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的發展歷史及技術難題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 馬成福

文冠果為無患子科文冠果屬(單種屬),又名文官果、長壽果、木瓜等。《本草綱目》中稱文冠樹,又謂"文光果,天仙果";《救荒本草》名文冠花;《廣群芳譜》名文光果;《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名溫旦革子、文冠木,性味"甘,平,無毒。"

文冠果壽命長達2000年,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特性,根系發達,入土很深,萌櫱能力強,生長較快,屬水土保持先鋒樹種。文冠果對土壤適應性很強,耐鹽鹼,在撂荒地、沙荒地、粘土地能正常生長,在平原、溝壑、丘陵、黃土地和岩石裸露地上都能生長。喜光,耐半陰,抗寒抗暑能力強,在+-41℃氣溫下能安全度過。抗旱能力很強,在年降水量僅100毫米的沙漠戈壁地區也有散生野生樹木。

文冠果全身都是寶,具有非常高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觀賞價值和生態價值,是樹木中的國寶,園林中的奇葩。它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有北方油茶之稱。又是珍貴的旅遊觀賞植物,也是優良的木材樹種、水土保持樹種和常用中藥材,而且具有適應性強、抗逆能力卓越的優點。

早在12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認識文冠果。明代萬曆年間京官蔣一葵撰《長安客話》載"文官果肉旋如螺,實初成甘香,久則微苦。昔唐德宗(公元780年~805年在位)幸奉天,民獻是果,遂官其人,故名。"後來,文官都按照文冠果開花的次序穿袍,以此區分官階的大小。這就是"文官果"之名的來歷。

宋高宗(公元1127年)時,胡仔篡集的《笤奚漁隱叢》後集,卷第三十五記載:上癢錄雲"貢士舉院,其地棲廣勇故營也,有文冠花一株,花初開白,次綠次緋次紫,故名文冠花。花枯經年,及更為舉院,花再生。今欄檻當庭,尤為茂盛。"由此得知,文冠果在宋朝時叫文冠花,當時的文官,首穿白袍,次著綠袍,再穿紅袍,最大的官才穿紫袍。可見,文冠果不僅有枯榮隨文運的傳奇,而且花色變化也正應和了當時文官官袍的晉階顏色。

文冠果象徵著官運亨通。在古時,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們,在應試完等待發榜時,考生們就會湧到京城西山八大處的四處大悲寺兩棵文冠果下,藉著"文官果"的喻意,在這樹下吟詩作畫,並祈求文官果能給他們帶來好運。山東萊蕪劉莊曾經有一棵古文冠果樹,傳說是清代的一個縣老爺從北方帶來的。縣老爺認為,文冠果有保佑文官官運長久的作用。

民間流傳:"聞到文官果,當官不用悉:摸到文官果,升官在眼前:吃到文官果,當官一輩子"。在晉北,文冠果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當地人取其諧音,稱之為"文官果"。農戶喜歡把文冠果栽在土窯洞的腦畔上,成熟的文冠果落下來,他們會說:"文曲星降臨了","文官入院了"。文冠果也象徵長壽、吉祥,有些農戶栽種在院子裡,作為觀賞樹。

我國人工栽培文冠果的歷史比較悠久,有文字記載最早於公元7世紀在西北廟宇、宅院裡就有生長種植,而以甘肅、內蒙古分佈最多。明清以後,文冠果被引種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東北。民間相傳文冠果是神樹,最早是由僧人引種的。廟宇、宅院裡很早就有栽植,而且對文冠果油的利用也比較早。在古代出土的皇家陵墓中,長明燈用的燃料就是文冠果油,它耐燃,無煙。在西藏、青海、內蒙等地,寺廟裡的僧侶把文冠果油作為佛前長明燈用油,以示佛光普照、神道長明。據傳:"在藏、蒙佛教界,把文冠果樹視為神樹,把文冠果油稱作神油,只有活佛和少數高級僧侶、喇嘛才有機會和資格食用……廟宇裡用文冠果油點長明燈,不但燈光明亮,而且不冒黑煙,不燻佛像。"

因此,每建一處新的廟宇,僧人都要將種子帶去,種植於廟宇前後,幾年後小樹結籽,即可供廟內使用。後來文冠果油逐漸轉為僧侶的食用油,成為素食齋飯的調料,故廟宇道觀將之視為珍寶。但文冠果畢竟量少,在西北、華北和內蒙古一帶藏、蒙佛教的廟宇道觀中,它成為喇嘛、道長、方丈、高級僧侶們的專用品,蒙語名為僧燈木道,一躍成為地位身份的象徵。廟觀內生有文冠果,不僅是一種祥瑞之物,更是廟觀的一大瑞相,在西藏、青海、內蒙古的一些舊喇嘛廟內,至今仍有樹齡較大的老文冠果樹。在西藏、青海、內蒙、河南一些舊喇嘛廟內,至今仍有樹齡較大的老文冠果樹。這就是以前醫藥條件不發達,但和尚能夠長壽的原因之一,因此文冠果油被民間譽為長壽油。

解放前,文冠果這種國寶級的樹種從未受到重視,沒有作為經濟林樹種大面積栽培,人工栽植僅見於寺廟、宅院等處,可以說,處於自生自滅狀態。但對文冠果油的利用卻比較早,在西藏、內蒙等地,寺廟裡的僧侶、喇嘛作為食用油,也用於點佛前長明燈。在陝西延安北部陝甘交界區,農民有加工食用文冠果油的傳統。

文冠果木呈深紅色,紋理清晰,質地堅硬,故稱"降龍木"。在《楊家將》中穆桂英為救楊宗保而獻給楊六郎用來破天門陣的穆柯寨的"降龍木"就是文冠果,穆桂英的牽馬僕人小名就叫"木瓜"。過去,人們用降龍木製作一些簡單的試毒和防毒筷具,以及一些生產生活用品。佛界的魚木和佛珠,多由文冠果木製成,可以鎮宅驅邪。據傳帶文冠果佛珠者得以平安和吉祥,又表義大智文殊菩薩之加持,所以深受信眾之喜愛。

在甘肅東南部、陝西北部農村一帶,老人常用文冠果木製作煙鍋,也把文冠果木雕刻成小老虎、小獅子或小碾子,用於拴小孩,被認為具有避邪氣、驅鬼怪的功能。小孩頭疼腦熱,他們會將小老虎用水煮,取少許湯給小孩服用,這可能與文冠果的藥用價值有關。

1958年,河南永城市太丘鎮孟廟村泰山廟院內,一棵百年文冠果樹開花結果,該村小學少先隊員把文冠果寄給毛澤東主席品嚐,深得他的喜愛,並覆信答謝,被當地老百姓傳為佳話。

文冠果有過一段特殊的經歷,和木槿一起曾經受到江青的青睞,成為"欽定植物"。1958年底,金日成來華訪問時,將文冠果籽仁作為珍貴禮品贈送給毛主席,後經廚師炒熟送給江青品嚐,其味香甜可口,江青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從此開始經常食用。她非常注意自己的身體,特別喜食炒文冠果仁,她的食用油是文冠果油,化妝油也是文冠果油,這從側面反映了文冠果油確實是高級食用油這一事實。

當時,江青提倡穿"百摺裙"、栽文冠果,逢人就送文冠果。她責成國家林業部門加快對文冠果在我國的開發,最後由國家投資在西北的革命老區延安志丹、東北的遼西建平、內蒙古的赤峰烏丹等不同乾旱氣候條件的地區培育種植。

1975年春,江青看到電視臺播出的文冠果科教短片後,立即指示發展文冠果生產,並親批用進口膠捲重拍科教宣傳片《文冠果》。一時間文冠果發展風起雲湧,結合當時國家大搞以木代糧和植樹造林運動,在內蒙古、黑龍江、陝西、山西等地栽植了大面積文冠果林,全國總面積當時達8萬畝,至20世紀70年代末,全國總面積已達70餘萬畝。

據《黨史資料》記載,1976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夫婦訪華期間,江青接待他們的宴會,用的就是文冠果油烹調出來的菜餚。當時的介紹說:"這些菜都是用中國生長的文冠果榨出的油燒的,這是一種高級食用和工業用的植物油,舊社會是高級喇嘛食用的油,據醫學化驗,對老年人的血管有好處。如尼克松先生和夫人喜歡食用,江青同志準備送他們一些帶回國內……尼克松夫婦和布倫南總管3人用餐後,讚揚菜的味道鮮美,而且非常好看。尼克松說,簡直是一次宴會,尼克松夫人說,她從未吃過比這更好的菜……"

文冠果全身都是寶,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樹種,但素有"移栽成活難"和"千花一果"的難題,嚴重製約了產業發展。西北文冠果基地不畏艱難,刻苦攻關,不斷創新,成功突破了兩大難題,為文冠果產業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被評為全國重質量守信用單位。

西北文冠果基地認為"移栽成活難",主要是沒有重視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質根"這兩個重要特性。他們用"抗旱育苗"的方法,一年只給苗木澆兩個水,這樣主根短了,側根多了,成活率就提高了;挖苗時用多種藥水對根部傷口進行處理,再用塑料袋包裝和泥漿蘸根,謹防失水。通過這兩項措施,打破了"從挖到栽不能超過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長了移栽時間,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千花一果"是制約文冠果產業發展的瓶頸。為了培育出高產文冠果種苗,西北文冠果基地自2000年開始就精選全國56個地方的優良品種進行雜交育苗,發現那一棵苗掛果早、掛果多,就摘下來再次育苗。這樣連續選育6代共18年時間,終於突破了"千花一果"的難題,選育出高產文冠果種苗。

文冠果的發展歷史及技術難題

文冠果的發展歷史及技術難題
文冠果的發展歷史及技術難題文冠果的發展歷史及技術難題

西北文冠果基地高產種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