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旱澇不均”怎解?全國統籌邁出第一步

每年7月,企業職工們繳納社保費用的多少會根據個人上年的工資水平做出調整。今年7月起,將迎來一個更大的變化:在職員工繳納的養老金將不再全部留在本地,或者發放給本地的退休者,這筆資金的一部分將會進入一箇中央級的專項賬戶。

上收至中央的這筆資金被稱為中央調劑基金,將用於均衡全國各地區之間輕重不一的養老負擔。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提出“儘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這次中央調劑制度的實施,意味著養老金全國統籌終於邁出第一步。

調劑金怎收怎支

在管理養老金時,不同省份的感受有如冰火之別,有的省份不愁發放,還有餘力降低職工的社保繳費率,有的則甚至需要舉債以保發放。

東北和部分中西部省份一直面臨著年輕人外流、老齡化加重的情況,養老金入不敷出,在發放養老金時只能依賴各級財政補貼。在另一些地區,外來的年輕人湧入,退休人群相對少,養老金大量累積,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都坐擁千億元養老金結餘。

職工所繳納的養老金被掌握在各個省級或以下的政府手中,這種現象在全球範圍都並不多見,因而自統一的社保體系建立伊始,學界就在呼籲將養老金全國統籌提上日程。

6月13日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為調劑金定調:各省職工平均工資的90%乘以在職應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的3%,未來這一比例會逐步提高。

在撥付使用這筆中央調劑金時,過去的一個猜想是中央會直接分配給存在較大養老金缺口的地區。而新政顯得更加“普惠”:所有省份均可享受,中央會以調劑金總額除以全國離退休人數得到人均撥付額,人均撥付額乘以各地的離退休人數,將是各地能夠獲得的資金。

同時,人社部還承諾,中央財政未來對各地的補助政策和方式不變,補助力度不但不會減少,還會繼續加大。過去對各地養老金的補貼主要來自中央財政,2017年的補助額達到4400多億。

“新政與每個省份的贍養負擔有關,贍養負擔重的省份受益,負擔輕的受損,財政補貼渠道變化不大。”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說。

2005年,黑龍江的撫養比為2.44:1,到2016年下降為1.3:1,這意味著不到一個半的在職職工需要供養一個退休職工的養老金。

儘管黑龍江政府採取了眾多方式來緩解養老壓力,但難以阻止資金問題的爆發。該省2016年職工養老金的收入為890億元,支出1210億元,當期收支差額320億元。截至2015年的養老金歷史結餘為88億元,用來抵補收支差額後,仍存在232億元的缺口,成為了第一個沒有養老金累積的省份。

折中的方案

事實上,各地養老負擔畸輕畸重,並非只體現為資金層面的枯竭,還會進一步投射至區域經濟,拉開各地的差距。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宋曉梧多次舉的一個例子是,在黑龍江投資一個招收1萬名工人的企業,向每名工人發放平均每月5000元的工資,一年的工資成本是6億元。公司在黑龍江繳納養老金的比例是22%,而在廣東只需繳納13%,兩者相差9%,即企業在廣東發展每年可以省下5400萬元,那為什麼要在黑龍江投資?

國內的社保制度在建立之初被交由各地政府自行探索,導致了目前各地養老金制度繳費基數、費率標準、待遇水平不一的“碎片化”局面。企業因人力成本低廉更願去養老金壓力輕的地區投資建廠,吸引年輕人向這些地區流動,年輕人社保繳費多,政府養老負擔更小。這種連鎖反應將帶來各地養老金“旱得旱死,澇得澇死”的僵局。

必須加快養老金全國統籌,這已是學界和政策界的共識。最佳的全國統籌形式是大收大支,把各地繳納的養老金全部上收,再統一分配。但多年呼籲下,中央調劑制度才走出第一步,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地方利益的阻礙。

據一名知情學者稱,廣東曾被全國人大“盯住”,要求其將部分養老金滾存拿出來支持養老金全國統籌,但廣東的官員堅稱廣東存在接近400億的養老金個人帳戶空賬,實際上就是不想“掏錢”。

不過,如果無視地方利益,強行推動全國統籌,結果也未必會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指出,還需要擔心道德風險的問題。假設養老金全國統籌了,但負責徵收和發放的依然是地方政府,由於沒有收支壓力,它們很容易在發放時顯得過分慷慨,影響基金的可持續性。

在實施中央調劑制度時,也可能存在地方政府希望“少繳多得”而帶來的運行風險。新政對此體現了充分的考量,提供相應的激勵和約束,以避免可能出現的阻力:各地需上交的資金與當地平均工資和職工人數掛鉤,而與各地實際徵收了多少養老金繳費無關。各地對此能有明確的預期,多徵繳的資金可以留在本省使用,因此依然有動力來努力完成徵繳和擴面。

在撥付環節,為防止“鞭打快牛”,防止部分地方政府產生依賴調劑金的想法,各地則能頗為“公平”地獲得當地離退休人數獲得匹配的資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