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多少快遞員,快遞員一天要跑多少路

今天我們讀唐代詩人“小李杜”中“小杜”杜牧的一首詩,《過華清宮絕句》之三。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個有才華的人,他出生於官宦世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家族傳承詩書之風,23歲參加科舉考試就以一篇《阿房宮賦》令洛陽紙貴、名滿天下,另外他還熟諳兵法,是正經根紅苗正的文武雙全人才。可惜生不逢時哦!他所處的時期,朝中兩個重臣——牛僧孺、李德裕之間發生的朋黨之爭,不僅把中唐拖入了晚唐,還毀掉了杜牧這個超級人才。老關係牛僧孺十分賞識他,新上司李德裕也看重他,但任何一方都沒把他納為嫡系,在攻擊對方時,首先想到的都是拿他開刀。

唐代有多少快遞員,快遞員一天要跑多少路

(杜牧以及他的《過華清宮》詩意圖)

生於公元803年的杜牧是沒有親眼見過給楊貴妃送荔枝的快遞的,但他顯然對於自己所處的當下政治環境不滿意,他是個政治才能突出的人,他把當下國家的困境歸咎於最高統治者,當朝的不敢說,就說前代的皇帝,《阿房宮賦》如此,《過華清宮》也如此,秦代遠矣,盛唐可不就是在唐玄宗這裡轉了個彎進入了衰敗時期的嗎,而唐玄宗最值得諷刺的就是寵愛楊貴妃誤國。杜牧選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他寫道: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繡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西繡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江山是如此美麗啊,是鋪墊也是沉重的嘆息。

接著,鏡頭向前推進,轉向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接下來,又是兩個特寫:宮門外,一名驛夫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的妃子看到之後,嫣然而笑了。“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這是一連串的疑問,直到詩的最後,詩人才揭開所有問題的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原來是給貴妃送“荔枝”啊。

唐代有多少快遞員,快遞員一天要跑多少路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唐書·楊貴妃傳》裡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楊貴妃愛吃荔枝,但荔枝易變味,那時候沒有空運,只能靠驛傳,相當於現在的陸運快遞。《大唐六典》記載:在唐玄宗時期,全國大約有1639個驛站,其中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水陸相兼驛86個,唐代各道陸驛分為六等:第一等驛配驛夫20 人,二等驛配驛夫15 人,三等以下遞減,最後一等第六等驛為驛夫二至三人。水驛則根據驛務繁閒,也分為三等:事繁水驛配驛夫12 人,事閒配驛夫九人,更閒水驛配備驛夫六人。有些學者據有關各種資料統計,在唐代,全國的驛夫數總數合計當在25000 人以上。這和1949 年前國民黨統治時期全國郵政人員總數幾乎相當。

唐代有多少快遞員,快遞員一天要跑多少路

(驛夫馳馬圖)

那麼,唐代的快遞員(驛夫)一天要跑多遠的路呢?隋唐時期的規定: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比如送赦書,書到晚了,人可能就死了)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這個速度,並不遜色現在的快遞,重要的是,驛使是國家官辦,所有開支出自國庫。在唐朝法律中,把郵遞過程中的種種失誤的處罰都規定得很細。稍有差錯,便要受到嚴厲的處置。

比如,驛長必須每年呈報驛馬死損肥瘠,呈報經費支出情況。若有驛馬死損,驛長負責賠償;若私自減去驛站人員和馬匹,則“杖一百”。對驛丁的處罰更嚴。唐朝規定,驛丁抵驛,必須換馬更行,若不換馬則杖八十。唐律還規定,凡在驛途中耽誤行期,應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書晚到一天杖八十,兩天加倍,以此類推,最重的處徒罪二年。假如耽誤的是緊急軍事文書,則罪加三等。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這比現在的快遞要嚴格得多得多。因此歷史上曾經爆發過很多次驛丁起義的事。比如唐武宗時候,肅州(治所在今甘肅酒泉)驛丁起義。為首者汜國忠、張忠都是亡命的囚犯。他們從肅州一直打到沙州,一路上得到各驛戶的支持。政府得不到情報或得到的是假情報,倉皇不知所措,起義軍卻“張皇兵威”,“千里奔騰,三宿而至”。唐政府損兵折將,給統治者很大震動。

唐代有多少快遞員,快遞員一天要跑多少路

(繪畫:唐玄宗與楊貴妃)

但就是這樣的嚴苛的驛傳制度,這樣重要的國家資源,皇帝卻沒有拿它做與國政相關(或者皇帝昏庸地認為這就是國政)的事,而是拿它給自己的女人送小吃,國家不敗,更待何如?杜牧的“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因為我們大都知道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烽火戲諸侯)。讀到這一句,讀者是很容易聯想到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的。

不過,就算杜牧如何關心國政,最後也只落了個“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罷了。趕上那樣的歷史時期,不管多有才華的人也都是無奈的。

(《唐詩閒讀》之52,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