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郭沫若挖掘的萬曆陵後來怎麼樣了?

孤客生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考古悲劇就是明定陵事件。



明定陵事件始終繞不過的一個人就是郭沫若,在當時而言,國家的考古技術根本就是一片空白,所以很多人都持有反對意見,但是在郭沫若和吳晗等人的堅持下,最終在1956年由郭沫若帶領考古隊,開始了對明定陵的發掘。



到了1956年的5月,經過了半年的研究開始了動工,之後又經過近一年的挖掘,終於找到了牆高8.8米、厚1.6米的金剛牆。當打開這座封閉了幾百年的墓葬時,隨之而來的便是文物的巨大損失。大量的有機質隨葬品在接觸到了空氣之後迅速產生了黴變板結,許多的珍貴字畫、絲織品瞬間灰飛煙滅。



在歷時兩年的挖掘之後,1958年7月清理工作結束,之後在9月萬曆皇帝的所有陪葬品走出了地宮,而現在定陵的所有文物都是複製品。

之後萬曆帝的金絲楠木棺槨被刀砍斧劈,損壞之後被扔進了深山之中,然而有關人員在去尋找之時已經被附近的村民撿拾一空。



到了1966年的,定陵再次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浩劫,紅衛兵興致勃勃的進入了地宮之中,開始了對定陵內的破壞,之後焚燬了萬曆皇帝和其兩個皇后的屍骨,並且把帝王的畫像和當時的拍攝的大量珍貴照片一同摧毀。



種種的一切導致了明定陵在挖掘33年後的1990年才有了第一份的學術報告。

考古不是盜墓,更不是破壞。所有的考古應該是以保護文物為出發點,不應該是以好奇為出發點。


我是越關

被郭沫若挖掘後的萬曆陵寢定陵,經過整整一年的發掘,終於看到了夢寐已久的地下玄宮大門的入口處-金剛牆,下圖就是當年拍攝的金剛牆老照片,在人們毫無經驗的撬開了金剛牆的第一塊牆磚的那一刻,宣告中國考古史最慘烈的考古悲劇即將發生了。

當牆磚一塊一塊的去除。地宮的大門慢慢的顯露在人們眼前之時,人們推開了這座已經封閉了幾百年的皇家帝陵的玄宮之門。

但進到了存放萬曆帝棺槨和隨葬品的寢宮時候,令人遺憾的事情發生了,已經失傳的明代皇家織錦在沒有任何技術能力保存的考古隊員的眼前迅速的碳化變黑,最後成為了渣滓。還有一些明代的木俑,也因為沒有經驗能力處理保存而全軍覆沒。全都被糟蹋了,剩下來的只有那些金器和瓷器。

跟讓人扼腕嘆息的還在後面,當這些所剩不多的珍寶和萬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都需要進一步保護和清理的時候,一場眾所周知的風暴席捲了神州大地,這些正在清理考古工作的專家們被下放勞動,使得這些文物竟然一時間無專業人員的管理保護,就扔在了民房之中,在高潮的事件是在六六年八月份,最為珍貴的歷史文物萬曆帝和皇后的遺骸,以及畫像等物件,竟然被瘋狂的年輕人拖到了定陵大紅門前面的廣場上,被一把火燒掉並挫骨揚灰,就連珍貴的楠木棺木也被扔進了附近的山溝裡。。。


老豬的碎碎念

郭沫若是四大甲骨文大家之一,從小就在他的文章下長大。也讀過他的《甲申三百年祭》,被其文采所折服。隨著對他了解的加深,發現郭沫若並不是自己所想。


正如魯迅先生評價他一樣“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 郭沫若是做過不少好事,諸如發展甲骨文、鞏固中國文壇。但是壞事也不少,拋妻棄子、諂媚巴結,最嚴重的就是挖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

挖掘前的諸多考慮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一項關於明十三陵挖掘的計劃被多方翻閱。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率先提出該計劃。後又聯合郭沫若、沈雁冰、張蘇等人聯合擔保,向上級提交了《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

事關重大這份文件被轉給了周總理敲定,還沒來得及最後定奪,就被當時另外幾位歷史學家鄭振鐸、夏鼐等極力反對,他們認為時機還不夠成熟。最後還是向上申請意見,終於在上面的點頭下,才寫下了“原則同意”四字。


夏鼐仍然不放心,周總理便讓其擔任技術指導,他的學生趙其昌做前後調研。 後來經過商討準備先挖掘獻陵,積累經驗再對長陵下手。但是吳晗認為挖掘獻陵對與長陵的貢獻不大,就把目光轉到永陵。然而此舉被夏鼐極力反對,因為他認為這與長陵無異。

最後終於是把板磚拍在了定陵之上,因為定陵是十三陵當中修建比較晚的一座。很多建築保存比較完好,以後修復起來也比較容易。而且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文物可能比較多。

歷經一年才找到的入口

1956年5月份,挖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人員先是在定陵一塊城磚脫落的位置開始,向裡面挖掘第一條探溝。 剛剛挖掘了一米多的距離,就在寶城的石壁上面發現了鑲嵌在牆面上的石條,上面寫著“隧道門”幾個字,這裡就是地宮的隧道位置。



為了減輕工作量,考古隊同時開始了第二條探溝挖掘。但是挖了一個月時間,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發現,之前找到的隧道牆也消失了蹤影。一直到了同年九月份,考古才出現了轉機。

就在第二條探溝的最深處,挖掘工人發現了一塊刻有字跡的石碑,上面寫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根據明朝歷史記載,明人通常把陵墓的墓牆叫做“金剛牆”,這也意味著找到了萬曆皇帝的具體位置。

考古隊在這個時候準備開始了第三條探溝的挖掘,在歷時半年多時間,終於是挖出了整座金剛牆。在這面金剛牆上,考古人員發現了通往地宮的三角形入口。


萬曆搖身一變成地主

經過了兩個多月時間清理,萬曆陵墓終於清掃完成。而萬曆皇帝的屍骨也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眼前,其呈怪異的七星狀放置。之所以如此,我們這裡不再細說。而如今的任務轉變成了修補骸骨,剛剛挖掘出來的是萬曆皇帝與兩位妃子三具骸骨。

當時正在中國工作的蘇聯專家格拉西莫夫毛遂自薦參加修復工作,他之前已經為北京博物館修復過古人類頭骨。但是考慮到怕中間出現差錯,我們婉拒了這個要求。而是在國內找到兩位雕塑專家,進行最後的修補工作。


當時那種氛圍情況下,萬曆皇帝“理所當然”被帶上舊地主階級的帽子,模型的製作也完全是按照地主的模子刻出來。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萬曆皇帝被“復原”。

只見他頭戴瓜皮金絲小帽,兩眼睜如牛瞳,鷹鉤鼻子下是一張血盆大口,似乎要一口將人吃下一般。 其身體造型也被惡化,兩條腿一長一短。手握一根長條皮鞭,似乎是在鞭打幹活的苦力,十足是上世紀初的大地主模樣。他的兩個妃子也完全是按照地主婆樣子刻畫,濃妝豔抹、花紅柳綠。

眾多文物遭到破壞

由於挖掘過程中太過急於求成,再加上當時的技術條件落後。深埋在地下幾百年之久的文玩、字畫、絲綢,在遇到空氣後被立即氧化。 尤其是其中的一件龍袍,被工作人員用塑料製品加入軟化劑,塗抹在了衣物上。因此在幾個月之後,這些衣物變脆變黑。


研究古代服飾的專家沈從文,聽到萬曆皇陵中挖掘出來的眾多文物,聞訊趕來希望可以研究一二。奇怪的發現裝裱起來的絲質文物竟然都是絲織品的反面的疑問時,旁邊的工作人員竟然解釋道“研究絲織品不都是從反面看嗎?”

這句話差點點燃了沈從文的怒火,但是還是要忍著怒氣說道“研究絲織品確實要從反面看,但是更需要的是從正面。反面只需要留幾釐米就好,這完全是裝裱錯誤。”周圍人員滿臉尷尬之色,而沈老也不好再多說什麼。

當傳出發掘出的文物被破壞後,身處北京的夏鼐與鄭擇鐸深感痛心。而此時全國各地竟然掀起了挖掘帝王陵墓熱潮,說是為了拉動本地旅遊經濟。兩人認為如此發展下去,中國將沒有任何一座陵墓可以保存下來。於是立刻上上級,要求對於這種風氣制止。


▲出土文物

而這一請求也很快被周總理批准,文件很快被下發到全國各地。一場關於古代帝陵的浩劫,也得以避免。而已經被開掘出來的定陵,也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修繕結束。

帝后棺槨消失,厄運悄現

就在定陵博物館成立的當天,一場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曾經挖下第一鏟的民工王啟發,接到了博物館辦公室主任的命令“複製的棺槨已經準備結束,原來留下的沒有多大用處了。你找幾個人把他劈了,然後扔到後面懸崖下”。

打造棺槨用的是上等的楠木,被扔到懸崖下面後由幾名村民撿走。一對年邁的夫妻將其加工成兩幅上好棺材,準備以後留給自己百年後。但是剛剛打造完成還沒有半個月,原來身子骨一直硬朗的兩人相繼去世。


另外一戶人家將其打造成一臺立櫃,但是厄運也悄悄地降臨到這戶人家。他的四個孩子都在立櫃當中窒息而亡,剛剛出生的第五個孩子也早早的夭折。

一把大火燒光了所有

博物館成立沒有幾年時間,文化開始了,帝陵裡迎來了一批新的客人。這批年輕人先是把定陵內外遊覽了一番,然後雄赳赳氣昂昂的衝進了地宮深處,揚言要砸碎這裡所有物件。並且抓來了倉庫保管員李亞娟,強制要求其交出鑰匙。

這些年輕人從倉庫當中拉出了萬曆皇后三人的屍骨,以及一些被保護著的文玩、字畫、古董。他們把這些東西雜亂的堆在定陵前的廣場之上,周圍站著黑壓壓的一群人。

旁邊時不時傳來一些叫囂聲“砸爛它,砸爛它,燒了他”。“打倒這個地主,燒了這些罪證。” 萬曆皇帝三人的骸骨,先是經過這幾百個年輕人的批鬥後,接著更是有人提出將其挫骨揚灰。


這一建議很快被被許多人附和,先是幾名大漢從人群中走出。用手中的石頭將修復好的萬曆骸骨砸碎,被修復完成的字畫也被撕碎。這些人似乎還不滿意,又有人找到了火把,一把火就點燃了這堆骸骨、字畫。

在熊熊的大火之中,萬曆皇帝的骸骨與字畫似乎傳出了“劈啪、劈啪”的聲音,在訴說著內心的不甘。不久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澆散了圍觀的眾人,但是萬曆皇帝也早已找不到到哪了。

雨越下越大,廣場上只有孤零零的一堆灰燼,似乎還驗證著之前這裡發生的一切。沒有人前來為萬曆收屍,而老天似乎在可憐他這個“兒子”一般。


只見這堆灰燼順著雨水越流越遠,漸漸的與地面融為一體,似乎這是老天對他最後的幫助。 塵歸塵土歸土,定陵挖掘出來的一切,也幾乎全部消失在這場浩劫之中。如今在博物館看到的,其實都是複製品。


史之策

現在去北京看十三陵就知道了,定陵除了一個空蕩蕩的地宮,裡面沒有一件文物是真貨,全部都是仿製品。參觀過的人都覺得自己看了個假景點。

萬曆皇帝的遺體呢?在某個特殊時期裡被批鬥唄。批鬥完之後,萬曆皇帝和孝靖、孝端兩位皇后的遺體還當眾用火焚燒。

後殿上擺著的三口巨大的棺槨,也不是原來的金絲楠木,而是用白灰和水泥的複製品。因為當時所有的陪葬品都被拿去焚燒了,棺木也被劈開扔掉了。

什麼都沒保存下來,後期根本沒有辦法進行復原。

從定陵開始挖掘到文革結束,過了整整二十多年,考古發掘報告才正式開始撰寫。定陵考古發掘報告的正式出版時間是在1990年。

考古發掘報告,是考古發掘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可以說,考古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辛辛苦苦發掘出來的實物資料,編寫成考古發掘報告。因為後人會將這些發掘報告當作歷史資料進行學術研究。

所以說,考古發掘報告不能帶有主觀意識地亂寫。它不是將文物描述一遍這麼簡單,它還需要通過這些文物來聯繫時代發展,反映當下社會歷史,揭示社會生產規律。在報告內容中,必須包含了當時觀察資料時所發現的問題,並就此提出解決建議。

編寫考古發掘報告一般需要用上幾年不等的時間,可是像定陵這樣,發掘出來後過了二十多年才完成考古發掘報告的,實屬罕見。

再說迴文物。隨著時間的流逝,有很多文物被保護保存不當,它們從地宮被搬離出來後,大多數被堆放在一些普通的庫房裡。

庫房的存放條件很差,比不上在地宮裡相對穩定的環境,溫度、溼度、光照隨時發生變化,加上庫房角落還漏風,風化十分嚴重,一大批國寶褪色的褪色,變形的變形。

最後能存活至今展示給眾人看的,寥寥無幾。

總之,發掘定陵,絕對是大錯。


奇異機器

郭沫若是近代有名的文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在建國之後他最為我們所知的,就是他考古學家的身份。

他人生有三大夢想發掘的帝陵,分別是秦皇陵、唐乾陵、以及明長陵。

秦皇陵的神秘宏偉世人皆知,但凡有些瞭解的人都會對其嚮往無比,所以秦皇陵成為郭沫若的第一個目標是很正常的。

李治、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之所以會成為郭沫若的目標,是因為裡面可能埋藏著天下第一書《蘭亭集序》,作為一個有著極高文學素養的人,蘭亭集序自然成為了郭沫若的終極目標之一。

永樂大帝長陵裡面的永樂大典正本則是許多歷史學家夢寐以求的絕世珍品,所以長陵在郭沫若的目標之中也毫不為奇。


在這三大帝陵中挖掘難度最高的是秦皇陵以及乾陵,秦皇陵裡面有著水銀的山河,內部結構複雜無比,想要不破壞裡面的文物,發掘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困難指數排在了三大陵中的首位。

乾陵的整體就是一座山,鐵水澆灌,在歷代帝皇的皇陵中,複雜程度僅次於秦皇陵,堅固程度甚至超過了秦皇陵,難倒了歷代的盜墓賊們。


雖然永樂大帝的陵墓在明朝眾帝的陵墓中,是最複雜、規模最宏大的,但是相比於前二者卻簡單了很多,於是作為當時文化部領導、考古方面負責人的郭沫若把開頭箭瞄在了永樂帝的陵墓上。

但是當時考古技術有限,還沒有挖掘帝陵方面的經驗,所以決定挑選一個規模小一點的帝陵發掘練練手,萬曆帝的定陵就成為了首要的目標,於是郭沫若聯合當時各界的負責人,以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為牽頭人,開始申請挖掘定陵,剛申請的時候有不少有識之士深知國內考古技術的不成熟,所以出來言正制止,但是沒有什麼用,幾天過後,挖掘定陵的申請被通過了。

悲劇就這樣發生了,由於考古發掘技術非常不穩定、不成熟,所以剛挖通定陵的時候裡面的很多綾羅綢緞衣物、以及各種抗氧性不好的文物被瞬間氧化,頃刻間發黑、破碎,很多里面珍貴的文物就這樣生生被毀了。


永曆帝以及兩位皇后的棺槨在數年後,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被人當眾焚燬。

在挖掘過定陵之後,郭沫若以為自己找到了挖掘的訣竅,於是他又向上申請挖掘永樂帝的陵墓,但是因為定陵的前車之鑑,馬上被拒絕了,郭沫若不甘心,於是他又申請了挖掘乾陵、秦皇陵,但都一一被拒絕了,定陵的教訓實在太慘痛了,以至於上層。決定在技術未成熟之前不準再挖掘任何帝陵。


萬曆帝的定陵靜靜地沉睡在歷史歲月中數百年,因為郭沫若的發掘暴露在了世間,一切美好繁華不抵時間的摧磨,傾刻間變為飛灰,無辜的萬曆帝本該在自己的陵墓中永世長眠,卻因人的一己私慾被公之於眾,最終被憤怒無知的人群當作柴火一般點燃燒燬,真正地化為了飛灰消散於世間。



孤客生

郭沫若這個人在歷史上的爭議是非常大的,此人做人風格被大多人所厭惡,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此人在文學上面的造詣是非常高的,這是公認的,即使很多人討厭他,但他的文學水平是大家都認可的。

郭沫若還有個愛好便是考古,他同時也是一位考古學家,他當時非常想挖開武則天的乾陵和秦始皇陵,當然這麼重要的陵墓,自然不被許可,於是乎他打算先挖定陵來練練手,定陵說實話挺倒黴的,自從建造好之後,史料記載有三次起了大火,其中一次方圓四十里都能看到煙火。

後來的定陵可以說只有地宮是完好的了,可惜的是又碰到了郭沫若,他和一幫考古學家一起請求要挖掘定陵,最後耐不住他們的軟磨硬泡,國家同意挖掘。實際上這次挖掘是郭沫若的私心,他想挖定陵練練手,只要成功他便會請求挖掘武則天墓。

萬曆皇帝是真的倒黴,這次挖掘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劇,根據記載,墓中很多的絲織品宛如新的一般,可惜都只是曇花一現,當接觸到空氣沒一會,全部化為了飛灰。一年的考古工作結束之後,考古隊撤出,這個時候正好趕上一段特殊時期,萬曆的墓被糟蹋的簡直不成樣子,很多東西都被村民一掃而光,或者是直接給砸了。

就連萬曆的棺槨都被當地農民給劈開扔入了深山,該墓是一片狼藉,如今大家看到的都是後來人收拾好的。值得一提的是,萬曆的棺槨還間接的害死了四個孩子,有家人撿了棺材打造成了櫃子,結果家裡的四個孩子鑽進去玩,全部在裡面窒息而亡。村裡人都說那是皇帝的東西,普通人是無福享受的,敢撿回來用搭上性命很正常。除此之外還發生了不少怪事,定陵地宮剛剛打開,定陵的坐獸直接被雷劈掉,同時兩個守陵人也直接被劈死。

挖掘後的定陵是被糟蹋的不成樣子,同時挖掘定陵的人,除了郭沫若以外,沒有一個是善終的,尤其是聯名要求挖掘定陵的人,全部死於非命。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答:

發掘明陵,吳晗決心己下。搬兵請將,上書總理。鄭振鐸、夏鼐提出異議,雙方爭執。

1969.10.10日夜,一股粛殺氣氛纏繞著北京某監獄。吳晗快死了,身邊無一人⋯

明陵發掘是他大學時代的宿願,也是他建國以來鼎力促成的一件事。但自從萬曆帝后一人多高的三口金絲楠木棺材連同三具骨架被騰飛的烈焰傾刻化為灰燼的消息傳到他耳中時,他才清楚的認識到,在十年前那場爭論中,鄭振鐸夏鼐兩位錚友的遠見⋯

吳晗腸子都悔青了,但是,流逝的時光不會再來,一失足成千古恨,今天,屬於他的只有悲憤和無盡悔恨⋯⋯


令人意外的是1955年10月4日給政務院的發掘報告卻是"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

報告領先簽名的是: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蘇。

長陵就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陵寑。幸運的是朱棣生前與他老爸模樣相似,作風、性格相差無幾,其陵龐大、隱秘、堅固,尋找幾個月均無法下手,只好轉向地面建築已破壞,年代較晩的定陵。

1955年12月初在吳晗鼎力主持下,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成員為:郭沫若,沈雁冰,吳晗等九人委員會。


歷盡千辛萬苦,1957年定陵終於完成發掘。

1958年定陵內部開放。定陵發掘引起世界轟動,這是政府主持的第一次對皇帝陵的發掘,世界目光都聚焦應該具有的發掘報告,然而三十年過去了,報告不見公佈。

文革到來,三口一人高的金絲楠木和三具屍骨毀於大火。

1958年,越南政府胡志明主席第一個參觀定陵。但是未在留言紙上留下任何字跡。


1965年9月,周總理陪同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參觀定陵,來賓對十三陵的規模宏大所震撼,讚不絕口,總理接過話說,我們每一座陵墓都是這樣,這時吳晗接過話說:"長陵比這規模還要大,要是發掘,一定更為壯觀,研究價值也大於定陵。"總理沒有說話,向停放不
遠的汽車走去,吳晗著急的問:"總理,你看這發掘定陵的事?

周總理沉思片刻說道:"我對死人不感興趣"。也正因為這句話,明成祖朱棣才在他的陵寢安睡至今。中國文化瑰寶又免遭一次劫難。幸甚朱棣皇上,幸甚整個華夏民族。

從此,政府不允許發掘任何皇陵!


良人執戟2

定陵的挖掘失敗,不但對當時的挖掘起到了警示作用,也為後世敲響了警鐘。沒有第一個吃葡萄的,也就沒有人知道葡萄酸了,挖掘是失敗了,但是得到的經驗教訓是寶貴的,郭沫若在這方面也算有了功勞。但是過大於功,在定陵失敗的情況下和當時挖掘條件不成熟的狀況下,還要繼續挖掘長陵(永樂朱棣陵寢),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陵寢),甚至還主張挖掘秦始皇宮寑,這個真就有點過了,秦始皇陵甚至乾陵,就是當代科技年代也不主張挖掘。那麼那個年代,連個電棒都稀缺的情況下,就要挖掘帝王陵,甚至遭到舉國反對,還要繼續,是不是真的就只為了一飽眼福呀,如果這樣,真的就是歷史的敗筆了。



定陵在那個年代,要技術沒技術,要人員沒有人員,甚至經費也不足,倉促就挖掘了,裡面需要保護的字畫、絲織品(說是失傳的明代織錦技術)、金絲楠木棺槨、遺骸、書籍等等自然不會保存下來了。也就有一些瓷器、金銀用器罷了,可謂損失慘重。連文物都沒法保存,更別說陵宮的護理了,基本上就成了無人看護的廢棄地了,想一想,一個富麗堂皇的堂堂大明萬曆皇帝的陵寢,就這樣連一個垃圾站都不如了,很叫人痛心疾首呀。




所以後來周總理規定:十年內不動帝王陵。


詩詞尚品

前車之鑑之,定陵,考古一大悲哀!

被郭沫若挖掘的萬曆陵後來怎麼樣了呢?2017年,本人有幸參觀過定陵,多年以後,讓我們站在客觀的角度,瞭解下萬曆陵目前的狀況。

事件回顧:

萬曆陵即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1955年,經吳晗、郭沫若、沈雁冰、鄧拓等人申請,雖經國家批准,被髮掘的一座帝陵。由於當時發掘技術水平不足,又缺乏考古經驗,且後期保護工作未考慮周全,導致陵墓開啟後,短時間內珍貴精美的古字畫、絲綢等文物,包括最為珍貴的龍袍,在突遇氧分子後迅速碳化,全部毀於一旦,整個古墓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966年,WG時,萬曆皇帝屍骨又被砸碎、燒燬。

目前情況:

目前定陵已經為5A級景區,供世界各地遊人參觀,有價值的文物已經得到保管。

事件延伸:

也正是由於定陵的前車之鑑,國務院於1997年下發的《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由於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也表明著我國對帝王陵墓的重視和尊重!


linux每日談

評價歷史事件,儘量少帶偏見吧。

萬曆陵結果前面很多描述,不重複了。

應該說既有收穫,也有很大的遺憾。前面大多說的遺憾吧?我個人認為,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業界明白,沒有萬全的技術,挖掘總會有損失,也許犧牲一個萬曆,才能換來其它的保全。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有想法很正常,人總是有侷限性的吧?作為一個能入史的學者,總免不了後世的評價,不管是好評還是差評,都只是部分人的感受。

我不太相信郭沫若會主動申請去發掘乾陵,因為那時候根本就不知道具體位置,而且史載溫濤有詳細記錄,沒有找到墓道,動用了幾十萬人,最後是放棄了的吧?據介紹,乾陵的發現是當地村民放炮開山採石,偶然發現,應該沒有最後確定,只能說可能性很大而已。

考古永遠會面臨兩難的選擇,我個人不相信中國大地上的挖掘出土文物,會有萬全的技術手段能實施保護。再說了,考古不是尋寶,文化價值雖不可估量,但巨大的前期、後期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慎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