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距離春節檔開幕只剩下不到1個月了,各路高手更是磨拳霍霍只待大戲開幕:據貓眼電影統計,《捉妖記2》以明顯優勢領跑主要對手《西遊記女兒國》和《唐人街探案2》,預示著這部“前國產冠軍”的續集將再度席捲市場。

這不禁令人回想起2015年由《捉妖記》的“公益放映”掀起的“輿論風暴”,但在央視深入報道後仍“無果而終”,成為迄今為止國產片中最大的未斷“公案”。

以下文章發佈於《捉妖記》憑“公益放映”斬獲“歷史冠軍”的隔天凌晨,讓我們來重溫這起“票房疑雲”的來龍去脈。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前言:期盼了21年,中國電影界卻等來一個“吃藥的冠軍”:這對於所有希冀中國市場本身變得更好的人來說,都不啻於一個諷刺。

以下為正文。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截止9月11日,在經過整整58天的放映後,《捉妖記》累計票房24.2655億人民幣,超越了《速度與激情7》,成為中國歷史票房冠軍。當然具體的統計數字,還得等待廣電總局發佈公告以示社會。

為何說是“歷史性”呢?因為這是自1994年底“十部進口大片新政”施行(同時也是最早單片票房可查詢的年份)21年以來,國產影片首度拿到這個“至高榮譽”,讓我們來做一個簡單回顧。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自《亡命天涯》始,共有8部進口影片斬獲進口冠軍的頭銜;與此同時,從《陽光燦爛的日子》起,已有10部國產冠軍影片誕生。但不論是《英雄》、《建國大業》抑或《人再囧途之泰囧》,都無法從《泰坦尼克號》、《變形金剛2》和《阿凡達》手中奪取歷史總冠軍的榮耀;在《速度與激情7》創下超24億人民幣的新高峰後,這一目標似乎更加遙遠。但“驚喜”總是來得讓人猝不及防。

看起來,這應該是一件“普天同慶”的大喜事。不過且慢,讓我們先回到8月28日,看看過去的兩個多星期發生的種種“神蹟”,如何引領我們來到這“歷史性”的一步。

首先是當天中午12點,《捉妖記》和安樂影業官微相繼貼出瞭如下的海報。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注意截止到8月27日,上映滿43天的《捉妖記》的累計票房已達23.54億,已經高於前任國產影片冠軍《人再囧途之泰囧》逾10億人民幣;而距離歷史冠軍《速度與激情7》還差7276.98萬,考慮到當時《捉妖記》的單日票房已不足350萬,且8月底到9月初強敵環伺,包括筆者在內的大多數人都認為《捉妖記》最樂觀的估計是接近24億,以當之無愧的華語冠軍身份榮耀下線。

但是,我們都錯了。

一、前情回顧

(如對事件已有了解可直接跳至第二部分)

從28號開始,貼吧、微博、知乎上開始有截圖流傳,指責百老匯、百麗宮等安樂旗下影院出現各種“花式包場”,以下僅舉數例。

1、凌晨包場,從1點一直到6點,且全部顯示“座位已滿”,來自微博網友@Avilledd王羽倫。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2、每隔15到20分鐘在同一影廳重新開場,且部分場次依舊是“座位全滿”,來自微博網友@影壇看客 和@醉超人。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3、被包放映場次空無一人,變身“幽靈場”。為此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道》曾做過實地探訪,遺憾原視頻鏈接已被和諧,所幸有貼吧網友@hugo67hugo 留下截圖。該期節目的文字報道請移步新浪博客《熱點觀察室:“捉妖記票房事件”大調查》查看。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以下為安樂影業經理張晗接受採訪的截屏,來自微博@醉超人。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當然最重要的是,所有這些包場均是以“公益”之名施行。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在此之後,《捉妖記》官微連續8天發佈“公益場”圖片,基本定式是大紅橫幅+觀眾擺拍,在此不再貼出。而“信息不暢”造成的“15分鐘場”也未再出現。

不過,隨後《中國電影報道》的追訪顯示,“幽靈場”的現象依舊存在,感興趣的可以搜索微博@中國電影報道 查看完整視頻。

同時在該期節目中,兩位業內前輩高軍和周星都對這種行為做了略顯剋制的批評,其中高軍對於真正公益場的操作方法予以瞭解答。以下截屏來自知乎網友@Pink小肚兜。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目前“公益放映”依舊在繼續進行中,並將持續到影片16號下畫。

二、數據深挖

有人會問,通過“公益放映”的手法,《捉妖記》究竟“注水”了多少票房?讓我們從院線、影院、單片等維度來作一番測算。

首先對紅鯉魚院線和安樂旗下百老匯/百麗宮影院的關係做下說明。2013年底,原本分散於全國各條院線,由安樂直接投資建設的百老匯/百麗宮影院,其中的2 /3整體加盟了原本專注於縣級市場開拓的紅鯉魚院線。因此,為了從總體上看到《捉妖記》在“公益放映”後的變化情況,不妨先從紅鯉魚入手。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從上圖可以看出,紅鯉魚院線的整體票房產出與7月中旬上映的《捉妖記》相合拍,而到“公益放映”開始後便急劇拉昇,8月28日和8月29日的院線單日環比漲幅分別為114%和157%,而同時《捉妖記》單日全國票房的環比漲幅則為47%和190%,實現完美同步。

截至9月初,紅鯉魚共運營了311家影院,其中包括10家百老匯影城和10家百麗宮影城,安樂旗下其餘11家則分屬其他院線。從票房貢獻來看,位於北京、深圳、杭州、瀋陽等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百老匯/百麗宮影院,遠遠大於紅鯉魚院線內的其他縣級影院的加總。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可以看到,在2015年第35周(8月24日至8月30日)內,全國票房過百萬影城68家,前百強的票房門檻則達到89.5萬。百強影院城市分佈前3是:北京17家、上海和廣州各10家,前5位城市共佔據52家。院線分佈前3是:萬達23家、紅鯉魚14家(安樂旗下影院共21家)、星美和新幹線各10家,前5位院線共佔據64家。這對於常年由萬達、大地、金逸把持的院線市場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顛覆”。實際上,在“公益放映”後的兩週內,安樂旗下的影院均大踏步邁入全國Top100之列,令人歎為觀止。

最後,讓我們再來關注一家影院——杭州百老匯影城。這家開業於2010年7月1日的“老牌”影院,在8月28日首次登上了全國影院單日票房榜的第一名,並且在8月29日、8月30日、9月5日、9月6日、9月7日五度登頂,另外還有5天位居全國前15名,成為整個紅鯉魚院線“最耀眼的明珠”。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安樂開始“公益放映”之後,讓我們通過數據來一探究竟。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從上圖可以看到,在《捉妖記》開始上映的7月中旬,杭州百老匯影城的成績並不突出,最高的7月18日也只有37.2萬,而《捉妖記》當天的全國票房高達18512.98萬,佔比僅為0.2%;隨後該影院的單日軌跡也與影片一樣緩慢下滑,直到“公益放映”開始的8月28日:杭州百老匯的單日票房由前一天的11.44萬飆升至79.05萬,佔《捉妖記》當天488.37萬票房的16%——也就是說,杭州百老匯影城一家貢獻了該片全國1/6的份額!雖然隨後兩天在安樂旗下影院“全線發力”後,這一比例降至6%左右,但毫無疑問這依舊是讓人無法逼視的“光芒”。

而這個成績的取得自然要歸功於《捉妖記》的“卓越貢獻”:在8月28日到30日的這三天中,《捉妖記》每天的票房貢獻度都在85%以上,票房/排片比都在2以上,平均票價都在100元以上,場均人次都在172人以上,甚至上座率都沒有低於108%,也就是說有“觀眾”是站著或者蹲著看完影片的!

最重要的是,《捉妖記》是當時唯一一部上映超過1周的“老片”,而事實上,8月28日是《捉妖記》放映的第44天了。

這就是“公益放映”的威力。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當然,在8月28日後,除了六度“奪魁”的杭州百老匯之外,安樂旗下的其他影院也是不遑多讓:9月9日和10日的影院冠軍都是武漢百老匯影城人信匯店,成績分別是30.63萬和29.71萬;這家在去年4月30日剛剛開業的新店,也藉著“公益放映”的東風,站上了全國之巔。其他諸如重慶百麗宮天地店自8月28日起連續3天顯示“上座率為0”,部分影院在8月底的票房產出中《捉妖記》佔比超過96%等“異象”,不一而足。

上述情況全部發生在8月28日“公益放映”開始之後,所以其中究竟有多少水分,大家應該心中有數了。

三、問題解答

自從這一事件在網上爆發之後,網絡上一邊倒都是討伐的聲音;但除了少部分無知的“洗白”言論,依然有網友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此彙總解答。

1、國產影片“包場”的行為不只《捉妖記》一家,為何獨獨揪住它不放?

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國內“包場”的確存在,但藉著公益的名義進行,安樂是開天闢地的第一家。而同時能夠製造出“幽靈場”、“15分鐘場”、“單影院85%貢獻率”、“百強影院獨佔1/5席位”等眼花繚亂的名目,安樂更是堪稱“大師手筆”。可以說,《捉妖記》為了達到目的所採取的種種手段,徹底刷新了筆者的三觀,也“無愧於”網上連篇累牘的質疑聲。

當然,安樂本身既是製片方又是放映方,“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雙重身份,也為製造上述種種“奇觀”提供了巨大便利。獲取的收益與付出的成本之間的嚴重不匹配,成為“公益幽靈場”愈演愈烈的導火索。在《中國電影報道》的採訪中,高軍表示“成本僅為百分之十”。

另外,對於市場上出現過的其他“包場”,在此也做一番總結,以免混淆視聽。

a、贊助版,代表影片《天機·富春山居圖》

這種類型的包場為贊助商出資進行,目的是向其目標用戶進行品牌宣貫,實現廣告植入價值的最大化。在這個例子中,品牌方的代表即為奧迪,支付的是真金白銀;而通過長達8周的包場放映,影片的累計票房也超過了3億人民幣,可謂雙贏。

下文將會在北美部分再次提及這一模式,因為這在成熟市場同樣通行。

b、自買版,代表影片《太平輪(上)》、《露水紅顏》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票房成績不理想的影片身上。為了能夠達到某個“及格線”,製片方(在這兩個案例中同時也是主發行方)自己與院線和影院協調,出資購買場次票房,從而推高影片的成績。但這種包場的成本巨大:每購買1塊錢的票房,都需要把至少一半交給影院,因此這種模式無法大規模實施。不過這種方式已經有“作弊”的嫌疑,即便影響範圍不大,仍不可取。

c、傳銷版,陸毅/何潤東主演的拳擊題材影片

(抱歉我怕提到片名會吐)

這是在《捉妖記》之前最令人噁心的包場案例了:不僅在片中該傳銷公司人員大量出場,更通過上映前的黃牛式屯票和“洗腦式”宣傳,意欲打造成該公司的“傳銷廣告片”。雖然最後“票房過億”的口號無懸念破產,但依舊讓人心有餘悸。

可見,《捉妖記》開創了包場的全新境界,的確值得“永載史冊”。

2、進口影片在國內難道沒有做過包場,為何只譴責國產影片?

這是一個好問題。

那麼,進口影片是否有過片方“自買”包場?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進口片的發行機制。

進口影片包括分帳片和批片,前者目前每年定額34部,後者數量不定。而兩者的發行權,目前都掌握在中影和華夏兩家國企手中。也就是說,大到發行規模的確定,拷貝和秘鑰的事項,小到和影院經理的協調,陣地廣告的擺放位置,均是由中方公司操盤。這無疑最大化限制了外國片商插手發行事務的能力,遑論大規模的包場了。雖然現在合拍項目數量在上升,但只要發行權依舊依舊掌握在中影華夏手中,進口片的包場的難度就不會降低。

另外,進口片包場的動機也很難成立:自從《泰坦尼克號3D》後,除了少量動畫片,基本所有進口片都被限定放映一個月,因此在這有限的時間裡,觀影需求的釋放往往是不充分的。在這種情況下,包場根本沒有必要;而即便是成績不佳的進口片,為了達到某個既定目標而去進行成本高昂的包場,也註定是一門賠本的生意。

3、在像北美這樣的成熟市場,包場行為是否存在,一般是如何操作的?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特意諮詢了目前身在紐約的Robert Marich先生,他是營銷專著Marketing to Moviegoers的作者。以下是我和他郵件交流的截圖和翻譯。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問題1:

在過去的兩個週末,有部分已經放映數週的影片出現了影院數的回升。這是片商和院線延長了放映合約嗎?一般是如何運作的?(附圖為Box Office Mojo的上週末票房統計,紅框即放映影院數增加)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回答1:

我的回答可能不完全按照問題的順序。我猜測一些戶外的“汽車影院”需要去預定較舊的影片,因為在8月底到9月初這段時間,上映的新片很少(參見“回答2”)。

在北美我們有“戶外”的汽車影院,人們會開著自己的車(載著全家人)去觀影。這種類型的影院只放映主流大片廠的電影,而也許是因為現在沒有新的主流大片上映(在8月和9月初大片很少,票房也不高),這些戶外的“汽車影院”便需要去預定較舊的影片(如《頭腦特工隊》和《侏羅紀世界》),以便讓自家的銀幕有片可放。在美國和加拿大,戶外汽車影院有375家,600塊銀幕(許多會在冬天閉館)。

在郵件中可以看到《頭腦特工隊》和《侏羅紀世界》在放映的後期增加了影院數量。這也可能有季節性/日程上的原因。學校即將復課,這是影院吸引仍在放暑假的學生觀影的最後機會,所以許多主流影院重新上映這些影片。如我所言,在8月和9月初很少有大片上映,因此影院(包括普通影院和汽車影院)沒有足夠的新片,於是不得不再次預定《頭腦特工隊》和《侏羅紀世界》。這是我的猜測。你說得對,主流大片在放映後期再次擴大銀幕數並不常見,但有時候會有這種情況。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補充回答1:

一位大片廠的發行主管向我確認——戶外汽車影院是8月底/9月初主流大製作電影放映影院數得以回升的主要原因。由於此時大盤較低迷,主流大片商的電影也很少,所以原本下架的近期大熱之作又會重新上映。其次,在同一時段內,普通影院也將近期的票房佳作重新上架,因為新片不足以填補銀幕的空白。

原來我的猜測得到確認了。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問題2:

你可能知道在中國存在一些“非市場行為”,附鏈為Box Office報道的一些近期的案例(見上圖)。在美國是否存在“組織集體觀影”,亦即部分放映場次甚至整個影院都被包下,以便留作特定群體或社區觀影之用?例如教堂預定基督教主題的電影。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回答2:

在發行上有這樣一個策略,即為“高質量”影片預定一部分影院/院線,從而獲取專業的影評,並在大城市的資深影迷中贏得初步的好評;隨後便藉著良好的口碑將放映範圍擴大(到更多影院)。這被稱為“平臺式”放映——平臺指的是早期的小範圍上映。《戰爭房間》就是這樣一部影片,需要藉助口碑來增加銀幕。這部影片的目標受眾並非重度影迷,所以《戰爭房間》需要先建立起好口碑,然後擴大放映規模,(大片廠的大製作,諸如《頭腦特工隊》和《侏羅紀世界》,則無需經過平臺期,在首周便直接大規模上映)。

當然“特殊”影片會有包場,也即第二個問題問到的。像基督教題材的影片(例如《戰爭房間》)便會做大的場次預定,但每一張票都是實際用錢購買的。另外舞蹈學校預定舞蹈題材的電影,或者汽車俱樂部預定賽車電影,這些組織被稱為“臨近群體”。他/她們的場次預定在總票房中佔比很小,但對於一些類型的“特殊”影片而言,由於原本盤子就小,所以預定場次的票房佔大頭——當然這些也是用真金實銀買的。同時,如果你有一個大公司作為贊助商(例如可口可樂、寶馬、蘋果之類),也會有包場的情況。不過還是一樣,所有這些預定的票房在整個大盤中都佔少數。

當影片得獎後,影院數也會上升——奧斯卡、金球獎等等。不過這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

記住BoxOfficeMojo.com的統計包含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國家,因為從發行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市場。加拿大大概有60%的人口住在邊界沿線,同時也看美國電視和報紙。所以影片都是同時在兩個國家上映。美國有大約6000家影院,38000塊銀幕。加拿大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有600家影院和2900塊銀幕。我提這個是因為加拿大經常被忽略。

雖然Robert老爺子有點囉嗦,但問題還是回答得非常詳細,感謝!

4、有人噴《捉妖記》是用延期策略才取得的冠軍,但不只它一部延期啊!

的確如此,所以截至到這裡我都沒有提過延檔。但是如果你還記得,暑期檔的國產“吉祥三寶”都延期了一個月,但卻沒有人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或《煎餅俠》。因為在一波波的新片浪潮中,這兩部影片都遵循市場規律,被淘汰到市場的邊緣了。而唯獨《捉妖記》依然在放映近60天后“穩居”市場前三,而且如前所述,這個位置是用了多少令人不齒的手段才得到的。這就好像一個考生在眾目睽睽下作弊拿到第一,然後又被校長樹立為“學習榜樣”,讓人簡直想自戳雙目!那些原本不算瑕疵的小問題也被人抓住不放,不過是這種激憤情緒的反應。

《捉妖記》錯不在延期,而在無恥。

四、我的憤怒

9月12日早上6:12,天已經微亮,我依舊義憤填膺。

從這一天開始,中國歷史票房冠軍已經易主,但我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從一個當之無愧的國產冠軍,墮落為一個渾身汙臭的“歷史冠軍”,《捉妖記》僅僅用了15天時間;而這一切都根基於這樣一個動機:《捉妖記》不滿足於僅當一個國產冠軍,而在正常的票房進賬速率無法達到這一目標後,“公益放映”便出爐了。從結果看,它成功了。

但這卻是整個中國電影的失敗。

如此明目張膽的作弊卻依舊享受勝利者的喜悅,如此巨大浪潮的聲討卻依舊擋不住“公益幽靈場”的惡行。此門一開,我們以後將無法再用人人都遵循的基本準則來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第一個以這樣的方式登頂的“妖怪”,已經被貢上了中國電影的萬神殿。

另:網上的很多聲音中,其中一種頗為刺耳——他們認為《捉妖記》登上歷史冠軍是“驕傲的勝利”,而全然不顧用的是何手段。彷彿我可以說,在中日短跑較量陷於落後境地時,如若中國運動員憑藉興奮劑趕超對手,我們就要高呼“打倒日本鬼子”;彷彿我也可以假設,在中國舉辦的世界盃上,國足憑藉著顯而易見的主場哨進軍四強,我們就要無條件地振臂慶祝;又彷彿當我們眼見那些踐踏基本準則的行為發生時,可以選擇視而不見,直到惡果加諸己身時才如夢方醒。

如果你覺得不可以,那請下次在有人問你哪部電影是“中國歷史票房冠軍”時,反問一句:“你是指那個‘吃藥的冠軍’嗎?”

以下為安樂影業和筆者之間的三輪迴應,若是書面版均以截屏呈現。

【安樂回應1】高軍“4000萬票房只花400萬”舉例錯誤;“幽靈場”屬個案且央視節目信息披露不充分。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筆者回應1】公益放映成本質疑;數據維度未限單天;“幽靈場”追訪及其他問題。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安樂回應2】公益放映成本至少一半;票房數據沒有問題;央視“幽靈場”追訪依舊存疑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筆者回應2】筆者諮詢了相識的院線人士,但由於包場性質較為特殊,未能得到解答。

以下回答來自知乎網友@袁冰濤 ,即包場成本介於20%~30%之間,僅作參考。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對於“公益放映”本身的真實性,筆者不作過多推測。從目前得到的反饋看,這些收益者確實存在。但這並不抹煞另一個問題:通過對一部上映已近尾聲的影片進行“公益放映”,從而將旗下各家影院單日票房產出的八成乃至九成均歸結到其身上,甚至製造出兩週內3家影城共9天登頂全國第一的“奇觀”,這樣真的好嗎?

【安樂回應3】“公益放映”之可取性及行業影響

舊文重讀:《捉妖記》的未斷“公案”, 仍如“幽靈”般籠罩影市

【筆者回應3】借用@影壇看客的評語:冠軍來之不易,但要取之有道。

關於這一點,筆者承認在成文之時情緒激憤,皆因對《捉妖記》最近兩週利用所謂“公益放映”刷出來的畸高票房極為不齒。退一步講,即便放映成本確然不低,但無論是這一活動推出來時的敏感時點,抑或組織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均讓人無法信服“公益”本身的純正目的。

另外多說一句,中國今年票房預計將達到65億美金,在2~3年即可衝上百億大關,比肩甚至超過北美市場。但另一方面,北美成長到如此規模用時近百年,而中國由院線制元年的不到10億人民幣起步,滿打滿算也就用了15年時間,這種速率用“爆炸性”來形容也不為過。在突飛猛進的當下,監管本身的拓展卻並不合拍,許多法規的空白因而暴露出來。

這個時候“行業自律”便尤為重要。出品過《臥虎藏龍》等佳作並堅守藝術院線拓展的安樂,理應發揮典範作用,勇擔行業領軍角色。要知道,未來的中國第一可能就具有世界影響力,而在數據加深透明化的今天,任何“瑕疵”都可能被無限放大。領袖更當謹言慎行,莫為小利折損大義。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