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渠道保費佔比大幅縮水背後:銀行買保險“等不起” 有銀行僅“雙錄”風險測評超40分鐘

银保渠道保费占比大幅缩水背后:银行买保险“等不起” 有银行仅“双录”风险测评超40分钟

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銀保渠道主銷的躉繳業務和銀郵渠道業務出現大幅壓縮。銀保渠道業務佔比縮水,一方面源於險企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另一方面也與多項監管政策落地後,銀行渠道保險產品難賣有關。

銀行買保險耗時漫長

整體來看,走訪的銀行網點對保險產品推動力度有削弱跡象。

而在此前,上述8家銀行網點中,有的銀行網點將“爆款”萬能險產品滾動播放於門外滾動橫屏;有的則派理財經理在銀行門前人流密集處發送保險傳單;有的則將保險產品置於當日銀行一覽表的醒目位置。

銀行對保險產品態度的變化,一方面源於險企渠道策略的切換,尤其是龍頭險企進一步削減銀保保費,強化高價值的個險業務。另一方面,隨著監管部門對保險產品設計、銷售等環節的強監管,銀保產品的結構發生深刻改變,此前在銀行渠道熱銷的產品或減少或停售,銀行賣保險變得不再那麼“順暢”。

某銀行銀保負責人表示,其所在銀行網點的“雙錄”安裝掃尾驗收工作於去年9月份完畢,按照要求,有獨立VIP室的網點,必須將雙錄系統安裝在VIP室窗口或VIP室理財專區內;有理財經理或大堂經理的網點,必須在廳堂人流量少的區域設置理財專區,將雙錄系統安裝在理財專區。“雙錄時間較長,或許是由於業務人員工作流程不熟所致。”

電子渠道規避違規

一家國有銀行工作人員表示,近期剛收到從銀保監會下發的《關於防範銀行保險渠道產品銷售誤導的風險提示》。多項監管措施下,稍有不慎,可能會造成違規,但推薦客戶在電子銀行渠道購買,則可省去不少操作流程。

實際上,去年以來,一些頗為依賴銀保的險企均借道網銷發展業務,這在中保協披露的《2017年度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報告》已現端倪,數據顯示,去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公司規模保費前5名分別為建信人壽、工銀安盛、國華人壽、農銀人壽、光大永明人壽,其中有4家是主打銀保的銀行系保險公司。

體驗不好退保率高

除流程較多之外,部分銀行也提到,保險產品複雜化之後,由於雙錄、一線員工與客戶的溝通不夠充分等原因,客戶體檢不佳,造成猶豫期退保率居高不下。

“猶豫期退保較多,說明我省衝量之後客戶在猶撤期撤單已形成一定習慣,反映出一線員工與客戶溝通不夠充分,這樣客戶的體驗會不好。請各位領導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強員工的培訓,提高客戶體驗。”這是前不久某銀行分行下發給各支行通知中的內容。

該分行要求各支行,“目前可供銷售的保險產品僅有期交產品,為便於做好期交、複雜型產品的售後服務,網點在選擇配比代理銷售保險公司時,須考慮在當地有分支機構的保險公司。各單位在分配網點時,必須能提供一對一的培訓、輔導及及時的售後服務。”

實際上,銀保與個險作為壽險公司兩大主要渠道,近年來一直處於此消彼長的態勢。而今年個險業務佔比的大幅增長,必然會擠壓銀保渠道佔比。而今年以來多數險企推動相對較為複雜的銀保期交產品,也使得銀行渠道需要保險公司更多的業務“支援”。

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壽險公司更加註重發展長期儲蓄型和保障型產品較多的期繳業務和個人代理業務。從業務渠道結構看,個人代理業務佔比58.93%,同比上升16.68個百分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