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死的冤吗?

生存面子问题

被告韩复榘……不尽其守土职责及抵抗能事,对于本会委员长先后电饬出师应援德州及进击沧州,牵制敌军之命令,均不遵奉;复因敌军渡河,擅先放弃济南,撤退泰安,委员长继令该被告坚守鲁南防地,又不奉命令,节节后退。迄鲁西济宁,后敌军跟踪侵入,陷军事上重大损失。因此判处被告死刑,褫夺公权终身。——国民政府审判韩复渠宣言

韩复渠死的是一点都不冤,蒋介石处决他也是满足了全国抗战军民的心声,更是起到了督促各地军阀一起奋起抗日的决心。韩复渠没有死在山东,而是被老蒋所杀,真的也是罪有应得。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寇以优势兵力迅速占领了平津地区,随后挥师南下,11月18日,日寇攻占山东地区的烟台,韩复渠未放一枪一弹便将烟台拱手送人,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不抵抗”将军。

当时山东教育厅长,著名爱国人士何思源要求韩复渠组织兵力抵抗,韩复渠反唇相讥道“你知道蒋介石什么时候和日本人妥协吗?我们就这几万人,打完了还有什么,华北就没我们的份了”。他作为一个军阀,考虑自己的实力是理所应当,但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实力而放弃国家大义,就像他不知道蒋介石在淞沪战场把自己的精锐部队全都送上去和日本人拼命了。


当时日军在山东的部队不过一个师团,3万多人,韩复渠部缺有8万,加上援军总数不低10万人,然而日寇在山东却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不可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山东是中华民族文脉所在,千古圣贤孔子居所,可怜圣人说“舍生取义”,韩复渠就在孔子脚下,却放弃了“义”。


一树梅花一放翁



1938年1月11日,韩复榘收到通知,蒋介石当晚将在河南省政府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于是韩复榘应邀赴会,结果被军统逮捕了。1月19日,国民党对韩复榘进行审判。1月24日,韩复榘即被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枪毙。

韩复榘在因为放弃山东被蒋介石问责时,狡辩道:“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负的责任呢?”

韩复榘死得冤吗?自然不冤,当然韩复榘肯定觉得自己冤。



韩复榘的质问:韩复榘为山东失守负责,谁为南京失守负责?

1937年抗战爆发后,韩复榘负责的是山东地区的军事防务。在日军进攻山东的时候,韩复榘采取消极应对的策略,然后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又选择跑路,韩复榘当时有没有美化成“战略性撤退”?韩复榘的跑路,意味着将山东拱手相让给日军。1938年1月召开的军事会议上,韩复榘承认了放弃山东的罪行,同时质问,谁该为南京失守负责。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持续了三个月。1937年11月8日,在淞沪战局败势已经没法扭转的情况下,蒋介石决定撤出淞沪,意在移守南京,但是因为撤退过于仓促,竟让日本尾追攻袭,致使撤退成为溃败而无法援守南京。随后,日军急趋南京,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屠杀。

南京失守谁负责?是唐生智负责?还是蒋介石负责?韩复榘的质问,绝对是意在攻击蒋介石。



韩复榘认为自己因为撤退被问责很冤,因为有“不抵抗”在前,南京失守在后,凭什么只揪他的辫子?

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爆发,驻守北大营的近万东北军因严守张学良“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衅,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的命令没有抵抗,将驻地拱手相让给日本。9月19日,张学良继续发布命令“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张学良积极实行“不抵抗政策”,继续撤退,让日军“捡”到了东三省。

韩复榘很不爽,“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与张学良达成的共识,张学良撤退放弃东三省没事,怎么他韩复榘放弃山东,他们便揪着不放了?



蒋介石枪毙韩复榘,韩复榘到底冤不冤?

蒋介石与韩复榘不和是公开的秘密,韩复榘在国民党人缘不好也是事实。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并逼迫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促成国共合作。韩复榘收到消息后,通电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甚至联合四川的刘湘准备发动反蒋运动。蒋介石囚禁张学良后,韩复榘又跳出来了,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蒋介石怒了,你韩复榘什么意思?蒋韩矛盾在韩复榘的挑衅下,终于变得不可调和,蒋介石枪毙韩复榘有明显报私仇的因素。

韩复榘和李宗仁之间的戏码也值得说说。1937年韩复榘弃守济南,退守泰安,这时李宗仁致电韩复榘让他守住泰安,结果韩复榘回电说“济南已失,何守泰安”,这意思便是济南丢了,山东不要了,李宗仁当场气炸了。如果韩复榘守住泰安,李宗仁的徐州会战也许不会这么艰难。

韩复榘曾经说过:“我们有了军队,到哪里都可以自立。”

韩复榘的行为无异于是在自寻死路,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已经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了,他韩复榘死得不冤。



1938年1月,韩复榘在进入会场的时候已经被缴枪了,这点没有引起韩复榘的注意。

在军事会议上,韩复榘被蒋介石问责,实际上这既是蒋介石要向韩复榘动手,也是国民党高层所达成的共识,因为总得有人背锅,韩复榘放弃山东引得国人哗然,最适合背锅。这时候韩复榘最好的应对方式是默认,如果他在会议上公开认错的话,蒋介石反倒不好下死手。但是韩复榘没有领悟,反而与蒋介石撕破脸皮,拿南京失守这事向蒋介石问责,这让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的脸往哪搁?

韩复榘连这基本的政治素养也没有,官场上又处处得罪人,他韩复榘死得真不冤。


吾与吾国

大家觉得韩复渠死的有点冤枉,很大原因是由于他虽然丢掉了山东,蓄意保存自己的实力。可是当时大部分的地方军阀都是持这一想法,而蒋介石却只处死了韩复渠一个人。下面这件事将会让大家做出决断,韩复渠到底该不该死。


时任宋哲元第1集团军参谋长的张樾亭,在战后的回忆录里说到:“1937年冬天韩复渠派人来到豫北宋哲元部驻地联络‘联日反蒋。企图由韩复渠部抢占南洋、汉中,宋哲元部渡黄河抢占陕西,刘湘部抗守蕨门,将蒋介石的中央军阻拒于潼关、三峡以东,逼之与日军决战‘’。后来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提及此事,绝非凭空捏造。

韩复渠此举完全是叛国行为,妄图彻底联合日军打败蒋介石之国民政府,组建亲日的伪政权,保住自己的权力和荣华富贵,其心可诛!



仅此一条,再加其作战不力,不战而弃山东和黄河天险,予以处决,合情合理!


小小狼王

2011年5月15日,北京万安公墓,韩复榘的后人为韩复榘墓换上了新墓碑,墓碑上韩复榘的一生是这样的:

韩复榘,字向方,河北省霸州人。7岁入塾读书,20岁投笔从戎。在辛亥革命中,曾参加滦州新军起义,此后历经讨袁(世凯)、驱张(勋)、倒曹(锟)诸役。北伐战争时期任第二集团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连战连捷,首占北京,始有“飞将军”之誉。38岁任河南省主席,40岁调任山东省主席,41岁授二级上将衔。七七事变后,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在鲁省英勇抗击日寇,所部伤亡过半。1938年1月,因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被蒋介石谋杀于武汉,享年47岁。

这一墓碑生平虽说是韩复榘后人的描述,但敢与所谓的历史说法背道而驰,韩家人此举却也绝非是一味偏袒,不论韩复榘死的冤不冤,他们这一举动至少说明,韩复榘被黑的确实有些冤,各种历史段子中的韩复榘绝不是真实的韩复榘。

那真实的韩复榘是什么样呢?

事实上,韩复榘不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主政山东期间,此人还是很励精图治,很可圈可点的。

1930年9月主政山东后,韩复榘很快就改组了省政府,并提出了“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四项施政计划。分而言之,韩复榘严令吏治要“务使人各清勤,事无拖沓”、清乡要“除暴安良”、禁毒要“密查严搜,有犯必获,依法惩治,期速肃清,以挽政风,而救民命”,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主政山东期间,他制订了《山东省各县强迫儿童入学办法》,将初小人数从1929年的50余万增加到了1933年的100余万。

此外,韩复榘还增设了许多完全中学、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八所乡村师范和四所职业学校,尤其对刚创办的山东大学,韩复榘也是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

单说这四项既除时弊又重根基的措施,如果韩复榘是个粗陋无能之人,他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着眼点。

如果再和当下做一个比较,韩复榘针对公务员出台的一系列规定,甚至能让如今的很多官员汗颜。

韩复榘规定:县长以下公务员出入不准乘坐汽车或人力车;同僚之间不准称“老爷”、“大人”,要称官职或“先生”;不准“浮华”、“侈丽”,要崇尚节俭;不准年关节间馈送礼品;不准机关举行娱乐宴会;不准冶游饮宴;不准挟妓观戏或挟妓侑酒;不准在大街上边走路边吸烟;不准公务员家属佩戴贵重饰品;贪污500元以上即枪毙等。

看到这些,可能有人问了,既然真实的韩复榘是这样一个人,那历史中的韩复榘又为何那么不堪呢?

可以这么说,韩复榘摊上了被黑的各种因素。

第一,韩复榘自身的瑕疵被无限放大了。韩复榘这人有个喜好,他喜欢亲自接案问案,但韩复榘问案确实有主观武断,感情用事,三言两语,粗枝大叶的毛病,虽然出发点是想为老百姓主持公道,但结果却搞出了不少冤假错案。

经民间一发酵,韩复榘的形象就被歪曲了不少。

第二,韩复榘很不幸,他摊上了一个奇葩前任张宗昌。关于韩复榘的很多历史段子其实都是张宗昌干下的荒唐事。韩复榘之所以被编排,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山东、天津一带的大鼓、相声等民间艺术太发达了,一帮民间艺人为了所谓的喜闻乐见,很时效地恶搞了韩复榘。

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就是个典型,老百姓总喜欢把民间艺术当历史铭记。

第三,韩复榘被杀后,他遭到了官方文人有组织的抹黑,可怜的韩复榘,身后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篇幅有限,关于韩复榘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此就不细说了,但有一点仍需要额外强调,韩复榘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很多民国时期的文化大家甚至视他为难得的儒将,少见的学者型将领。

拂去韩复榘身上被黑的部分,接下来咱们来谈他死的冤不冤。

性格决定命运!这条法则在韩复榘身上体现的特别鲜明。

西北军内部有个说法,在韩复榘的字典里,没有“怕”字,这个人有“犯上”的毛病。

最终被杀,从某种角度上讲,韩复榘也是死于“犯上”。事实上,他犯上的事可不是一桩一件,而是很多桩很多件。

当年发动“甘棠东进”,率领一万子弟兵,他敢与十几万西撤的大军背道而驰,擦肩而过;冯玉祥雄踞北国,如日中天时,他敢于离他而去;中原大战结束,西北军土崩瓦解,冯玉祥走投无路,他敢把冯恭迎到泰山,完全不顾蒋介石感受;石友三被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正、副总司令联手打垮、通缉,只有他不怕结怨蒋介石、张学良,把落魄的石友三藏进山东省政府;七七事变后,当时备受官方与民间误解的张自忠逃离日本人控制的北平,首先收留张自忠的又是他——

在那样一个乱世,这样一个不屑“小忍”的桀骜不驯之人,其悲剧就是迟早的事,从这个角度讲,韩复榘的死不是冤不冤的事,而是性格宿命的事。

用刻薄的话说,他那是对错不论,作死难活。

当然,韩复榘被杀也绝不仅仅是不抵抗,丢山东那么简单。

先说韩复榘被杀的两个重要诱因,导火索。

第一个导火索是他和蒋介石的私怨。

1936年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韩复榘在此期间不管是私下的表态,还是公开发的电报,对老蒋都极其不友善,可以这么说,西安事变让韩复榘与蒋介石之间的嫌隙完全公开化了。

站在老蒋的角度,韩复榘在西安事变期间暗地里朝自己捅了刀子,睚眦必报点,这就是死罪。

第二个导火索是他和李宗仁的私怨。

1937年8月20日,国民政府颁发四个对日作战指导方案,在第一号训令中宣布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第五战区即苏北及山东省。在韩复榘看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非他莫属。但是,蒋介石却突然宣布长期反蒋的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韩复榘为副司令长官。

韩复榘不服李宗仁,屡次用傲慢且拒听指挥的做派让北上指挥的李宗仁颜面扫地。

韩复榘怼人堪称一流,当年他怼李宗仁的两封电报虽然很霸道,却也激起了李宗仁的愤怒杀心。

一封电报,韩复榘声称,“全面抗战,何分彼此”。

二封电报,韩复榘声称,“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1938年夏,国民党在汉口召开特别代表大会时,何应钦就说过,韩复榘被杀,主要是因为他不听命令,擅自撤退,影响军心。特别是他得罪了李宗仁,李宗仁告他不听命令。

而如果抛开私怨,韩复榘在抗战和弃土间具体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客观地说,一开始韩复榘还是积极抗战的,但随着对日军军事实力的认识以及内部倾轧的刺激,他确实走向了不顾大局,擅自撤退,一味保存自家实力的极端。

韩复榘这人有个致命弱点,他总是抛开大局上的意义,用小格局上的小道理与上头争锋相对,表面上他挺有理,实质上确实乱军心,坏格局。

对于他的擅自撤退,韩复榘是有他自己道理的,他的道理来自于和淞沪会战以及南京会战的对比。在他看来,送沪会战与南京会战,国军分别投入了78个师以及14个师,结果仍以失败告终,他的第三集团军仅5师1旅怎么能守住漫长的黄河防线?所以他认为与其死守黄河,悉数被歼,不如有计划撤退,保存实力,以利再战。

他持的这套“中国抗战必须西撤而后反攻”的战略思想有无道理?

倒是和蒋百里以“三阳(洛阳、襄阳、衡阳)线”为准的理论不谋而合。

但这绝不能构成他擅自撤退的理由。

关键时刻,个人己见凌驾于大局统筹,这就是私利凌驾于公利。

再者,因为一个重炮团被调走就撂下不顾大局的牢骚狠话——蒋叫我们在山东死守黄河,抵住日军,原说派重炮支持的,到快用的时候,忽然抽调走了。他们不守南京,却叫我们死守济南,叫我们用步枪跟日军拼么?

有一个道理,韩复榘没有明白,也不能明白,国难之时,牺牲精神是必须,不管因公还是因私,摊到要你牺牲,你就得去直面牺牲!

用所谓的私怨来拒绝牺牲,看似无辜,其实是没有大义。

难道只有稳赚不赔的时候才能去做有血性的中国人?

在当年,有多少人因为这种狭隘而让咱们的国家遭受了屈辱!

所以说,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以“不奉命令,无故放弃济南及其应守之要地,致陷军事上重大损失”被处决,不管中间有没有私怨阴谋在里面,他都没有权利喊冤。

也不要拿那些不抵抗未被处死的人来对比,在利益格局下苟活了下来,那是一份不耻的幸运,它们不能映照罪人所谓的冤屈。

对此,韩氏后人的说法还是挺让人钦佩的:不管蒋介石出于何种动机,在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蒋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追究父亲的责任,应无话可说。判决书中把“不遵命令,擅自撤退”定为他的主要罪状,是没问题的。因为他的确没有遵照大本营的命令去“死守泰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常识。“不遵命令,擅自撤退”就是犯罪。


黑句本

韩复榘是民国时期的山东大军阀,手下坐拥着10万大军,在抗日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他为了保存实力带领部队离开了山东省,使岁月悠远的山东沃土落入了日本人的践踏中,使这片齐鲁大地轻易地就被日本人攻占了下来,如果从大局来说,韩复榘的行为其罪当诛,是理应千刀万剐都不足惜的。

但是如果我们将韩复榘习横向跟同时期的人物对比,我觉得他其实是有些冤的,大家先不要骂,先听我往下讲来。

张学良丢掉东北

张学良想必大家都知道,西安事变他为现代历史立下了大功、他东北早年的易帜对国家统一也是一件大功、还有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刘长春也是在张学良的资助下前往美国的。

从很多时候来说,张学良的本质并是不坏的,从他的很多行为来说他更像是一个冲动、不理智的热血青年,没有经历过他父亲所受到的挫折以及磨练就坐上了东北王的位置、就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军阀,他一下子被拔得太高,是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张学良正因为看病的原因待在北平,那天晚上他正在看梅兰芳演戏,面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兵变,他直接选择了退让,通过在北平遥控,使东北军不发一枪一炮的退出了东北。

将20来万的东北军退到了关内,将广袤的东北沃土、以及发达的东北工业文明、堆积成山的强大武器留给了日本人。

张学良之所以不抵抗就丢掉东北的原因

后来张学良曾经跟人说过,自己之所以会命令东北军不还手就退出东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还手会导致矛盾激化,怕给日本人发动真正侵略的借口。

所以张学良宁愿自己手下的部队受伤,也仍旧命令东北军不准对日本人还手,在张学良自己的想象中,只要自己不还手,等风平浪静后通过国际间的舆论、通过日本国内内阁的仲裁,自己就可以从关东军的手中要回东三省了。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空前胜利,使东北成为了日本人不可能放手的肥肉,因为九一八事变随之而来的是日本军部的上位、内阁的逐渐垮台、日本被军国主义的笼罩,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九一八事变的胜利彻底的改变了,日本人从最开始的窥探开始转变为了侵吞整个中国的野心。

而国际间的列强也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失去了很多触手、因为日本人成立伪满洲国的掩盖,所以东北在张学良的手下彻底丢掉了。

张学良丢掉东北后没收到处置的原因

东北丢掉最主要的责任人是张学良,因为在当时张学良虽然归顺到了蒋介石的部下,但东北以及大半个北方在中原大战之后都成为了张学良自己一人的私产,他实际上是和蒋介石一起平分起天下的。



在当时的东北和北方只要张学良说不,蒋介石是不可能强迫得了他的,所以责任还是由张学良自己一个人负责。

当然也不是说蒋介石没有责任,因为他是当时全国的共主,他不敢和日本人打,怕激怒了日本人将战局扩大影响到自己的地盘,所以在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主要的责任在张学良。


张学良丢掉东北之后他仍然统治了山海关内的大片北方国土,因为当时的蒋介石还没有决心抗日、张学良手下的军队也庞大到让蒋介石忌惮,所以虽然张学良在当时饱受了骂名,但是他仍旧在北平继续以军阀的姿态生活了起来。

励精图强治理山东,并在抗日战争一开始有着不错表现的韩复榘

但是与张学良相比,韩复榘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韩复渠在丢掉山东后,与蒋介石叫起了板来,最后被蒋介石借开会的名义派军统人员将其处死了。

其实和张学良相比,韩复榘在很多时候是差不多的,自韩复榘主管山东开始,他就开始励精图强,狠狠整治起了山东无能的吏治、将全身心投入了剿匪中,对于弱国亡兵的鸦片生意他更是没有丝毫的容忍,凡是抓到贩卖鸦片的一律处死,没有任何二话。

除此之外,他还在山东各地鼓励重办实业工厂、将大部分的精力金钱投入到了教育中、为了整治农村的不良风气发起了新农村活动,在韩复榘的治理下,山东省就这样成为了一个不差于阎锡山山西省的先进强省。

在日本人准备发动抗日战争前,韩复榘更是拒绝了日本人向北方军阀提出的“北方五省联省自治”的提议。

而且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韩复榘也没有马上就丢掉山东,他在最开始的时候和日本人展开了血战,用自己部下颇大的伤亡为山东省的抗日拉响了第一声炮火。


促使韩复榘直接在抗日战争中丢下山东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韩复榘也见识到了日本人武器的强大,所以他一直期待着蒋介石给他支援的重炮能快些拉到山东,这样自己才能有真正和日本人抗衡的实力。

但没多久,蒋介石的行为就让他气愤得要炸了起来,因为蒋介石直接将允诺给他的重炮部队给了自己的嫡系部下汤恩伯。

当时的汤恩伯与韩复渠一同处在第五战区内,汤恩伯的部队原本就有着非常精良的武器和训练充裕的士兵,但是蒋介石为了保存他中央军的实力就下令汤恩伯游走在了战争的外围,把山东留给了韩复榘自己一人去应对。

原本韩复榘守住山东是很有信心的,他一开始的时候也是斗志昂扬,但是事情在蒋介石违背诺言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韩复渠失去了和日本人对抗的底气,也因为蒋介石的背信弃义而陷入到了歇斯底里的愤怒中,他知道蒋介石打的小算盘,知道蒋介石想借日本人的手除掉自己的势力,好让他的中央军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十分不满的韩复榘就直接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出了山东,在蒋介石和第五战区的总司令李宗仁向他问责的时候,他直接搬出了蒋介石、唐生智丢掉国都南京的例子,毫不客气地将蒋介石呛了回去。

和张学良走向不同结局的韩复榘

所以当时决心抗战、又被韩复榘狠狠扫了面子的蒋介石就将韩复榘引出了十万大军的保护,用计将他处死了。



如果将韩复榘和张学良相比,我觉得韩复榘的死是如同窦娥六月雪般沉厚的冤。

但是从整个国家大局来说就不一样了,在大义面前,韩复渠是死不足惜的,当时正是全面抗战的时候,全国各地有着那么多的军阀,如果每个人都跟他韩复榘一样因为蒋介石撤销了支援的武器或者不增兵救援就将一省一省的领土丢给日本人的话,那有多少国土可以丢掉?那抗日战争还能胜利吗?

蒋介石虽然也有错在先,但这却不是韩复榘不抵抗的借口。

所以在抗日战争中的韩复榘是一个罪人,抗日战争中一寸山河一寸血,蒋介石虽然前期的时候有所保留了,但是在抗日的后期他却将自己绝大多数的军力部队投入到了抗日战场上,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韩复渠一开始的抗日也是值得我们肯定,但是他后来的行为却足以让他进入罪恶的深渊,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孤客生

韩复渠死的一点都不冤,他的所作所为,在抗日战争关键时刻,无异于国贼,罪该万死。

在处理他的军事会议上,他反顶蒋介石,南京丢了谁负责?他这种推卸罪过的方法有两大谬误:第一、蒋介石是军事、政治最高统帅,不是韩复渠的同级官员,只要他没有走向投降路线,就不可能拿一个战役的得失追究他的责任,如果要那样子的话,这个世界就没人能够当政治领袖了。

第二、南京不是不战而降,南京保卫战在最高军事会议上进行过仔细论证,最高军事会议一致认为南京根本守不住而建议弃守,蒋介石和唐生智力排众议坚决打了南京保卫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与猜想的一样,经过血战,南京没有守住。

那一定又有人说了,张学良丢失东北为什么不处理?张学良丢失东北的时候,中国的抗日决心还没有定下来,国家政权还没有真正统一,张学良还带兵二十万在关内武力调停援蒋。蒋介石当时的政策还是攮外必先安内,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都低估了日本要吞并中国的野心。他们还以为只是像中东路事件一样的利益纠纷,以为日本得到利益就会满足,没成想日本不但吃掉了整个东三省还向热河进军。

这个时候张学良发动了抵抗战争,但是大势已去,热河行省主席汤玉麟又一心保命护财,拒绝执行命令逃跑,还被国民政府全国通缉。最后在汹汹民意之下,蒋介石将仅次于自己的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张学良撤职,由张学良一个人背了锅。

韩复渠守山东的时候,是全国统一了抗日战线,和日本决战到底的战略已经确定,而且正在准备徐州会战的关键时刻,最高军事会议确定的方案并下达死守山东的军事命令的情况下他不放一枪就放弃了济南、泰安,不但拒绝执行军事命令还全面影响了徐州会战的统一部署。说重一点,韩复渠弃守山东改变了整个抗战格局,本来台儿庄会战、徐州会战都可以打赢,因为山东弃守,全盘牵动。

所以,韩复渠为一己之私、保存实力丢失山东罪该万死。











谢金澎

韩复榘这个人怎么说呢,其实挺可怜的,虽然他不至于被人称做是名将,但其确确实实也算是一位人物,绝对不是某些书中说道的“主鲁期间随意判案笑话百出、面对日本人不战而败”,以至于现代人提到韩复榘就说他是汉奸、卖国贼之流的,但是对于那些熟悉历史中权臣与君主勾心斗角的争斗的话,我们对于韩复榘的死也就明白了。



首先我们从两方面来说,韩复榘这个人物绝对厉害,一是他位居冯玉祥十三太保之首,二是他主政山东七年。

韩复榘早年追随冯玉祥发的家,手里掌握西北军重兵,因为能征善战,在北伐之际也是非常厉害,多次打败奉系军阀张宗昌和李景林,其更是率先击退奉军,攻入北京南苑。而当时冯玉祥就觉得他韩复榘再厉害,还不是自己的手下,自己便撤掉了韩复榘的职务,来衬托自己的领袖身份,结果蒋介石这时候对韩复榘抛出了好处,就这样,韩复榘脱离了冯玉祥集团开始成为了山东的封疆大吏。



不得不说的是,冯玉祥的驭人之术差的要命,作为一个巅峰时期拥有四十万士兵的大帅,竟然没有培养出一批死忠,这一点,蒋介石比他厉害多了。

而韩复榘在主政山东之后,就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军阀,手里军队发展到了数十万,其虽然没有像李宗仁等这些人物倒蒋厉害,但对蒋介石也是明防暗防,这种矛盾不光体现在了韩复榘和蒋介石的身上,在所有军阀和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都有体现。而蒋介石一直在等一个机会啊,这个机会直到抗战爆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山东处于华北,在全面抗战爆发后,韩复榘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奉命参加抗战。而在前期,韩复榘确实和日本人打过多次血战,其的嫡系部队损失惨重,结果蒋介石的中央军又迟迟不肯救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又不是自己的桂系人马,所以也不心痛,就让韩复榘誓死抵抗,结果韩复榘抗命,李宗仁随即报告给了蒋介石。而在这种情况下,韩复榘对于蒋介石的心思是极其清楚的,无非是借抗日之名排除异己,所以他才下令撤退了,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蒋介石会狠心对自己痛下杀手。

这就是蒋介石的厉害之处,可谓毫不手软,把一位当年好歹帮过自己的将领就一声不吭的杀了,并且给按上了一系列名头,可谓是薄情寡义,而这对蒋介石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所有军阀都开始拼命抗战了,不敢在保存实力,并且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嫡系王耀武开赴山东,可谓一举数得。



而反观韩复榘这个人呢,他死的到底冤不冤,我们也很难说,因为在抗日大计面前,全国民众无论何人皆有责任,而韩复榘身为一方军政首脑,他的义务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但其最终为了保存实力,却选择了撤退,这注定是耻辱的。但我们也不能说这韩复榘一枪不放就跑了,甚至是一位卖国贼。

他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但作为旧式封建军阀,他只不过是没有走出军阀的狭隘,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哀。


书中历史

不管韩复榘死的冤不冤,史论纵横韩复榘死得其所了。

难以评价的韩复榘

韩复榘这个人物很难评价,在1937年断然拒绝了日本人提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在卢沟桥事变后,也曾积极抗日,但是随后在日军入侵之时,一枪不发导致山东沦陷,其实和张学良放弃东北如出一辙,遭人唾弃。

作为西北系冯玉祥倒台后快速崛起的韩复榘,其实是一个很厉害的存在。为什么说韩复榘厉害,在中原大战后,作为倒戈冯玉祥的报酬,蒋介石给了韩复榘主政山东的机会,在韩复榘主政山东期间,逐渐排斥中央军阀,使自己摇身一变又成为新军阀,和宋哲元一道成为九一八事变后到日本全面侵华前的北方新军阀。

在日寇对华北侵略逐步升级的情况下,韩复榘和宋哲元一样,希望通过自身的手段和日本进行外交,从而抵制中央军进入境内,最终的结局是都无法抵抗日本的侵略,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地盘。

蒋介石为何枪决韩复榘?

韩复榘始终提防蒋介石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在蒋介石剿匪期间,中央军所到之处,其实也是当地军阀被收编之时,因此,以韩复榘的政治敏锐度不可能看不出来老蒋打的如意算盘。

韩复榘深知自己非蒋介石嫡系,意识到,所谓的抗战其实完全是拿自己当炮灰,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在日本进入山东后,韩复榘选择撤出济南,并且放弃长江天险,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韩复榘的部队非但没有抵抗,反而有向蒋介石地盘进军的趋势,除此之外,韩复榘还同四川军阀刘湘秘密联系,企图共同发动反蒋运动。

在河南省高级将领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总结:竟有一个高级将领放弃山东黄河天险的阵地,违抗命令,连续失陷数大城市,使日寇顺利地进入山东,影响巨大,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有人负担!

韩复榘听到蒋介石是要追究自己的责任,立马说道:“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负的责任呢?”蒋介石声色俱厉地截住韩的话说道:“现在我问的是山东,不是南京;南京丢失,自有人负责。”

会议还没有结束,蒋介石就指使军统的人对韩复榘进行了抓捕,几天后进行了枪决,可以说,蒋介石对韩复榘痛下杀手应该是蓄谋已久。

韩复榘死的冤吗?

无论于公于私,无论是大局还是小局,韩复榘都应该死,而且是必须死。

首先,在国家危难之时,正是应该众志成城进行抗战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应该联合起来,就是桂系一直和蒋不对付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也和蒋达成了共识,滇军、川军相继出川抗日,可以说团结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但是这个时候,韩复榘还为了个人权力斗争,想要进行倒蒋运动,无异于置整个民族的利益于不顾。

其次,韩复榘在抗战过程中为了保存个人实力,的确是表现出的消极抗日,的确有背当时的抗战大局,当时全国抗战情绪高涨,如果这个不抵抗,那个也不抵抗,那么,整个中国还有哪里可以抵抗?

而且,蒋介石抓捕韩复榘的地方也很特别,并不是秘密处决,而是在抗日协调会议后进行抓捕,并且是国民党高层组成军法会审,其中有何应钦、鹿钟麟等。其意图很明显,就是拿韩复榘开刀,杀鸡儆猴!

韩复榘被枪决给国民党军的各军阀敲响了警钟:凡是为保存嫡系势力,消极避战者必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史论纵横认为,不管韩复榘死的冤不冤,的确是死得其所了。


史论纵横

先纠正一下,是韩复榘,而不是韩复渠。

客观地说,韩复榘死得也冤也不冤。

说他死得不冤,是因为他为了保存实力,弃守山东,让日本人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山东全境。军人有守土之责,韩复榘不战而退,按律当斩。从这个角度讲,他死得不冤。

说他死得冤,是因为当时不抵抗的将军并非只有他一人。包括老蒋,连都城南京都放弃了。就像韩复榘所说:山东丢了,我负责;那么南京丢了,谁负责?(大意如此)。

韩复榘被杀,并非仅仅因为丢了山东,而是因为他和老蒋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极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复榘死得又有点冤。

韩复榘和老蒋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

事实上,韩复榘和老蒋一直是貌合神离的。

韩复榘本属西北军,是老冯的爱将。当时,老冯手下有十三名爱将,人称“十三太保”。这些人,都是由老冯一手提拔起来的,因此都曾对他忠心耿耿。

但是,老冯这个人比较霸气,身上有着强烈的家长作风。即便对于韩复榘这样的高级将领,也是动辄打耳光,罚站。

这让韩复榘觉得很没尊严。时间长了,他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后来就背叛了老冯,投靠了老蒋。

老蒋这个人,心里一直有个小算盘。谁是嫡系,谁是杂牌军,他心里门儿清,而且很明显的区别对待。

作为杂牌军的韩复榘,对于老蒋的心思看得很清楚,对于自己的处境也很清楚。所以,他对老蒋的所谓忠诚是有保留的。一旦老蒋让他消耗自己的力量,他就不干了——这也是韩复榘弃守山东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韩复榘不但弃守山东,而且还四处联络其他的杂牌军,谋划反蒋。

对于韩复榘的这些动作,军统是一清二楚的。这些情报,戴笠当然都会及时向老蒋汇报。

老蒋也许可以容忍韩复榘丢了山东,但不可能容他反对自己。于是便授意戴笠,用计把韩复榘逮住了,然后就杀了。


趣谈秘史





韩复榘,“榘”不念qú而念jǔ。不仅死的冤而且黑出翔——太妖魔化了。韩复榘的子虚乌有和张冠李戴演讲和诗就是见证,大家乐呵乐呵看看黑他的段子(演讲)和打油诗先。

齐鲁大学演讲

诸位,各位,在齐位……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有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很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你们……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是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蓖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就像……对了,就像对牛弹琴……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哒。



不能不说段子手的厉害,使韩复榘这个军阀的形象栩栩如生,然而演讲是无中生有的,打油诗是三不知将军混世魔王张宗昌的。张昌宗、张宗昌、张邦昌是不是很容易懵圈啊!那为什么黑他啊?只因为他反对蒋介石!下面说说真实的韩复榘。

出身书香门第,儒将干吏完美组合



韩复榘是河北人,出身书香门第,虽然家穷,但也是学霸,字也的书法家水平。他通过参军改变命运的,但改变命运的决定性因素还是知识。他投冯玉祥,从事文吏工作,因为文章好,字漂亮。善诗文、通音律,旧学底蕴深。颇受冯玉祥器重,也就很快走上将领之位。他打仗很有一套,北伐战争,他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人称飞将军——跟李广一样的称号。因功被任命为河南省主席,是西北王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随后与冯玉祥不和,转而投蒋介石。



蒋介石任命他为山东省主席。他治齐期间,民众安居乐业、禁(大)烟亲民、重视教育、敬重梁漱溟、民无冤屈,被尊称为韩青天,看看都享受包青天的待遇了。一妇人判死刑,其五岁幼子求韩复榘,韩赦免妇人。那他怎么没得善终呢?

一、他主政山东,保境安民,发展经济,扩充军队,努力摆脱蒋介石。

二、1933年,十九路军驻闽反蒋,他公开庆贺支持支持。

三、1936年,西安事变,他公开支持张杨行动。



四、抗战时,蒋介石想借刀杀人——让他抗击日本,送死!一开始韩复榘“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大江口阻击战、配合台儿庄的外围战、夜袭大汶口”,虽然赢敌却也损失惨重。而蒋介石忽悠他说,一定要顶住,我全力支持你,然后却把原本把守后方的炮兵旅给扯了。韩复榘一看老蒋坑他,就学了张学良。然后蒋以开会名义,说他放弃济南的事,他给老蒋犟嘴,落入戴笠之手,被杀身亡。

韩复榘死的冤吗?



民众认为死的冤。他一个河北人为山东做了不少贡献。福垊以为他治齐与阎锡山治晋以及陈炯明治粤齐名,应成为干吏诸侯王!不同的是阎锡山和陈炯明都是土著。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文武全才,还积极抗战。



蒋、李宗仁、冯玉祥认为死的不冤。尤其蒋介石,认为韩复榘是在作死、找死,自己委任他主政山东,他不思知恩图报,反而背后插刀。忽悠他卖命,留个好名,他却学张学良。故而蒋介石不仅杀他还黑他!李宗仁是指挥不动他,而加速他的死亡。他曾背叛了冯玉祥。其实他的死,还有个原因就是他不是蒋的人,也没强大的军队,蒋抗战失利,激励士气,给民交代,他也就成了替死鬼了。



千古奇冤韩复榘,儒将干吏一首屈。污名戏说黑黑黑,福垊为君洗冤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