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黃興的恩怨糾葛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光輝的名字:孫中山

、黃興,一個長於理論和宣傳,一個長於組織和軍事,可謂志同道合真同志、珠聯璧合好搭檔,人們常以“孫黃”並稱。但他們在“起共和而終帝制”的革命征程中,也曾有過恩怨糾葛,甚至一度分道揚鑣……

孫中山與黃興的恩怨糾葛

相識相知成為密友

1898年,黃興被保送到新式學堂兩湖書院深造。在這期間,他接觸到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民主學說,眼界大開,思想也日漸激進。終於,在1903年,他以自己30歲生日祝壽為名,在長沙邀集陳天華、宋教仁等20餘人秘密集會,會上決定成立革命團體華興會,以“驅逐韃虜,復興中華”為革命志業口號,進行反清活動,並且在短時間內連續策動了長沙起義和上海刺王之春案件,這位晚清的秀才從此投筆,開始了戎馬天下的革命生涯。

長沙起義失敗後,黃興於1904年底到日本避難。次年7月,孫中山為發動革命,亦來到日本。經老友宮崎寅藏的介紹,孫中山與黃興結識。黃興把孫中山領到一家中國餐館,短暫寒暄之後,他們就轉入革命話題的討論。將近兩個小時,孫中山與黃興既不吃菜,又不飲酒,只推心置腹地談話。最後,他們興奮地舉杯慶賀這次會晤。不久,他們共同主持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會上被分別推舉為總理和協理。

1910年6月,黃興為躲避日警搜捕,隱居在橫濱的福住旅館。6月中旬,孫中山從夏威夷來到日本。那天,他乘坐的美國輪船剛剛靠岸,冒險前來迎接他的黃興就跳上船去,並一直護送孫中山到下榻的旅館。兩人久別重逢,卻很少談論私事,話題很快轉入對革命形勢的討論,他們就各種重要問題交換了意見。會面後,孫中山趕回美國,在華僑中為黃興回國發動革命募集了不少資金。1911年,黃花崗起義失敗。5月4日,孫中山在美國接到胡漢民覆電,得知黃興安全脫險到達香港,欣然表示:“天下事尚可為也!”

兩度止息“倒孫風波”

黃興具備了做領袖、演主角的大部分條件,但他自願擔當配角。他從未打算從孫中山手中奪取領袖地位,並一直堅定地維護孫中山的領袖地位。

1905年,孫、黃二人商討成立同盟會之時,黃興就無與孫中山爭領袖之意,更無獨樹一幟的打算,而是傾心合作,所以才有了同盟會的誕生。從孫、黃第一次見面到同盟會誕生,前後只有20多天。本來孫中山提議叫“中國革命同盟會”,黃興認為這是個秘密組織,“革命”一詞應該刪除。孫中山接受了他的意見,正式定名為“中國同盟會”。在成立大會上,黃興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會總理,不必經選舉手續”,孫中山順利當選。同盟會的成立過程條理井然,沒有像1895年楊衢雲與孫中山爭興中會領袖這樣的糾紛,這與黃興的謙讓是分不開的。章士釗曾撰文指出:“孫、黃合作,是最理想不過的。”

黃興曾出面止息了兩次“倒孫風波”。1907年3月4日,在清廷公使的一再請求下,日本政府勸說孫中山離開日本,隨後黃興也離開日本,到香港等地籌劃武裝起義。當年7月,同盟會內部發生了章太炎等人攻擊孫中山事件。章太炎、張繼、陶成章等人就潮州、惠州等地起義失敗和孫中山分配贈款不公一事發起攻擊,逼當時代理庶務幹事的劉揆一召開特別大會,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改選黃興為總理。黃興決然表示:“革命為黨眾生死問題,而非個人名位問題,孫總理德高望重,諸君如求革命得有成功,乞勿誤會,而傾心擁護,且免陷興於不義。”由於黃興嚴正反對的態度,第一次“倒孫風波”得以平息。

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再度對孫中山發起攻擊,遠比上一次“倒孫風波”來得猛烈。9月,陶成章和李燮和等人代表七省同志在南洋起草了《孫文罪狀》,要求開會改選黃興為同盟會總理。黃興不僅拒絕召集會議討論,而且寫信給李燮和為孫中山辯誣,並親臨南洋平息那裡的反孫情緒,還在那裡寫了一封信給孫中山,表達了“陶等雖悍,弟當以身力拒之”的態度。

因宋教仁被刺案分道揚鑣

黃興擁護孫中山的領導,並不意味著他對孫中山的觀點都是沒有保留的附和、贊同,更不表明他們之間沒有分歧。

1906年冬天,同盟會召開了一次大會討論革命方略,並討論了未來中華民國的國旗,孫中山主張沿用興中會的青天白日旗,認為這是犧牲的戰友陸皓東設計的,興中會諸烈士為此流過熱血,不可不留作紀念。黃興對此持有異議,他認為此種設計方案不但形式不美,而且與日本的太陽旗相近,有日本並華之嫌。黃興主張用井字旗,認為井田是平均地權的象徵,但孫中山認為井字旗“既不美術,又嫌有復古思想”。

1907年2月28日,因孫中山在國旗方案上堅持己見,“固執不改,並出不遜之言”,黃興力爭不得,甚至大怒,誓言要脫離同盟會。經人勸解,黃興最終為顧全大局作了讓步。雖然國旗之爭懸而未決,但在黃興以後親自指揮的歷次軍事行動中,他都採用了青天白日旗。這次的“國旗風波”是辛亥革命以前孫、黃最大的一次分歧。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凱派去的刺客暗殺。黃興主張依靠法律解決,孫中山則主張依靠武力,二人各不退讓。不久,“二次革命”迅速失敗,孫中山總結失敗原因時,強調了部分革命黨人的主觀因素:一是不服從,二是不統一,尤其是“不肯服從一個領袖的命令”,著重提到了黃興。黃興到日本見孫中山,反遭到痛罵,兩人關係出現了裂痕。之後,他們又在國民黨的改組問題上意見相反,爭論激烈。據說,當時二人情緒激昂,“時聲高驚四壁”。晚餐後又在一起激烈爭論,“深夜未盡,不歡而散”。而在此過程中,同為孫中山左膀右臂的陳其美,毫無保留地站在孫中山一邊,導致黃興被孤立。1914年6月,黃興致函孫中山,給予最後“忠告”,孫中山則覆函,勸其“靜養兩年”。

1914年7月,黃興乘船赴美國考察,在舊金山接到一些人的來信,挑撥他和孫中山的關係,慫恿他另行組黨。黃興氣憤地回答:“黨只有國民黨,領袖唯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又一次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了孫中山對中國革命的絕對領導權。在美國各地,他向愛國華僑宣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綱領,揭露袁世凱復闢帝制的陰謀,並積極為革命募捐。後來,聽到蔡鍔在雲南成立討袁護國軍的消息後,黃興立即決定回國協助孫中山進行討袁革命。

“孫黃”的分歧的出發點是為國為民,並沒有摻雜著個人利益,二人的心境是相通的。1916年黃興逝世,孫中山悲痛欲絕,單獨署名發佈通告,主持喪務,感嘆“後死何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