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明明孙权打胜仗,为何还率先向刘备求和?

完美life

为什么孙权打了胜仗还要求和?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当时的三国形势。

赤壁之战前,三国形势是曹魏实力最雄厚,蜀汉和东吴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对付曹魏,而且还不一定打得赢。赤壁之战后,尽管曹魏输了这场战争,但他依然是实力最雄厚的,孙刘依然必须联合。

(孙权剧照)

但是几年过去,形势一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平衡一下被打破了。打破这个平衡的,是蜀汉。蜀汉不仅占领了益州,有了一个出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作为根据地。而且他还同时拥有了两个箭头:一是在汉中大战中战胜了曹操,拥有了关中之地。二是拥有荆州五郡。

蜀汉的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让东吴非常担心。虽说当时蜀汉并没有与东吴为敌,名义上还是联合抗曹。但是,一旦蜀汉把曹魏拿下来了,或者说,就算没有拿下来,蜀汉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东吴还有立足之地吗?

所以,东吴绝对不允许蜀汉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发展下去,在关羽从荆州出发,北上抗曹打襄樊的时候,东吴便在背后偷袭蜀汉,获得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

东吴的这次行动,其实是很冒险的。一是当时蜀汉非常强大,关羽刚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势头正强。二是一旦出兵,也就意味着破坏了孙刘联盟。蜀汉倒过来,把兵锋对准他,他就很危险。

(关羽剧照)

但尽管这样,这也是一场不得不打的仗。不打,无法遏制蜀汉的势头,到时候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打了,可以在打破平衡的情况下,觅得新的战略点。

幸运的是,由于庞统去世,刘备调诸葛亮紧急入川,关羽身边缺少了谋臣。又由于关羽骄傲自负,粗心大意,最后东吴打胜了。而且更幸运的是,关羽被打死了。

东吴这样的行动,自然会遭到蜀汉的报复,于是夷陵之战爆发了。

再次幸运的是,东吴的夷陵之战,又打胜了。

打胜以后,东吴立刻就向蜀汉求和。为什么连打了两个大胜仗,东吴还要求和呢?

很简单,东吴的目的,只是要遏制蜀汉的发展势头,让两国的形势,重新回到赤壁前后的平衡点,也就是重新实现两国联合抗曹的局面。

东吴不敢与蜀汉为敌,也不能与蜀汉为敌。不敢,是因为蜀汉虽然经历了两次败仗,但是其总体实力,依然高于东吴。硬打,只能自取灭亡。不能,是联合蜀汉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策略。只有联合蜀汉抗曹,东吴才有立足点。反过来,如果联合曹魏,那就是直接被曹魏吞并,东吴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刘备剧照)

所以,孙权在夷陵之战胜利后,立刻就主动求和。

刘备损失了最得力的干将关羽,又打了败仗,他内心的荒凉可想而知。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英雄也有气短的时候。如果当时他能够挺过那一劫,活下来,相信他也是会同意孙权的求和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因为这场战役,蜀吴双方实际上是两败俱伤,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在《三国演义》中,有关夷陵之战写的比较简单,陆逊直接一把大火就把刘备的大军烧得全军崩溃,并在东吴的全线反击下迅速失败。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夷陵之战,战斗打得很慢长也很残酷,战争初期东吴节节败退,随后又在夷陵地区相持了半年时间,期间又赶上控制区域内的五溪蛮夷造反投靠刘备,东吴无论是在人员还是物资损耗上,损失肯定也是相当惨重!



随后陆逊的全面反击,也并不是光靠一把大火,而是全军硬对硬的一场厮杀,先是全军出击攻破刘备40余座大营,随后刘备搜集剩余部队退守马鞍山,陆逊又指挥东吴的军队围攻了长达半个月,但一直未能攻下,最后是在刘备守军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刘备才选择放弃马鞍山突围,在这一环节中由于东吴一直属于进攻方,损失恐怕不是小数,最后攻到白帝城永安一线,陆逊选择回防,一方面为了防备魏国偷袭,另一方面,东吴在这场战争中也同样吃尽了苦头,在已经确认结果的情况下,还是选择尽量减少损失,因此选择了退兵。

除了军事上的因素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由于夷陵之战刘备的惨败,蜀汉也成为了三国之中力量最薄弱的一方,对于魏国来说蜀汉在他们眼里已经失去了威胁,这样东吴自然就成了魏国急需铲除的目标,对于这个外部变化东吴孙权自然也非常清楚,后来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接下来多年的时间魏国始终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东吴防线,甚至长期在东吴边境线地区陈兵10万以上,以备随时向东吴进攻。



在自己成为了魏国新的威胁的背景下,接下来东吴爆发第二场战争的可能性远比蜀汉要大,从东吴的安全角度来说,即便蜀汉在短期之内已经失去了主动攻击的能力,但毕竟是自己的邻国,国防和军事上的威胁同样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吴自己也必须考虑重新缓合与蜀汉的关系,十几年前赤壁之战时,刘备,孙权之所以能够结盟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双方的实力在魏国面前都很弱小,所以必须结盟自保,而刚刚结束的夷陵之战,几乎又把双方打回到了十几年前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缓和双方关系就成了双方都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辽宁资深球迷

孙权大败刘备之后主动向刘备求和,按道理应该乘胜追击才是,那孙权为什么打赢了还怕了呢?


当时孙权虽然打了胜仗,赢了刘备,但刘备被削弱了,北边的曹魏自然而然把东吴当成了最大的敌人,东吴就成了曹丕的主要对手,而之前这个主要对手是刘备。

若是不主动求和,继续得罪刘备,不排除刘备和曹丕一起连起手来,要知道蜀国吃了夷陵的亏,东吴还欠着曹魏赤壁的债。若是魏蜀联手,东吴是完全没有机会的,老家都要被灭了。

更何况当时刘备兵败时,曹丕就已经要攻打东吴了,这时还去打刘备,不是好出路。搞不好还会被俩家夹击,像关羽一样。对自己有利,不排除魏蜀俩家也会联手。其实当时吴虽然胜了,但处境比刘备还要凶险,向刘备求和是孙权唯一的出路。毕竟自己势力太小,如果不和刘备联手,是不可能保持鼎足之势的。


除此之外,夷陵之战后,刘备虽惨败,但东吴也受到了很大打击,需要时间去恢复,如果这时候不讨好刘备,乘刘备新败去求和给足刘备面子,这样也能缓解下他的怨气,再次维持联盟

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利益,为了联合起来维持鼎足之势,对抗大敌曹魏。


友人帐下夏目君

一、蜀国虽元气大伤,但兵力还是有优势。

成都还有大量的守军,而且刘备兵败后,并没有全军覆没,集结起来的上万部队仍然让吴军惧怕。现在孙权跟刘备新仇旧恨都结下了,孙权也明白刘备经过此败后是想急于回去休养生息的。现在吃亏的是刘备,只有获胜的的一方主动去请和,刘备才好借坡下驴,所以在双方都有求和的想法下,孙权去是最好的。

二、还有魏国虎视眈眈。

孙权曾向曹丕求救,曹丕也以帮助东吴为由派出了军队,而国与国之间是没有真正的信用可言的。孙权如果继续和刘备战争下去,

必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战争在东吴本土,一旦有失那孙权就是家业不保了,所以这个险孙权不敢冒。而只有与刘备讲和,迅速回兵驻守防止曹魏偷袭才是当务之急。

三、担心蜀魏联合灭吴。

这三个国家谁也不相信谁,三国的势力碰到一起,局势是千变万化的,只看对谁有利。蜀魏都是出兵到了东吴的地盘,若是两方联合,极有可能把东吴给瓜分了。孙权猜到刘备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因为魏强蜀弱,加上蜀国新败,就算瓜分了东吴,蜀国在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魏国顺势灭掉。

在孙刘这两家比较弱的局势下,维持三国鼎立的局势才是长久之计。所以孙权知道去求和是有可能的。

总的来说国与国之间没有真正的的友谊,只有真正的利益,当权者审时度势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也不足为奇!



历史长流中的鱼儿

孙权向刘备求和主要原因有三个:

1:袭取荆州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没必要扩大战争

我们知道夷陵之战爆发的原因是孙权背弃了孙刘联盟投奔了曹魏,在关羽攻打樊城的时候孙权趁机袭取了荆州并杀死了关羽。关羽的死和荆州的丢失让刘备失去了理智才贸然决定伐吴的。

事实上孙权之所以背弃刘备是因为双方在荆州领土上的争议难以通过外交来解决,而镇守荆州的关羽对孙权的态度又一向很恶劣。综合上面的因素孙权最终还是背弃了刘备,不过孙权的目标只是夺回荆州并没想到和刘备血拼。因此在得到荆州之后孙权也不想和刘备将战争扩大化,于是当刘备伐吴的时候孙权这才主动的向刘备求和。

2:察觉到了魏国要袭击东吴的军事动向

我们说孙权降魏其实只是一种战略手段,在拿下荆州之后他一直监视着魏国的军事行动。当刘备伐吴的时候孙权最为担心其实并不是和蜀国而是北边虎视眈眈的魏国。为了陷入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孙权只得向刘备求和。

3:吴蜀两国只有联盟才能和魏国抗衡

作为吴国的君主孙权当然很清楚他和蜀国最终还是要走上结盟的道路,因为魏国的实力要远超过蜀国和吴国,吴国要延续国祚必然要联合蜀国才能与魏国抗衡。如果吴国和蜀国自相残杀那么魏国很有可能就会坐收渔翁之利一统天下。


历史战争

我认为夷陵之战时,孙权向刘备求和完全就是虚情假意。我们可以通过孙权处死关羽这件事来分析孙权当时的想法,之后你就会明白孙权压根不想同刘备讲和。

孙权杀关羽就是想和刘备彻底翻脸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他们在社会底层的时候就结为了兄弟,而且经受了患难、穷困、荣辱、富贵的考验。在刘备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年过半百还要寄人篱下的时候,关羽舍弃了曹操给的荣华富贵,不远千里回到落魄的大哥刘备处。人与人之间感情总是相互的,关羽把刘备看得比名利重,同样刘备也会把关羽看得很重要。

孙权不可能不知道关羽与刘备间的兄弟情谊,然而他还是要把事情做绝,杀了关羽。虽然关羽向来对孙权不敬,但是孙权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绝对不会在杀关羽的问题上意气用事。他杀关羽就是要彻底毁了孙刘联盟,和刘备翻脸。

孙权能不杀关羽吗?


孙权完全可以不杀关羽,因为关羽对他来说有大用处。曹魏于禁就是一个例子,孙权曾经就拿降将作为和谈筹码交还了曹操。如果孙权不杀关羽,拿关羽作为人质,无疑增加了一个和谈筹码,刘备伐吴怕是要投鼠忌器。所以说,孙权不杀关羽的话,那是真的想和刘备和谈,他杀了关羽,就是要和刘备翻脸了。

孙权为什么要和刘备翻脸?


刘备与关羽亲如兄弟,关羽一死,作为大哥的刘备肯定要伐吴报仇。这一步早就在孙权的预料之中,

他敢这样做,就是不怕刘备军队的复仇。他想把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给曹魏看,向曹魏示好。孙权杀关羽后,立刻把关羽的人头送到曹操那里,也是为了示好,与其走近。

孙权为什么要与曹魏走近?


关羽发动襄樊战争时,孙权和曹操达成了短暂的“孙曹联盟”,联合攻灭了关羽,瓜分了荆州。东吴无疑获得的地盘最多,把关羽之前控制的荆州全盘接管。孙权与曹操合作中得到了便宜当然要卖乖,所以上表向曹操称臣,还劝曹操称帝,一副曹操忠实部下的样子。

孙权掘弃孙刘联盟,就是想与曹魏走近达成孙曹联盟。孙权想通过和曹魏的合作,共同消灭刘备,达到自己进吞益州,全据长江的目的。


然而虽然孙权的如意算盘打得非常好,但曹丕就是不让他得逞。当陆逊在猇亭之战大破刘备时,吴军集结起来大有西取蜀汉之势。可曹丕在这时候并没有选择乘虚进攻刘备,因为他知道吴国取蜀国可以长驱直入,可魏国还要越过蜀道天险,说不定吴国就把蜀国先占了。

于是曹丕选择御驾亲征带兵30万攻打东吴,让孙权灭蜀,据长江与曹魏对峙的计划完全落空。


游戏探索机

孙权主动求和,一是因为蜀汉实力尚存,二是因为自己也受到了损伤,三是因为曹丕后面虎视眈眈。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是失败的一方向胜利的一方求和,但是,也不乏胜者主动求和的情况。比如对于宋朝这个朝代,在与辽国、西夏、金国的交战中也取得过多次胜利,但是宋朝却主动派遣使臣求和,甚至纳贡赔钱。回到今天要说的夷陵之战,虽然陆逊火烧了刘备的大军,但是,此战过后,蜀汉依然还有一战之力。《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由此,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正在聚拢散落的士兵,收拾战船,有望和东吴再次展开战斗。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刘备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虽然多次失败,好多次甚至丢盔弃甲,如若丧家之犬。但是,刘备每一次都能站起来,最终占据荆州和益州,和孙权、曹操三足鼎立。与此同时,当时的蜀汉文有诸葛亮,武有赵云、魏延等,这对于东吴来说依然是不小地威慑。而这,成为孙权主动求和的重要基础。

同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于陆逊来说,虽然大破刘备的大军,不过己方也受到了不小地的损失。更为关键的是,在东吴的后方,曹丕正在虎视眈眈。虽然联合围攻关羽上,魏国和东吴迎来了一段“蜜月期”。但是,在关羽被杀后,曹丕希望东吴称臣,并且要孙权派自己的儿子去魏国当人质。由此,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曹魏和东吴已经处在了战争的边缘上了。三国时期,曹魏开国之君魏文帝曹丕曾于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三次进攻东吴。

最后,夷陵之战后,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三国三国,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是三方博弈,而不是简单的敌我双方博弈。既然是三方博弈,那么当其中一方比较强势,击败了一方,另外一方就会有所动作。所以,孙权主动向刘备、诸葛亮求和,也是希望可以联合蜀汉对抗势力更为强大的魏国,以此保持三国的平衡。

文/情怀历史


情怀历史

孙权向刘备求和主要是因为曹丕动向不明。曹丕的实力比孙刘两家合在一起还要强一倍。一旦孙权跟刘备对攻,则不管是削弱刘备也好还是削弱孙权自己也好,都是曹丕得利。到时两国与曹魏的实力差得更大。由此可见,孙权其实比刘备更有战略眼光。

从实际角度来看,当孙权占领荆州消灭荆州兵团与关羽之后,蜀汉就不可能威胁到孙吴了。因为关羽军团是唯一可以跟吴国水师对抗的军事力量。(关羽军团源自刘琦部队,也就是当年跟孙权打了好几次战争的黄祖,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被这支部队所杀。)蜀汉没有水军,进攻就必须走陆路,而陆路只有夷陵山地这一条,这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孙吴根本不怕刘备。比如,陆逊指挥夷陵之战的时候就派兵封锁了巴郡出川口。

其次,孙权跟刘备求和除了怕曹丕趁机来进攻外,主要还不想消灭刘备灭得太彻底。在夷陵之战前,刘备有军队十一万三千多人,刘备如果用这么一支军队在汉中陇西生事,那么对孙吴分摊曹魏军事压力还是有利的。反之,孙权打掉夷陵后。整个蜀汉兵力不到五万,全部被刘备败光了。


优己

当时的形式使孙权不得不率先求和。双方再打下去,只会对实力最强的曹魏最有利。

首先,孙权并不想进行这场战争,是刘备大军压境,而他自己又不想把刚刚吞下的本属刘备的荆州三郡还回去,自然不得不打了,同时孙权只想割据江南,去偷袭关羽也是为了将长江天险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没有吞并西蜀的图谋,而在大败刘备之后,当然要见好就收。


其次,战争从头年冬天打到第二年夏天,即使最后孙吴胜了,长时间的战争状态必然大大消耗了国力,孙权方面也急切需要停战息兵,休养生息。

再有,在夷陵一带山地集结近十万人,使得孙吴在荆州江陵地区和淮南的防卫曹魏的军事力量变得很薄弱,孙权需要前线主力向东回防。

而且,孙刘相争,最后孙权得胜,孙吴必然会引起曹丕的忌惮。如果深陷与刘备的苦战,曹丕只需派一路军队直插南郡,就可以将吴军归路截断,使吴国首尾不能相顾。

最后,虽然孙权很不要脸的袭取荆州,并且暂时向曹魏称臣,但他也知道魏国势大,吴、蜀只有重新结成弱国联盟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这点考虑,自然在击退刘备后,不能将蜀汉得罪太死,日后才好有和解的余地。


笑谈文史

谢谢悟空问答让我遇到这个问题,我来试着回答一下

《三国演义》中夷陵大战完了以后,刘备逃到了白帝城,陆逊亲自带着大军追赶,到诸葛亮的八卦阵出不来了,幸亏黄承彦指点才脱离险境回到东吴。说明东吴的人,对付不了诸葛亮。当然这只是战术方面,其中还有以几个原因

第一,东吴消耗不起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起兵75万进攻东吴,粮食军械消耗极大。而东吴方面为了对坑刘备的进攻,也聚拢了十万人的部队,而这十万人的吃喝拉撒用以及战争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东吴的百姓难以承受。

幸亏是打败了刘备,阻止了刘备的进攻,如果继续进攻刘备,先不说诸葛亮的厉害,就说他东吴的粮草军械的供给都很困难,而益州多山区,江东孙吴善于水上作战,却没有兵马善于山区作战,那样很被动,粮食也会供应不够,那些军队还没打自己就饿死了。所以东吴也需要休养生息。

第二,东吴曹操趁虚而入

《三国演义》中如果东吴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攻在益州的诸葛亮,那么曹操就会趁着东吴国内兵力空虚,从北方南下进攻东吴,那样东吴就会面临两方面的敌人,西边的诸葛亮不好惹,北边的曹魏是全副武装的生力军,怎么都是顾得了头顾不了尾。所以孙权选择主动撤兵求和,是明智之举。


第三,刘备还不能彻底消灭

《三国演义》中当时的天下形式还是三国鼎立,他们每一个都不想看着另外两个做大,所以哪个做大,另外两个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对坑那个大的,本来孙刘大战以后,他们两个国家的整体实力都下滑一大截,相对来说曹魏的实力就高出一大截,如果孙权向刘备开战,那么他们两国的实力继续下降,曹魏正好可以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之后,正好渔翁得利。那是孙权和诸葛亮都不想看到的。所以孙权主动向刘备求和。

所以从各个角度来看,孙权并不是不想彻底消灭刘备,而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他不得不继续实行孙刘联盟,孙权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