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騰訊轉移了焦點,孩子沉迷遊戲的根本原因不在於騰訊遊戲

這幾天又被騰訊刷屏了一波,據說騰訊遊戲和共青團聯合作了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少年兒童沉迷於電子遊戲的時間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長,自我洗白的嫌疑非常大。騰訊的調查結果可信度有多高暫且不論,但現在大部分兒童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電子遊戲,這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

難道除了電子遊戲,兒童真的就找不到別的娛樂方式了嗎?古代的兒童沒有任何電子產品,卻一樣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因為他們的娛樂方式更加豐富。

不要被騰訊轉移了焦點,孩子沉迷遊戲的根本原因不在於騰訊遊戲

2.蹴鞠。類似於現在的踢足球,球一般是用皮革包著米糠製成,規則和現在的足球也出不多,只是場地較小,但花樣更多,盛行於宋朝。大奸臣高俅就是因為踢的一腳好蹴鞠才被皇帝賞識重用的。

不要被騰訊轉移了焦點,孩子沉迷遊戲的根本原因不在於騰訊遊戲

3.竹馬。竹馬出現最早的記載是西漢時期。竹馬其實很簡單,砍一根帶葉子的竹子,兒童跨在竹子上,左手拿起竹子頭部當馬頭,右手揚起,想象著是在騎馬,一邊拍竹子一邊往前跑。經常是幾人一組比賽,看誰跑的快。青梅竹馬中的竹馬指的就是這個,還有一句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4.捕蟬。捕蟬的方式比較多樣,但大多數那是拿長長的細竹竿去粘蟬的翅膀,用來粘蟬的粘合物是用蜘蛛網沾水後揉搓製成的。捕蟬通常要在中午12點到15點之間,那個時候蟬的數量最多。

不要被騰訊轉移了焦點,孩子沉迷遊戲的根本原因不在於騰訊遊戲

5.放風箏。風箏又叫紙鳶,據說最早是由戰國時期的魯班發明的。通常是用輕巧有韌性的竹條做成箏骨,在箏骨上貼上整塊紙片,用繩子進行牽引,再利用風力將風箏送上天空。放風箏這個傳統的娛樂項目在我們還是兒童時如此普遍,現在大多數兒童卻只能在樹上看到了。更過分的是,用360搜索放風箏,360百科詞條解釋,放風箏是指遊戲中的一種走位技巧。

還有捕蝶、釣魚、鞦韆、推棗磨、敲冰溜、五子棋、過家家等等,古代的兒童沒有手機沒有電子遊戲,一樣可以找到很多娛樂方式。我們在指責騰訊遊戲佔用了兒童太多時間的同時,是不是也該想想,為什麼現在的兒童會沉迷於電子遊戲。這兩年來,不管是教育部還是主流新聞媒體都多次發佈過指責騰訊遊戲的文章,騰訊公司也一直都是公眾的攻擊焦點。但冷靜下來後我也在反思,我們是不是被轉移了焦點,即使騰訊公司不做遊戲了,就能解決問題嗎?就不會有別的遊戲公司取而代之嗎?所以,無論我們怎麼針對遊戲公司,都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造成現在的兒童沉迷於遊戲的根本原因不是遊戲公司,而是兒童現在的娛樂方式太少。

不要被騰訊轉移了焦點,孩子沉迷遊戲的根本原因不在於騰訊遊戲

古代的兒童沒有電子遊戲,但他們有可以信任的夥伴,有廣闊的環境,即使最簡單的娛樂方式也能從中找到樂趣,快樂只有經過分享才會更加快樂。但現在的兒童已經沒有了那樣的環境,在城市裡成長的兒童從記事起就被灌輸不要相信陌生人,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思想。可在城市裡,除了父母,誰又不是陌生人,即使是在同一個小區,同一棟樓里居住的鄰居,關上門後也是兩個世界的人。回到家裡,他們既沒有可以玩的夥伴也沒有可以玩的方式,他們在孤獨中成長,只有在手機遊戲中尋找樂趣。

為了城市經濟的發展,我們犧牲了太多,身邊都是高樓大廈,出門就是水泥地面。我們想給孩子找點別的遊戲,想讓他們體驗我們童年時的樂趣,想讓孩子去騎竹馬、去鬥草、去捕蟬、去放風箏,但沒有竹子、沒有草、沒有蟬、也沒有地方。

我們把問題的產生都歸咎於遊戲公司,是不是也該想想,能不能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讓兒童們吃完飯後第一個想到的娛樂方式不是拿起手機玩遊戲,而是去那裡找小夥伴玩點更健康更有意義的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