛烈好戰,老子出關或許就是用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去教化胡人,只是在西部沒有找到任何痕跡證明此說

二、臨洮成仙說。此說認為老子晚年在甘肅臨洮修身養性,閉門煉丹,得道後在臨洮超然臺成仙。

三、與西去說相反,《莊子》、《韓非子》、《禮記》等古書記載離開周室後,老子並未西去,而是東去回老家(今河南鹿邑)隱居。很多人認可這種說法,因為炎黃子孫看重的是落葉歸根,而且史料中有“孔子問禮”的記載,老子故鄉與孔子故鄉相隔不遠,這為孔子問禮提供了相對便利的交通。不過,現實中沒有切實的證據驗證這種觀點的正確性。

 總之,西出函谷關後的老子究竟去了哪,還需要更多實物和史料證實。


塗鴉吐泡泡

老子思想,中國首位創世神伏羲以來,首位實體文化創造者,人類哲學智慧至今的首座高峰!傳世著作《道經》、《徳經》、疑《周易》《彖辭》(另有專述),含《史記》、《文子》、《莊子》、《抱朴子》、《鬼谷》學等系統中。因其首解宇宙本體本源與先天八卦生全息文脈、成眾妙之門,倡革故鼎新,落點親民而居濟世之本,哺帝之師。"無為而治"被中外史學公認造漢"文景之治"和"強唐盛世",美國有學者稱:"美國和漢唐盛世一樣,是靠道搞好的"!西方恩格斯、黑格爾等大批學者、政要對老子思想大力認同與推崇,法國學者明論古希臘及西方哲學受老子思想影響。這基於老子作為中國在公元前五——六世紀的"道學"拓荒者,自然而成西方近代的世界哲學概念始祖地位的認識。

對於這個全世界共識推崇的光輝思想體系的汲益研究,成為了人類智慧樂道的共土。她的形成和來源?"正史"就漢史學家司馬遷留下"出關而不知所蹤……"

中華五千年文明看寶雞,就是說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以古陳倉今寶雞為半徑,在五百公里範圍內生髮展開的!老子西行真實性能不能再次從寶雞找到鑰匙打開?寶雞老學界也歷經了漫長的探索,在成立了寶雞市老子文化研究會後,在全國老學界的支持下把這項重要節點性工作排在重中之重,其中感召申請中國老子文化研究院邱鋒院長等一年三次到寶雞視察調研。終於促成中國老子文化研究院,寶雞市老子文文化研究會"2017中國寶雞.老子文化與大散關學術研討會”、"中國寶雞.老子西行蹤跡文化學術研討會"(學界俗稱寶雞兩會)的成功舉行。

在寶雞“兩會”上,研究會向各位專家學者彙報了親臨安微、河南鹿邑、河南洛陽、河南靈寶函谷關、陝西周至樓觀臺、寶雞的老子道學文化史存現狀、甘肅天水、渭源、隴西、蘭州、臨洮這一獨特的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清楚老子歷史文化帶及存跡情況;老子出寶雞散關(包括臺灣版)數份歷史文獻,寶雞實景太白"青牛洞"道觀、天台"伯陽山"、史料記載"尹喜故宅"、"通仙關",與甘肅相連的"伯陽川"、"伯陽穀"、"伯陽水",寶雞與天水鄰域歷史上曾設的"伯陽縣"(現存伯陽鎮)情況;寶雞市老子文化研究會對西安博物院藏老子西域今克什米爾"歸邦"後代"李誕墓誌銘"的初步研究意見。會議認真研討認為:老子出散關蹤跡明晰;寶雞老子後世道傳學子馬鈺(丹陽)、邱處機、張三丰、任法融修真創龍門全真,三豐太極成就豐碩,現存客觀;"李誕墓誌銘"信息對研究老子西行及西域行蹤亊關重大。中國老子文化硏究院院長與組委會會中確定:及時展開老子西行尋蹤考察研究。

從活動構思,論文組織,課題確定眾多環節僅三個月高效就緒。

中國新疆"老子西行尋蹤考察(應新疆方面提議加"佈道")學術交流會由全國老子道學研究會支持;中國老子文化研究院、新疆阿克蘇市人民政府主辦,包括寶雞市老子文化研究會在內的全國主要省市老子文化研究機構協辦,於2017年9月25日在阿克蘇市開幕。實踐考察研究經阿克蘇市、塔里木盆地、阿拉爾市、古龜茲國庫車,世界第二塔克拉瑪干沙漠、和田市、喀什市、烏魯木齊市於10月2日結束。

活動呈三大特點:考研層次高,國家一級協會和中國老子文化研究會主要領導親自帶隊,60一近80歲專家為主體,有30幾歲學者參加;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阿克蘇、阿拉爾、和田、喀什、烏魯木齊市重要領導親自參會,主持和歡迎關心支持;阿克蘇市道商企業家鼎力支持承辦。

學術和研究信息突破:一 據會議承辦方代表和新疆學者介紹,新疆道學存跡豐富,史今從未間斷,克什米爾和印度觀廟有眾多老子文化存跡;二 和田等地上圓下方類"佛塔"與烏魯木齊市文物保護單位"紅廟子遺址"道士塔造型一致,而與純圓型什伽佛塔顯別;三 塔里木盆地、和田、喀什等地出土的馬錢(道幣),至今沒有中土對應的年代朝號,該類幣多與漢字和佉盧文同用,而佉盧文也非印度規字,錢更對不上印度年號;四 此類懸題印證前廣東社科院院長羅尚賢等專家據史料和歷十二年考證結論:老子離開中土春秋戰國西行後,在西域一帶(漢稱50國)建立了莊子稱為的"建德之邦"的浮屠邦(道、教)社會,至產生中國道教、佛教、西方教等邏輯推論。 五 新疆阿圖什莫爾佛塔及禪壇,《道藏》有記載,中國道教產生的時間結合《道藏張道陵傳》將張道陵記為"第六代外孫,應該大大的推前,而阿圖什可能是中國道教的聖地。阿圖什的“三仙洞”,當地記載洞曾供多位佛像,力論西域古時仙、道、佛是不分的,這和印度教士修道成佛,他們也尊稱老子為佛是相吻合的。在這次考察中,廣東社科院柯可教授等發現“三仙洞”右側河谷臨崖負陰抱陽疑似三仙道場和老子像,增加了此跡研究和開發保護價值。老子為什麼辭無望的東周西行而不是東行、南行、北行?陝西長安現樓觀臺附近曾有西周的采邑,西行岐山有徳治天下的周禮之鄉岐山可考,寶雞天台山有炎黃二帝蹤跡可尋,古秦隴西有伏羲禹黃覽,通過西域無為而治建邦偉大實踐,最終構成老子亙古斷後的偉大光輝思想體系。再回讀《道德經》詩界語境,可以排除對老子思想"地外智慧"說,抄記說、急應說等傳統認識。

塔什庫爾幹,現存石頭城,被稱為"世界上最後的君子部落(老子浮屠邦的顯著特徵),一是抓好西域地區的專業深入研究,二是加強老子"崑崙實驗"的梳理,三是加強阿、印、中亞老子蹤跡文化的拓展研究,應立項為國家文化戰略,使石頭城不是人類歷史的最後君子部落!

寶雞市老子文化研究會會長 易渲承


心齋道人

西出函古,這個詞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任何解釋都只能是猜測,只是看那個猜測更合理一些。

給我的第一感覺,那裡是一個即將誕生偉大帝國的地方,我由此就想到了秦國。

其實函古關在歷史上總是和秦國脫離不了關係的,如果你細究一下老子的出身,出生年代,和他以及他的國家的命運,就能看出,秦國是西出函古目的地的最大可能。

看到有人說老子是楚人,老子知道一定會生氣的,雖然他可能是世間最有涵養的人。

因為他的國家陳國就是被楚國給滅掉的,曾飽受戰亂之苦的他對楚國的印象是及其深刻的憎恨,因為他的家世本該使他幸福美滿的度過一生的,然而楚國毀掉了這本該屬於他的一切。

任何一個人,只要看過道德經,就能看出這絕不是一個只經歷了衣食無憂,幸福美滿的人能夠寫出來的,它包含了從幸福到悽慘的變化無常,包含了從起初對這種無常的憤怒,到無奈,到習慣,到順從,到理解,的整個心裡變化過程。

其實很多宗教要求人們控制甚至放下的無非是酒色財氣,但是沒有經歷過誘惑,又怎會知道誘惑的傷害和傷害的威力。除了耶穌,很多宗教的創始人都是經歷過人生頂峰的,他們經歷過極端的酒色財氣,所以才真正看透了它們。不過耶穌和蘇格拉底一樣,他們的死換來了日後的神,因為人們容易相信以死來捍衛和證明的真理。(雖然沒有永久的真理,它們都有時限性)。

呵呵,扯了這麼遠,我是想側面解釋一下老子去秦國的心態。當然這就必須從老子的誕生和他誕生時的家庭背景以及國家背景說起了。

老子的祖父本是是曲仁裡村的一個有數百畝良田,上千貫家資的李員外,兒子是少員外李乾,在洛陽附近當過幾個月小鄉官,受不了拘束,辭官歸裡,此人非常大度,但也揮霍無度,妻子李氏不但貌美,而且大善,見李乾揮金如土,便勸說他:如此揮霍,早晚敗家,如其自家浪費,不如行善傳名,也能給後代留一片福廕。她主張自留幾塊地能夠勤勞度日,其餘田產悉數送於窮苦之人。

李乾本就大度,經此一說,心血來潮,當真散盡家產,人們感激不盡,李家成了公共恩人。

後來,李氏懷孕,李乾走遠親醉酒失蹤,據說李氏直懷了十一個月才臨產,由於胎兒過大,保大人保不住孩子,如果想保孩子,也就只能切腹,大人必死。最後李氏選擇了犧牲,保住了孩子。村人同聲舉哀,將她葬於一裡之外渦水之濱,樹碑立祠,(水經注:渦水側有李母廟,廟前李母冢,冢東有碑。)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寫下中外皆知的道德經的老子(道德經在國外有40種譯本,除了聖經,沒有任何著作能夠與之相比,老子因此被列入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百人榜)。

但是當時的老子確實是靠了父母行善的餘蔭,村裡奶孩子的婦女都原因喂他,但是他唯獨喜歡一個外來戶叫老萊的夫人的奶,據說老萊夫人四十有餘,剛生下一女七天夭折,奶水充足,於是就收了老子為兒。

老萊原籍宋國,周天子簡王一十三年四月,楚共王聯合鄭王伐宋,用魚石等五家大夫做嚮導,佔領彭城,到了冬季,宋成公派大夫老佐圍攻彭城,魚石迎戰,被老佐打敗,弟弟魚堅也被老佐之子射瞎了左眼,魚石心中懊惱,放言老佐:日後定要親手射殺老佐之子,並把其故里所有姓老之人殺光殺淨,教他粒種不留。所以其家鄉姓老之人盡皆外逃,老萊就是其中之一,他因此就來到了陳國苦縣歷鄉曲仁裡定居下來。

老萊剛剛喪女,又忽添男丁,自然非常疼愛,覺得老子耳大且好看,就起名為老耳,老萊夫人卻說這是李氏為李家留下的一條根,咱們受過人家的恩典,不能教他賣姓,就叫他李耳吧。老萊從此也沒有稱作李父,而是讓李耳叫他叔父(後世傳為老子,大概因其叔父姓老,加上他出生時上唇胎毛重且白,又傳說他是拱破母親肋部跳出,其實應該就是切腹而產)

所以傳說不是憑空捏造,一切應該事出有因。而且當時據說周靈王也是生時有髯,此為祥兆。

此時的苦地歸陳國,陳國是楚國附庸,被射瞎獨眼的魚堅從宋來到陳國,路經苦地,姦淫燒殺,無惡不作,並且見了姓老的必殺。這時恰好官府派里正何崇恩登記戶口造冊,這個人很有德行和威望,就把姓老的人改姓李,而老萊感激不盡,以後就叫做李萊。

此時的李耳是幸福的,父母疼愛,鄉親關愛。雖然窮,但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富貴"只是一個詞而已,什麼也代表不了。而且能在歷史上永久留下一筆的人,可能從小就不會太一般,大一些時經常會問一些為什麼有人窮,有人富,為什麼富人不管窮人之類的話。讓老萊夫婦大為驚訝,認為這個天生愛問為什麼的孩子不是一般凡人,不能讓他在戰亂的田間埋沒,就拖當地的趙五爺領他拜了一個據說知識淵博,卻心性淡泊的先生常樅讀書。

常樅非常喜歡李耳,以前也聽人談論過李耳的身世和不同於常人的聰慧。決定免去他的費用,(其實不過是一些日常用度)。

李耳在常樅的所有學生裡是最刻苦,最優秀的,終日沉浸在河圖,洛書,八索,九丘等等這些知識海洋裡。直到公元前556年,晉齊大戰,十二國助晉,戰爭波及常家坡頭,李耳的求學生涯暫停。

李耳不知不覺的隨著光陰的翅膀,悄無聲息的來到了成年世界,已經二十四的他度過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為他的學識增長提供了很好的氛圍,也奠定了他一生作為的基本方向。他決定做一個能影響世人的“好人"。而且異於常人的智者即使從日常的炎涼悲歡中也能體會到深刻的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的規律痕跡。

如果想讓一個人有非凡的成就,就應該給他一個非凡的經歷。李耳也在公元前545年迎來了他的第一次劫難。

楚再次伐吳,向秦國借了兵,然吳防守嚴密,楚未能如願,就回師侵鄭,天下離亂再起,並波及了曲里仁。一些土匪以吳國的名義搶掠陳國,以報復楚國。李耳親眼目睹父老鄉親死傷遍地,自己也被迫背井離鄉,據說被趁亂作惡的土匪之類俘獲,每日親歷的不是棒打,就是刀砍,又飽受飢寒之苦。這些生死經歷為他以後洞察世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

而且據說最後還是最後眾人合力,造成土匪內部造反,殺了一個匪首,才逃出生天。回到曲里仁的李耳,聽說自己的叔父已被殺死,義憤填膺之際,黑壓壓的匪兵包圍了苦縣。李耳以他的才智和守軍聯手退了匪兵,一戰揚名。

此次卻敵,使李耳感受到了最底層民眾的力量,可能他由此想到了水。也讓他感受到了善惡的真實面目,可是既然天賜蒼生善良之心,為何又讓蒼生同生了許多醜惡之態?也許他至此開始向天發問,目光已居於至高處,細察世間百態。

時光荏苒,李耳不知不覺已經三十有餘,他經常到曲仁裡東南三里外歷鄉溝旁野柳林邊思考他的天道問題。

在公元前539那年,三月三這天是當時陳國民俗文化裡的上元節,是一個男女相會的思春之日。

李耳被男女之情所染,回想已故父母,感慨生命無常。

直到夜晚來臨,繁密而清朗的群星佈滿藍色夜空,李耳不禁被那浩瀚宇宙的神秘,無法究底的蒼穹深深吸引,但他沒有意識到,他即將發現一種奧秘的不可思議的東西,他只是朦朦朧朧的想要寫一部屬於自己的學說。

然而命運的另一隻觸角伸向了李耳內心深處,他在三月四日遊紅石山,經過苦縣城西,順便看了東門裡邊的蹇叔故居(百里奚所薦秦穆公的上卿)。邂逅了他的愛情,一個蹇姓女子。

她的祖輩居住在鳴鹿村(今鹿邑縣城),蹇叔的隔牆鄰居,她的父親和李乾是故交,一次酒後和李乾定了娃娃親,事後也沒在意。後來李乾家境敗落,李乾失蹤,李氏難產而亡。十年之後,蹇母生下玉珍,之後夫婦雙亡,其財產落到叔父手裡,在她19歲那年,被世代為官的百里軒(百里奚後代)看中,她叔父為了攀附官宦,就把她許配給百里軒的兒子(據說有殘疾)。她以死相逼,將婚期推後三年。

由於以上原因,李耳的婚姻並沒有得到蹇叔父的應允,但由於李耳的聲望,又沒有追究,他們極有可能是私奔,據說後得一子,名李宗,不久蹇女被百里軒所害。

公元前521年,李耳已經五十一歲,已是一個滿面垂銀,霜染兩鬢的和藹老人,兒子李宗從小就送於沛地姑母家。

這時人們尊稱他為伯陽先生,老聃先生,由於他一直潛心修學,隨著他學問和修養的增進,已經是名滿天下了。很多人不遠千里來拜訪,很多人拜訪之後被他函深無低的內裡所折服,紛紛求他設壇講學。

一次他去沛地探親,順便拐往巷黨助葬,偶遇魯國孔丘,二人都是慕名已久,交談甚歡,孔丘強烈建議老聃設壇講學。

此後老聃為了驗證自己尚未成型的學說開始不設壇非正式講學的方式推廣自己的哲學理論。慕名而來者甚多,文子,龐奎正式拜師。“樂極生悲,否極泰來"大概就是那時傳出來的,並以此收服了目中無人的才子蜎淵。

然而老聃講學時一次論“變"得罪了苦縣縣正(變是天下規律,無法逃脫,無法抗拒,即無情,也公道,貧窮的人無法抗拒,富貴的人也無法抗拒)。稱為階下之囚,後又被新縣正燕普釋放,並敬為上賓,請他留在縣裡輔助。老聃婉拒,據說燕普含淚送別。

後又因助燕普破黃金案被周天子得知,送來一手札:李聃見札,旋來周都。

從這份手札我們就可看出周天子的可憐處境,一個天子給本朝庶民下旨,竟然用周都,可見已將自己降低到諸侯之位,老聃雖名義上是周朝子民,其實是獨立屬於楚國的附庸,陳國。天子下旨,名為聖旨,其實已經失卻了神聖的光環,天子自己心裡已經自認不聖。

但是他在老聃的心裡是十二分神聖的,他跪接天子書札,憂喜交加,即刻動身面聖。

其實二十年前,他就立志,要建立一個益於人,益於天,廣到不可再廣,深到不可再深的學說。但是他要求的範圍太大了,以致這項至今仍無法報出名字,理出頭緒的學說,停在空泛的偉大志願裡無處著落。此刻即將來到志士仁人林立的天子身旁,會對他有所幫助嗎?

進入周都後第一個晚上老聃就受到景王的哥哥姬如公的來訪,方知自己是受到了他的舉薦,原來姬如公路過苦地時曾聽說老聃的事蹟,又走訪多日,覺得老聃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治國之才,故舉薦給景王。

然而第二天一上朝就發生了一個老聃意料不到的事情。景王的意思想讓老聃留在朝中做事,可老聃今生志在治學,最後景王竟然大度的想出一個兩全之計,給了他一個管書的差事,然後在正殿議事之時做個記事。

平心而論,景王對老聃的待遇是不錯的,身無品級的老聃的辦公之處是其餘大小官員都不可居住的宮牆之內。

三六九日的正殿議事到了,老聃立在景王身旁左前側,雙臂拖著一塊白色木板,木板被滑膩之物塗過,議事時記下內容,回去謄寫後還可以擦掉。

這次會議是天子故意安排的金殿擴大會議,因為各諸侯越來越不受天子控制,有些大國不但幾年都不向天子納貢朝拜,而且還想讓小國向自己納貢,有時幾個大國同時向一個小國索供,使這些小國不知該給齊國,還是楚國(事齊乎?事楚乎?)景王為了維護表面權威,事先安排簾內公卿級別的大臣,就此事各發表意見,達成統一,使小國不向大國納貢,各國都要按期向周天子朝拜納貢。所以這次人特別多,但是諸侯來的並不多,除晉國傾公和宋國元公外,大國都沒來人,吳國和楚國只派了使臣,小國們雖然願意來,但是自己附庸的大國沒點頭,不敢來,自己斗膽來的不多。

讓老聃想不到的是景王竟然以近乎巴結的語氣和到場的諸侯們套近乎,然而他們竟然冷冰冰地不屑一故,尤其楚國使臣竟然漏出反感的神色,一些小國雖然倒是表示了幾分熱心,例如騰國和頓國就是如此。

景王雖看在眼裡,卻故作不知,繼續請大家對納貢之事發言,安排好的發言之後,出現了冷場,後晉傾公為了圓場,說當諸侯的,應該向齊桓公尊王攘異那樣,按時向天子朝拜,按時納貢。

宋元公說話比較直:怎麼才是尊王,就是向天子朝拜,怎麼才是攘異,誰輕視天子,我們都反對他,但是有些大國自己不朝拜,納貢,還讓別人到他那裡朝拜納貢,這怎麼行呢?

這些話引起大國的反感,但是也向一堆乾柴碰上了火星,一下點燃了,騰國國君說:這確實不合理,我們本該來此納貢的,卻強迫我們納貢給他們,然後還要來這裡納貢。然後是頓國,,,,

那麼老聃再想什麼呢?一個天子,不會對下屬國有真正的歹意,然而面對膨脹的諸侯,謙禮反而遭冷遇。老聃感覺有些累,就蹲下身子,他想,你們無非就是一個利字,但是圍繞著利的眾人,究竟誰是誰非,顛倒一下位置,他們或許又變成那個位置的態度,看來是非無法定論,我只管記吧!

景王看見老聃累了,一方面不忍,一方面也想借機下臺,說:老聃諾大年紀,立於殿前記事,苦不言苦,累不言累,朕甚感佩,今日後,朕為你一人改動記事規矩,凡你記事,可以背靠龍柱,由立改為坐。朕封你為柱下史。"讓侍官搬來烏木書幾放在龍柱前,老聃含淚謝恩。

從此柱下史成了議論的焦點,老聃卻故意做了一個龍柱模型的髮簪,使無論是誰一見到就知道他是柱下史。

這些議論的人裡有很多是內心歪曲的,就故意找茬難為老聃,老聃憑著他滿腹學識和洞察世事的智慧一一化解,更令眾人信服。

九月初九,重陽節,老聃被正式任命為守藏史,潛心學問不說,因為身處王室,所以更高的視野使他對自己的學說產生了疑問,思考良久,立下決心:停止以前的既成觀點,在這紅塵的最高處重新經歷世事,去掉情緒和框架,進一步,再進一步客觀冷靜,才能使學說無謬誤。如果找不到真正的全真之道,寧願今生不再開口,不再動筆。於是他向自己的學生和信徒宣佈:我已是個沒有觀點的人,我的學說因“遏"而“止"。

公元前520年秋,景王駕崩,但是駕崩前改立了世子,立了長庶子朝,廢了王子猛。

自此天下大亂,各諸侯臣子黨派林立,酷殺四起。最後周王朝分裂。

其間有人問老聃:你怎麼埋頭事物,不問天下興亡。

老聃冷言:隨他們去吧,那些人只是打著為天下蒼生而戰的招牌而自己從中謀取利益的“英雄"而已。

其實當時沒有捲入是非的官員不再到王宮去,都躲在家裡,老聃起初是冒險堅守守藏室,而且繼續做一些必要的業務。但時局越來越亂,他就和侍者一起在門上加固不少門禁系統,將一些無法停止的業務拿回家處理,但是他一直為周朝的社稷和守藏室那些書擔憂。於是找了幾個比較信得過的人一起把所有書籍搬到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密室裡。

果然不久,王子朝投靠的尹固派軍隊來搶書,因為那是天下頂級智慧的象徵。

軍隊逼迫老聃交出書籍,老聃誓死不從,因當時老聃名氣太大,軍隊也不敢殺他,況且他是周天子親封的柱下史和守藏史。無奈軍隊開始大肆搜索,終於找到書籍,因局勢危及,他們匆匆將他們認為有用的書籍全部搶走。

後來敬王在晉國的幫助下回到成周(洛陽),王子朝逃亡楚國。老聃因失去典籍丟失職務,就自己回到了曲仁裡。

公元前509年,敬王將老聃召回,當時他已經六十三歲,卻又重新開始了朝中生涯。敬王召回老聃的目的,和老聃的心中所念一樣,一 徹底恢復守藏室,至少基本恢復。二 實現他畢生努力的抱負,這是更重要的。

公元前505年,老聃六十七,敬王派人到楚國殺死王子朝。

公元前504年以前王子朝的羽翼謀反,聯合鄭國,先後向周朝六個城池發動進攻,晉國出兵勤王。

公元前503年,王子朝羽翼再次謀反,晉國將敬王送入王城(陝州)

公元前502年,叛亂平息,敬王回都,老聃七十歲。第二年,也就是七十一歲時老聃又受到孔子的拜訪,並帶了一隻大雁作為禮物。

此時孔子五十一歲尚未真正懂得周禮(五十一尚未聞道)。而此時的老子已是須發皆白,且對周禮十分精通,道德高尚,教人之師已是當之無愧。

這次孔子是持弟子之禮來向老子求教周禮,樂,等等,據說相談甚歡,令孔子十分欽佩,欽佩到什麼程度?一句話:朝聞道,夕可死矣!

孔子的弟子問他:老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對於鳥,我可以用弓箭。對於魚,我可以用釣鉤。對於獸,我可以用獸夾。但是對於龍,他能潛水遊四海,乘雲上青天,我捉摸不透,也捉不住他。我想老子先生就是龍吧!

公元前499年,老子七十三歲,經歷了這麼久的王室之亂,老子對自己的學說已經有了一個大概輪廓,王朝守藏室的恢復工作基本完成,而周朝已經衰微的就像一個小小諸侯姬家小朝了。老子感覺再待下去已經沒有必要了,二月十五寫出辭呈,正式告老還鄉了。

回鄉三天,老子就想開始立說之事,同時開始想著隱居了。他覺得向他的地位,名聲,身份,只能隱寫,也絕不胡寫。

公元前484年,老子繼續入山隱寫。此時天下仍是大亂,然而爭兮,鬥兮,無心問兮。老子一直埋頭注說,直到公元前478年,據說寫好的錦卷,已經快摞滿一屋子。

但就是這一年,楚國出現白公之亂,被壓迫已久的陳國趁機伐楚。可最終白公之亂被平息,楚國開始伐陳,楚兵懷著復仇發洩的心態進入陳國,燒殺搶掠,無所不為。

這次戰火很快波及曲仁裡,就連老子隱宅也被路過的士兵燒掉,但當時老子並不在屋內。

眼見數十載心血付之一炬,老子心灰意冷,暫住渦北朋友家中。但他已經九十多歲,見到的太多,明白的也太多,所以並沒有太痛苦,不過他畢竟是人,對楚國耿耿於懷。他對朋友說道:陳國國君,苦縣縣正,已被楚軍殺死,陳國版圖已經歸楚,陳國人已經是亡國奴。而且楚國換掉了陳國的全部官員,也不再任用陳國舊人。而且吳國最近也很瘋狂,不僅向齊國爭霸,而且也向晉國爭霸。且晉齊,齊魯,吳楚之間,明爭暗鬥,互相角逐,中原地帶不宜久留。唯函古以西地面上,秦國的秦悼公正集中精力修理國政,發展生產,那裡局面比較安定。所以他準備西出函古入秦。

他入秦一是那裡比較安定,可以講學,二是為了滅楚。

他曾對弟子說,楚國懼怕吳越,不會往東發展,滅陳後他會向西北發展,如果秦國強大起來,楚國無法西進,東南有吳越,會腹背受敵。且函古以西,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又有險關,可守可攻,人心安定,我若說動秦王,學說會在秦廣為流傳,如秦得天下,等於天下流傳。

公元前478年夏,一騎青牛託著九十三歲的老子,但並非只他一人,十六歲的徐甲牽牛,三十歲的庚桑楚揹著行李,開始了西行。

函古尹喜年輕時曾向守藏史老聃借書並求教,對老子的學識品德十分欽佩,此時已經聽說老子西行,早已等的心焦,並囑咐手下,白髮,白眉,騎一青牛的老人路過,不可放他過去,速速通知與我。

接下來的尹喜苦求老子留書,我就不再多說,其實當時老子確實提筆無處著墨,我們想象一下,他的一生,心儀的周禮,天子被毀滅,侮辱,他的苦苦追求,數十年心血一炬灰飛煙滅,到現在,一個九十三歲的老人,仍是萬事皆空。讓他如何下筆,如何評論世界的是非曲直! 唉!道可道,非常道也!

可能就在這一刻,一篇包羅萬象,涵蓋宇宙的深邃哲理瞬間成型於老子的腦海。這篇文當時是沒有名字的,後人感受文中的博大精深,故取名道德經。

據說後來老子求見悼公,而此時悼公已是重病,就報於太子,太子久聞老子大名,但又恐影響父王身體,不敢告知,自己一人接見老子吧!又恐瞞過父王不妥,最後回信說了悼公有要事要辦,請明年二月再來。 這樣雖是推後,卻定了時日,不為晾人。

第二次老子再次求見時,悼公仍是病重,而老子的五千言著文已經轟動朝野了,而此時的太子就是後來的秦厲共公,他認為老子之言只利於庶民,而不利於王候。所以最終老子也沒見到秦國國君。

老子這等智慧,很快就看出原因,於是在一個館舍開始匿名講學,除館舍老闆,別人不知他就是老子。

但是後來徐甲和老子二人離開咸陽六年,不知去向,給塵世留下一個迷。

直到公元前471年秦國扶風發生瘟疫,老子重出,遍請名醫撲疫,自己卻因勞累過度於七月二十一日離世,時年已過百歲。


li194773012

老子就是西遊記裡的太上老君,他西出函谷關來到了火焰山,認識了鐵扇公主,老子掐指一算還有一段情緣未了,於是和鐵扇公主做了夫妻生下紅孩兒。後來天庭重建,老子不得不上天,又放心不下妻兒,於是留下青牛在凡間照顧母子倆,名義上是夫妻,實際上是主僕。青牛也就是牛魔王,雖和鐵扇有夫妻之名,卻萬萬不敢行夫妻之實,孤苦寂寞之下外面養了房小,也就是玉面狐狸。這也就解釋了紅孩兒為什麼能使三昧真火,他爹老子就是天底下頭號玩火的行家;也解釋鐵扇公主這樣一個毫無來歷的女人為何擁有芭蕉扇這等鴻蒙至寶,老子是鴻鈞弟子,當年分寶巖上拿的,一同取走的還有金鋼琢。孫悟空知道這一節,這等機密自然是老牛告訴他的,當年他們可是好兄弟,牛魔王經常向猴哥訴苦。孫悟空借取芭蕉扇鑽進鐵扇公主身體,又揍了紅孩兒一頓,報了當年煉丹爐之仇。老子心中雖然恨得牙癢癢,卻無可奈何,因為這事不光彩,不過孫悟空也怕老子報復,雖然他出師從菩提老祖,修的是道,但最終不得不託庇於西天佛祖門下,做了鬥戰勝佛,就是因為老子在仙界實力太大,有一百種方法將猴子挫骨揚灰。


朗州司馬

從歷史層面上看,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道教的傳統觀點,認為老子由此飛昇成仙。

而在民間,流傳更廣泛的就是老子化胡的傳說。這種說法認為,老子西去之後,化身成為釋迦牟尼,教化印度人。當時將印度人視為胡人,故稱化胡。元代的時候,佛道辯論以道教失利告終,道教的典籍被大規模的損毀。而涉及老子化胡的典籍,更被佛教徒痛恨,更是悉數焚燬,一件未留。因此此類典籍在元代以後就未能流傳下來。近代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掘使得化胡經的殘卷出土,後人才得以瞭解歷史的原貌。近年來,又在日本的某寺廟中尋獲了化胡經的原本。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文本。

對照多份原始材料,可以發現老子化胡經的內容不同版本有顯著差異。因此,存在多位作者。換而言之,這種說法在早期的時候有廣泛的支持者,不僅僅是道教徒,部分佛教徒也持這種觀點。佛教徒開始激烈反對這種觀點應當是佛教發展較為興盛之後。此外,敦煌經卷中還有老子化為摩尼的說法。這種說法很有可能是由摩尼教徒提出的,可見以老子為紐帶聯繫中外宗教的方法,並不僅限於佛教。所以說這是外來宗教早期傳教時努力融入中國的一個表現。

元代以後,化胡經雖然不復存在,但是這個傳說的影響力依然還在。明代中後期寫成的小說西遊記收服青牛怪一節當中就明確提到了老子化胡的內容。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老子西去之後,在史籍中就沒有任何確切記載。但是這種空白卻為中外宗教交流提供了一個絕妙的素材。這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機緣吧。


zyb38537240

老子那樣高的思想境界,與自然相合,抱宇宙至理,應是來去自由心體無滯。不知所來,不知所去,甚至說看破時空的真相。單論老子去哪了,這沒太有什麼意義。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此不可能得到全部傳承,我認為有兩方面存在著傳承的流逝,第一是,老子自己領悟的道強行化成文字語言 ,難以呈現全部玄妙,道德經只是老子那個思想境界一個自然至理的指向。這是第一部分損失。第二是,通過老子的語言和文字傳遞給尹喜時,尹喜的領悟到的,未必是老子言書之最根本的意思。這是第二層可能損失。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精深處只能自己覺悟,而後悟者自得。很難看到一種聖人覺悟者後續有穩定連續的同種覺悟繼承者。所以慧心只能自悟自得。如果是說道是月亮,道德經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尹喜看的方向對不對,又看到了什麼深度的月亮,只有他自己知道。


體悟聖賢

老子出關去了天竺後來化名佛陀,所以才有後來的佛道同宗 《道無為》 牡丹吐芳馨, 徒招蜂蝶交侵。 鳳凰引清音, 又惹弓槍齊鳴。 芸芸紅塵客, 爭強好勇求功名。 焉知乾坤道, 無為是真經。 彩筆描空不受染, 利刀割水了無痕。 渺渺沙洲孤鴻影, 出世亦作入世人。 《問禪心》 雲影駐潭中, 不見鳶飛魚躍空。 暴雨打窗東, 難聞波平浪靜風。 愚夫子,誤殘身, 物障心魔醉功名。 莫道不修禪, 飛花落空門。 面掃十層甲, 胸滌萬丈塵。 觀音,蓮花吐真情。 禪定,木魚見我心。


瀉爐下人

個人感覺寫出道德經,應該不是在逼迫的情形下寫出的,倒是有 可能尹喜見得老子後,請求老子留下一二才寫出的,這時候就留下了咱們中國的鉅著道德經

然後就騎著一頭牛向西行了,就沒了詳細記載,下面咱們就來推斷一下老子的去向

也有很多專業的考古和歷史磚家來推論,但一直並沒有確鑿的證據,我們現在大家一般的說法就是,

出了散關,經過流沙去印度了,然後並在印度傳了教,還教出了釋伽牟尼這個牛X大徒弟!然而也有不少人認為說這一說法只是道教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給虛構出來的。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年老的老子到了甘肅臨洮就停下來了,然後開始了煉丹修道的生活,後來在臨洮超然臺昇仙了直接。

更有人胡猜說那時候除了函谷關治安特別差,老子半路被人打劫了,導致出了意外,給弄掛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老子並沒有西去,二是往東走了,《莊子·天道篇》其中有一段這樣記載,大概說了老子走後就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老家就在現如今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而且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

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

大致推論下來俺個人感覺老子後來退休後回來老家養老這一說法可信度比較大!


谷樸說

話說當年,老子把洋洋灑灑五千言的《道德經》交給尹喜,騎上青牛,從函谷關向西,飄然而去。他到底去了哪裡?眾說風雲,版本不一。下面兩版本較為靠譜。



去了西方傳揚《道德經》

老子為了傳揚道德思想,決定背井離鄉,一路西行,傳播道德文化,追求世界大同,在風蠟殘年,希望實現自己的原想,於是決定從函谷關開始西行,最終點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怡養天年。

至於有沒有達到自已的傳播願想,有沒有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怡養天年,後人沒人見過他,所以不得而知。



玉皇大帝招去天庭任教員

玉皇大帝得知老子著有《道德經》,使人類有了做人的行為規範,於是玉皇大帝心動,天庭眾仙,個個要他指點教異,親力親為,太累了。

人間有位如此教育高人,何不招來教異那些不聽話的刁仙?這樣,天庭便有了規矩。


而那此用法力收回的妖怪,定期舉行學習班,讓老子的道德思想去教育他們,感化他們,希望他們改邪歸正,早日修成正果。洗新革面,重新做人!

至於老子是不是去了天庭,反正他也再沒回來過,後人也再沒有見過他,所以不得而知!

然而,老子的《道德經》卻是人間愧寶,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