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老師大膽管教孩子 讓學校教育迴歸常態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日前河南一所小學教師的辭職信讓輿論譁然,與前些年同樣引起輿論關注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浪漫情懷辭職信不同,這封辭職信是憋屈的,讓人揪心,更應該引發我們的思考。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這位來自河南基層鄉鎮的四年級班主任,因為把學生在校默寫古詩的成績和照片發到了家長群裡,引來部分家長不滿。“沒有考慮到個別差生及家長的感受與自尊,給個別家長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傷害”。於是家長要求這位老師登門道歉,否則就告到縣教體局。還不僅如此,“中午有家長在家長群裡說當事學生受到了傷害,有自殘的可能,我又感到深深的恐懼。”信中,這位老師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我為人師已第15年,誤人子弟總是有的,但切切不敢傷人性命。”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剛才我強忍心中情緒,給學生講解第30課練習冊,當糾正學生默寫在黑板上的詞語時,我冒出了一身冷汗,如果寫錯字的同學心靈受到了傷害,回家自殺了,或者若干年之後自殺了說是因為我指出了他的錯誤才輕生的,我該如何面對自己?”因為“很惶恐,深感自己專業知識不足,不能勝任”,因此辭去班主任與一切職務。

不知道有關部門的介入,是否徹底消除了老師的“魔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經歷了這件事,在“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心境下,他今後會怎麼做,就不能不令人倍加關注。像默寫等學習方面信息,選擇和家長“一對一”交流,可以避免無意中對學生的“傷害”,但有些時候“傷害”可能就免不了。比如有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老師管還是不管?如果管,怎麼管?能不能批評?當著全班同學批評,會不會也被認為是一種“傷害”?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這位老師有不妥,至少不完美,我們不必袒護,這位老師的信顯然是情緒化的,甚至用另外一種方式反擊嘲諷,但卻真切地反映了很多老師面對的現實與無奈:對孩子們不敢管,稍有差池,最後被處理的都是老師。

去年年初,一位中學女老師激憤之下扇了一位16歲男同學一個耳光,結果馬上被這位少年扇了回來,最後的結果是這位男同學“受到傷害”,老師上門道歉並被處分。去年教師節前後,黑龍江一位中學副校長批評一位同學,這位同學竟然和老師在教室直接對罵起來,結果同樣這位副校長被處分,學生安然無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教育環境呈現出一種病態。對學生,只能表揚鼓勵,不能批評,更不要說懲戒。對於老師,則動輒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學生怎麼都沒有錯,錯似乎都在老師。對於學習,動輒就講快樂幸福,而不是辛苦付出,甚至測試都被扣上應試教育的帽子,各種檢測手段都不能輕易使用。

其實,老師的憋屈倒在其次,在這種理念與輿論環境下,教育與育人環境已經被嚴重扭曲。

一方面孩子脆弱不堪,遇到一點點風吹草動、挫折困難就尋死覓活;另一方面教師已經成為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戰戰兢兢,很多人不得不放棄最基本的管理職責。你想想,僅僅是公開通報了默寫成績,家長就說孩子受到傷害要自殘,老師哪裡承受得起?

這種事情可能不普遍,但卻頻頻發生,寒蟬效應明顯。日前網上流傳一個視頻,在一箇中學的課堂上,老師在前面認認真真上課,後面幾個同學卻大大咧咧在教室裡拼起座椅,吃飯喝酒,如無人一般。

學校管理走到這一步,老師不得不放棄最基本的管教職責,中國教育將會怎麼樣?是我們家長想要的嗎?

針對河南小學老師辭職事件,有網友評論“最不該嬌慣的是孩子”,說得真好。但現實是,在家長過度保護下,一些孩子沒有抗挫折能力,因一點小事而輕生的事件,近年來發生多起。學生、家長反感、拒絕任何負面評價,老師就只誇不批評,贊聲中“玻璃心”更易碎……部分家長、學生、老師,已經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學生。

如何走出這一惡性循環,有教育專家提醒家長:想讓孩子身智得到全面發展,而不是成為溫室裡的花朵,自己要先告別“玻璃心”;一旦哪天更多老師成為“驚弓之鳥”,該說的不說,該做的少做,孩子成長受到影響,再後悔估計就遲了。

同時,我們需要輿論大聲地鼓勵我們的老師去管教孩子,需要學校與相關部門在類似的問題上,有擔當,理直氣壯地保護教師,也需要廣大的家長,對於老師在孩子的管教中表現的不足給予一定的寬容,讓老師敢於管教,讓學校教育迴歸正常軌道。

《21世紀英語教育》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